战后中共对日自主受降危机与军事应对

2020-11-02 02:45周锦涛王沫涵
红广角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周锦涛 王沫涵

【摘 要】抗战胜利后,对日受降问题立即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美苏为保证各自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公开认可国民党在中国战区对日受降的合法权,而将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共完全排斥在外,并且要求中共向国民政府妥协。同时,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要求中共原地待命,且部署对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进行分割围剿。面对此种困境,中共审时度势,决定打破国民党的独占受降权,在与国民党公开谈判据理力争的同时,坚决在军事上采取自主受降的方式争取本党应得的合法权益,以此扩大解放区,增强自身战斗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对日受降;军事应对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4-0034-08

1945年8月10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在迎来胜利的同时,对日受降立即成为国共两党迫切关注的中心问题。受降权的归属,关系着两大政党战后的合法性地位,尤其在受降过程中通过收缴日军军事装备与所在区域资源,可为今后与对方在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全面抗衡中抢得先机和优势。作为抗战取得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共理应享有参与对日受降的合法权利,并制定了在全国对日受降的战略部署,但很快因来自国际国内的政治压力,不得不经常变更受降战略与政策。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国民党指定的十六个受降区举行的对日受降仪式及东京审判等方面,而未能就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比较深入地探讨对日受降问题,特别是对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对日受降的研究成果较少。①本文尝试以1945年8月至12月期间中共自主受降为考察中心,对其起因、过程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中共遭遇战后自主受降危机

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苏为了在中国获取各自的特殊权益都不希望中国再发生内战,且考虑到国民党的执政地位与在中国的影响力,都认为中共应向国民党妥协以保证国内和平。国民党也因此在美苏的支持下获得了独占对日受降特权,同时,极力采取各种方式阻滞中共受降。

其一,美国以“协助受降”之名,全力支持国民党。美国是太平洋战场打败日本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上主导了对日受降的相关重大事宜。美国政府从其战后远东的战略利益出发,期望出现一个由国民党政府及其领导人蒋介石完成统一的亲美的中国,并把受降权作为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重要筹码,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站在国民党一边,这样有利于抑制战后苏联势力在亚洲的扩张,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洲战后局势。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后,美国政府开始全力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杜鲁门在回忆录中承认,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如果让日本人此时放下武器,并遣送回国,那么整个中国将会被中共的军队占领。因此美国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利用日军来做守备队,直到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为止。美、苏、英及国民政府经协商同意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规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北纬16度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区由蒋介石受降,命令日军坚守岗位,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①同时,美国政府感到时间紧迫,加紧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向华北、华东紧急空运了大批国民党军队至受降区,又派遣了数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华北登陆,替蒋介石抢占北平、天津等战略要地和铁路、公路交通线。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反对中共参加受降工作的立场,及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军队的做法,使战后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与艰巨。

其二,苏联为从中苏条约中获取在华的特殊利益,许诺只支持国民政府。苏联对日的直接参战,完全是出于自己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美英的协助下,胁迫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在蒋介石同意外蒙古独立及维持苏联在东北特权的基础上,斯大林表示完全支持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国只有一个政府,”“如果我们有必要给予中国帮助的话,那么这种帮助一定是给蒋介石政府,”“至于中国共产党,我们既不会支持,也不会帮助他们,以前就没有想过要这样做”。②同时,苏联致电中共,要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但是,苏联对国民政府是抱有担忧的,即使已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条约,苏联仍认为需要推动中共从政治、军事上全面制衡国民党,才能保障其在华特权。苏联对华的这种多重考虑与实践措施,对中共后来受降行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斯大林在战后初期处理国共关系上的做法,毛泽东虽有不满意,但深思以后仍表示理解,认为苏联如果公开帮助中共,美国必定公开援助国民党,“大战就可能爆发,和平不能取得”,③

同时中共坚信在今后一定能在苏联暗中支持下,更多地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公开争取自主受降。

