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

2020-11-06 05:38朱以撒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合欢树物象芦苇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的姿态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血气方刚时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精钢百炼终能化为绕指柔。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一位在我少年时出家的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我家隔壁,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候,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相比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与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由此完全可以追溯到他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生之规则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策略。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使我们直接体验到生之规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地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清晰一些了吧。

(选自《睿智美文》)

【赏析】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以物寓理的手法,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不仅以芦苇作为全文核心内涵的触发点和寄寓物,还利用山山水水等辅助强化,并以其他事物(如松、竹、梅等)与芦苇形成对照,使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具普适性,达到启迪心灵的效果。

古人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物象的作用如此突出,那么,在记叙文中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扣住题意精选物象。选择物象时,一定要考虑文章主旨表达的需要。《柔软》一文选择的物象是芦苇,从芦苇的柔软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出这种策略所包含的对人生、对自然的智慧态度。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串全文,或揭示主旨。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切合无间。

第二步,贴近人物描摹意象。同一事物的特征总是多方面的,比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写梅的高洁、不屈;“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写梅乐观主义的品格。我们落笔行文时,描写物象的特点要與人物特点有切合之处。

第三步,营造情境烘托物象。选择物象时应考虑文章中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要与之协调。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之所以选择合欢树为物象,是因为这棵树是母亲亲手栽植的,而且合欢树生命力顽强,蕴含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合欢树的出现,符合这种特定的情境。如果换成一朵生命力孱弱的小花,那就不合情境了。

第四步,让物象成为全文的线索。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串在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物象为线索,可以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全部人、事、景、物,它能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猜你喜欢
合欢树物象芦苇
石磨豆腐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芦苇
合欢树
合欢树
合欢树
芦苇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