其三,日军权衡利弊,更倾向向国民党缴械投降。日本宣布投降后,盟国即发布“第一号命令”,表明了美国对受降权的态度。日本首先考虑到美国的实力,以及战后与美国的关系,更愿意按照美国受降政策行事。而且,国民党对日军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命令日军不得向非国民政府指定的部队投降或让防,否则以武力制裁之;另一方面国民党对日军则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称侵华战犯为俘虏,而称其为“徒手官兵”。国民党某中将到津浦线视察时曾对日军说:“日军并非战败,中国军亦非胜利。尽管如此,我等应停止一切争议,让既往之事付诸东流,而致力于中日之合作”,④此事令日军非常感动。而中共在对待日军的态度较国民党嚴厉,日军投降后,立即向其发出通牒,限期投降缴械,否则予以坚决消灭。对于日军来说,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了合法受降权,而且国民党的实力强于中共,只有配合国民党,才能不至于在审判中增加自己的罪行。因此,日本选择向国民党缴械投降,并向就近受降的中共军队发出通告称:“对不法扰乱治安者,不视为蒋委员长统制下的部队,不得已将断然采取自卫行动,”⑤从而不断阻挠中共领导军队受降。

最后,国民党试图完全垄断对日受降权,以限制战后中共势力的发展。国民党为了完全控制对日受降权,在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的当晚即电令何应钦:“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①翌日,蒋介石又连续发出三道命令:令国民党部队加紧作战积极推进,令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而令共产党部队原地驻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动。8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为中国战区受降之最高指挥官,对中国十个战区和四个方面军安排了受降任务,受降的军队与领导人中没有一个中共领导人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武装。8月22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命令各指定受降部队应迅速行动,接收日占区。何应钦立即电令冈村宁次,要求日军只能向国民政府指定军队交接,强调:“未奉各该受降主官之命令及通知之部队,日军应拒绝其通过,并防止其强迫占领城市,否则各该地日军指挥官应负其责。”②23日,何应钦在受降补充事项中向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提出:“中国境内之‘非法武装组织,擅自向日军追求收缴武器,在蒋委员长或何总司令指定之国军接收前,应负责作有效之防御。”③24日,何应钦令第三战区顾祝同派部队向南京、上海挺进,接收各该地机场、车站,同时命令:“各地区受降主官派遣部队向就近各重要城市挺进,以便接收。”④第一战区胡宗南先头部队沿同蒲路、正太路向石家庄开进;第二战区阎锡山部向太原挺进;第十战区李品仙部向徐州前进;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向郑州、新乡、洛阳集结;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先占归绥、集宁,后向察哈尔开进。同时,蒋介石向各战区、各方面军下令以空运、水运、车运、徒步等方式,向解放区进行分割围剿,企图消灭中共的武装力量。

二、中共采取军事行动积极争取自主受降权

从1938年进入相持阶段起,中共在敌后战场领导的抗日武装平均每年抗击的日军数在60%以上,伪军95%以上。至抗战胜利时,共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0多万人。此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共建立了19块解放区,面积共计约956960平方公里,包围着日军占领区的战略要地,人口约9550万人,占总人口的1/4,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理应在战后参加政府与接受日军投降。因此,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后,中共中央立即发出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攻的指示,要求“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规部队占领大城及要道,以游击队民兵占小城”。⑤同时,朱德在8月10至11日内以延安总部总司令名义向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连发七道命令,令解放区部队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向解放区作战部队缴出全部武装。⑥根据延安总部的指示,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限其48小时内,按照中、苏、英、美波茨坦宣言所规定之无条件投降条款,令本军区管辖内之日本军队交出全部武器、物资,依照所指定地点分别集中,听候处置遣送。然而,日军听命于蒋介石,拒绝向中共军队投降,使中共只能采取武力接收的方式,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起全面进攻。

(一)华北解放区自主受降

华北解放区主要包括晋察冀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和晋绥解放区,各解放区接到命令后,立即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展开了进攻。晋察冀解放区以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山海关、大同、阳泉、唐山为目标展开进攻。在各军分区的相互配合下,冀中军分区部队包围了天津、保定,逼近石家庄;冀热辽军区部队光复山海关、秦皇岛;冀晋军分区部队逼近大同;冀察军分区部队包围了北平,解放了第一座省会城市张家口,切断了平津线和津浦线。正当晋察冀各部队即将占领解放区附近的敌占大城市时,日伪军配合部分已到达受降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奋力抵抗,而中共军队的人数和装备又都不及配有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遂決定放弃中心城市,转向夺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据不完全统计,8月10日至10月底,晋察冀解放区共收复大小城市51座,完成了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的任务,时间和地区如下表:①

晋冀鲁豫解放区在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下紧急动员,将分散的部队迅速集中,同时号召广大群众与民兵参军参战,以迅速夺取太原、榆次、太古、开封、新乡、归德、安阳等城市为目标展开战斗。据此,太行军区部队切断道清、白晋铁路,逼近榆次、太古;太岳军区切断同蒲线太原临汾一段铁路;②冀鲁豫军分区部队组成三路大军相机夺取开封、新乡、归德三城及沿线城市;冀南军区部队主力破坏了平汉线石家庄、元氏段和其他铁路支线。经过激烈战斗,自日军投降到1945年底,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共收复了69座城市,收复地区及时间如下

山东军区司令部为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区的武装部队迅速进军,将全省抗日部队编成五路大军:滨海军区部队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一师、第二师;鲁中军区部队编为第三师、第四师;胶东军区部队编为第五师、第六师;渤海军区部队编为第七师;鲁南军区部队编为第八师,共27万余人。①据此,鲁中、鲁南、渤海部队进攻津浦沧州至徐州段,收复济南、徐州;胶东、滨海部队进攻胶济、陇海两路沿线,收复青岛、连云港、烟台、威海卫等城市。②截至9月30日止,山东解放区在中共领导下的大反攻作战基本结束,共收复县城46座,都市海港6处,据点530个,车站35处,矿山8处,光复国土159000平方里,击毙日军862名、伪军7556名,切断了境内津浦、胶济、陇海铁路,包围了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等城市,基本完成反攻任务。③

晋绥军区部队分南北两线力争占领山西省会太原及其以北之同蒲路,绥远省会归绥及其以东之平绥路,并随时准备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据此,敌伪在解放区各路反攻部队威逼下,放弃小据点向大据点集中,即北线日军向大同一带集中,南线日军向太原、汾阳、平遥等地集中。在晋绥部队的继续进攻下,中央很快收复了陶林、武川、清水河、平鲁、右玉、凉城、左云、文水、静乐九座县城,将敌伪分割压缩在同蒲路与平绥路,解放了绥远和山西广大地区。

(二)华中解放区自主受降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江南力量就现地向四周扩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④形成统一的广大农村局面;“江北方面,应将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陇海以南,运河两岸,这一整块地区打成一片”。⑤自8月11日到12月25日,华中军民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取得重大胜利,共计解放县城38座(时间和地区如右表所示),⑥重要据点400多个,歼灭敌伪2万余人,完成了占领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广大乡村和许多县城的任务,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也基本打成一片,为迎接新的战斗任务打下了基础。此外,鉴于南方解放区分散,整体实力不强,部队又集中在为国民党所倚重的大城市外围,部分华中解放区自8月下旬开始遭到国民党的进攻。因此,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决定撤出南方解放区战斗部队,整合成中原、华中两大野战军中坚力量,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地位。鄂豫皖边解放区新四军第五师全部留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行动,河南军区部队南下靠拢第五师。另外,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也于10月29日与第五师领导人会面。至此,八路军南下和北返的两支部队齐集新四军第五师驻地,实现中原会师,创建了中原解放区,拖住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周围,有力策应了华北、华东及东北战场。

(三)华南解放区自主受降

华南抗日根据地主要由东江根据地和琼崖根据地组成,远离中共中央,长期处于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条件下,生存环境艰难,军事力量有限,但仍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抗击和牵制了入侵华南的日伪军,被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誉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①8月11日,东江纵队根据延安总部的指示,紧急动员全体军民,开拔附近敌占据点,解除日伪武

装。②据此,广九路西部队解放宝安县城,包围东莞;广九路东部队占领平海镇、暗街、沙角头、三门关海岛、门港;沿海地区部队解放稔平半岛;③惠东地区部队收复白芒花和稔山墟、控制平海盐场、攻占平山。

琼崖纵队由于信息闭塞,直到8月23日,才从缴获顽军的文件中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在没有接到中共指示的情况下,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命令驻岛各地日军无条件投降;摧毁一切伪组织;发动群众,巩固抗战胜利果实;琼崖纵队各支队立即出师受降,收复失地。在琼崖特委下达指示的一个月时间内,琼崖纵队和地方人民武装控制了琼山、澄迈、临高、儋县、白沙、昌江等县的一百多座墟镇和据点。④

然而,国民党广东当局策动内战,限期三个月内“清剿”解放区军队,使华南解放区大部分被占领,战斗减员,连续行军转移,生活极为艰苦。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首先将其列入让步地区之一。其次,东江纵队除少数部队留在原地分散坚持斗争外,大部队避开国民党优势兵力的锋芒,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组成小分队、武工队,转到外线去,散布到广九路两侧,东江河两岸,粤北山区以至粤赣湘边等39个县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三个月消灭解放区军队的企图。⑤

(四)东北地区自主受降

对中共来说,东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多次强调,如能顺利占领,就可以依靠那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扩充武装力量,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否则一旦被国民党占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考虑到美苏矛盾自8月下旬起逐渐明朗化,8月2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发出《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必须借助苏联的暗中支持,迅速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到东北一些重要地区去工作,以东北军或义勇军的名义,海陆并进,加速建立地方政权与地方部队。

8月30日,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在苏军某部的配合下,攻克山海关;9月4日,在苏军同意下,接管锦州及辽西地区。接着,中共部队继续接管了绥中、兴城等十四县,以锦州为中心控制了辽西,加上绥中一带也已在掌控之中,这样,中共“出关部队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辽宁省的局势”。⑥9月14日,刘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临时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加强统一领导中共在东北的工作。而且,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发出配备100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强调在不以共产党的公开名义及与苏联不作正式接洽情况下,“目前我党在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⑦至11月中旬,中共基本上实际控制了东北整个区域,而国民党军队几乎被拒绝在东北门外。

但从11月下旬起,在国际外交的压力下,苏联不得不调整对中共的态度,强令中共将军队撤出东北各大城市,而同意让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并占据主要城市。11月20日,中共中央在进一步了解苏联的政策后,不得不改变力争东北大城市的战略,并再次致电东北局告知:由于苏联决定,中共军队必须将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交给国民党,“我们只有服从”,但应向苏联争取保留锦州、葫芦岛及北宁路一段,并请其尽可能推延蒋军进入满洲及各大城市的时间,但“如不能亦只好服从”,所以建议东北局务必作出新的战略方针,东北局及部队主力应靠西满联系热河,并派军队建立东南满分局与北满分局,开展东满、北满工作,“大城市让出后,应力求控制次要城市”。①事实上,中共在东北充分利用苏联与美蒋间的矛盾,坚定与苏联一条战线,不断得到苏联的暗中支持,虽一度遭受来自苏联的压制,但基本无损其在东北军事力量的扩大以及与国民党全面对抗的能力。

三、中共军事上自主受降的意义

由于中共在抗战胜利后受降问题上,坚决突破美国与国民党的限制,采取自主受降的攻势,同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仅巩固与扩大了解放区,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提高了自己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世界更多拥护和平民主力量的支持。

第一,通过自主受降,中共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对解放区采取的方针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力图使华南与华中联系起来,等日军退却时就可以配合全国各战场的强大反攻。1945年8月,日本突然投降,使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中共中央紧急部署了夺取中心城市的作战方针,迅速占领或包围了解放区附近的部分大城市,但因国民党当局以合法受降的名义进驻中心城市,中共又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以现有的装备,即使占领了中心城市也不一定能守得住。因此,中共中央改变作战方针,重点夺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巩固和扩大解放区。

10月中下旬,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军队坚持自主受降,解放大小城市百余,切断境内铁路线数段。其中,晋察冀解放区部队包围了北平、天津、保定,逼近石家庄、大同、唐山,解放中心城市张家口、山海关、秦皇岛,收复县城47座。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切断境内道清、白晋、平汉、同蒲、德石、陇海段铁路线,解放大小城市约70座。山东解放区部队编成五路大军收复县城46座,都市海港6处。晋绥解放区部队以绥远省会归绥、山西省会太原为中心展开反攻,但因国民党当局傅作义、阎锡山部向解放区的进攻,仅收复9座县城。华中、华东解放区各部队解放县城约40座,重要市镇400多个,基本上使江北、江南连成一片。华南解放区游击队因远离中共中央,又靠近国民党军驻地,生存环境艰难,军事力量有限,因而采取了“分散坚持,保存力量”的方针对抗日伪军及国民党军。虽受降过程比较艰难,但中共取得的胜利是可观的,至1946年1月,解放区已拥有239.1万平方公里土地,1.49亿人口,506座城

市。②彭真也曾指出:“在武装方面,我军已改善了装备,已缩短了敌我在装备方面优劣形势的距离。”③中共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为解放战争的开始做好了准备。

第二,通过自主受降,中共扩大了自己在国内与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中共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自主受降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坚持以“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战后中国,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得到了他们极大的理解与支持。在中共受降后的新解放区,广泛进行减租减息与民主选举政权,吸引中间阶级参加政权工作,并模范带头以自力更生减轻人民负担,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政治热情,调动了他们积极起来保卫中共新政权的责任心。

同时,中共的自主受降政策得到了国际上广大热爱和平正义的国家与人民的支持。尤其是苏联,很多报纸与媒体普遍同情支持中共而反对国民党独裁,“在可能条件与许可情况之下,它没有不愿意援助中国人民和支持中共谈判的”。①在东北的苏联红军与中共打交道的过程中,没有不“真心是愿我们胜利的”,“红军战士提到蒋介石就翘起小指头,提到毛主席就竖起大拇指”。②苏联领导人多次向美国人提起中共“是一群努力要在中国进行改革的人”,连赫尔利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努力追求变革”。③在美国,中共通过受降的合法之争“为民主而斗争是能影响美国的”,使美国“国务院和国会的左派及共和党的报纸闹了起来,赫尔利乃不得不咆哮而去”。④“已使赫尔利在美国倒台”,杜鲁门也不得不公开“宣布中国内战要停止,国民党一党专政要结束,并约束在华美军的行动,使不影响中国内争的过程”。⑤

第三,通过自主受降,中共顺利延缓了国共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自8月中旬开始,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从西北、西南地区向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调动大量兵力,以受降的名义向交通要道和大城市进攻。至10月中旬,已侵占解放区城市30座,基本完成了对解放区的分割包围,以便在适当时机发动内战。面对如此困境,中共审时度势,调整战略布局,编组野战兵团,向国民党发起自卫反击战,赢得了上党、邯郸、绥远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至1946年1月,共歼敌10万余人,阻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华北、华中、华南等解放区的推进,有力地掩护了人民军队在东北受降战略的开展。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国民党感到全面内战的时机仍不成熟,不得不决定与中共谈判停战问题。经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协议,1946年1月10日,周恩来、张群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同日,蒋介石、毛泽东分别向所属部队下达“停战令”,双方军队在各自位置上“一切战斗行动立刻停止”。⑥

停战令下达后,就全国范围来说,在短暂时期内出现了和平局面。国民党同意签订停战协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兵力,同时,在美国的授意下坚持在停战协定中将东北地区排除在外,蓄意在东北放手大打。因此,蒋介石利用关内休战期,先后将五个军的兵力自关内增调东北,并南向本溪、北向四平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夺取一切交通要道和城市,歼灭东北民主联军,形成事实上的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总体来讲,一直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国内战争还是控制在局部地区,这为中共争取了更充分的备战时间,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进一步壮大自身力量,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锦涛,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沫涵,湘潭大学中共党史系硕士研究生)

①主要有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于化民:《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汪朝光:《进退之间的博弈:战后东北苏军撤离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周锦涛:《对日受降时期中共与苏联关系考察》, 《历史研究》2018年第6期。

①〔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版,第72页。

②《斯大林与宋子文会谈记录:外蒙古、中东路和新疆》(1945年7月9日,绝密),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1卷,第63页。

③《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47页。

④〔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56页。

⑤〔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第3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军事1),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1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军事1),第739页。

③《中国战区当局纵容下日军拒缴武装積极出扰》,《解放日报》1945年9月17日第1版。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军事1),第747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605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188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5页。

①表格数据根据《解放日报》1945年8月至12月相关报道整理。

②《太行我军攻克潞城昔阳》,《解放日报》1945年8月22日第1版。

③表格数据根据《解放日报》1945年8月至12月相关报道整理。

①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②辛玮等编:《山东解放区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4页。

③《山东我军克县城四十六处》,《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0日第1版。

④《中共中央关于华中我军的战略部署给华中局的指示》(1945年8月12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32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华中反攻部署致华中局等电》,《新四军文献5》,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⑥表格根据《解放日报》1945年8月至12月相关报道整理。

①章绍嗣、田子渝、陈金安:《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②广东省档案馆编:《东江纵队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6页。

③《华南抗日纵队完全收复稔平半岛》,《解放日报》1945年9月20日第1版。

④琼崖武装斗争史办公室编:《琼崖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⑤《论东江纵队》编辑组编:《论东江纵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⑥曾克林:《戎马生涯的回忆》,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⑦《中共中央关于配备一百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1945年9月15日),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68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让出大城市及长春路后开展东满、北满工作给东北局的指示》(1945年11月20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10~811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91页。

③彭真: 《今后工作的新方针》 (1945年11月29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32页。

①周恩来: 《关于国共谈判》 (1945年12月5日),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36页。

②彭真:《我们的任务是争取全东北》(1945年10月26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767页。

③《彼得罗夫与赫尔利会谈纪要》(1945年5月23日机密),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第35页。

④周恩来:《关于国共谈判》 (1945年12月5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39~840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和我党对策的指示》(1945年12月19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870页。

⑥《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说明》(1946年1月10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