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的研究建议

2020-11-06 05:50高嵩
中国水运 2020年9期

高嵩

摘 要: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动水上旅游事业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水上旅游交通的必要性和意义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的相关研究建议。

关键词: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9-0012-03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中央部署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交通运输业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之一。我国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山川秀美、江河纵横、库湖区星罗棋布,水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水上旅游业集交通出行、消费娱乐、休闲养生为一体,呈现面宽、线长、点多的特点,推进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对于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发展系统性不够、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推动水上旅游交通事业发展,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1 必要性及意义

1.1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人民交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旅游消费比例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有钱有闲的社会群体日益扩大,水上旅游交通发展空间广阔。水上旅游交通集吃、住、行、游、购等多重属性于一身,发展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水上旅游交通是人民的新期待、新诉求,加强水上旅游交通发展研究,推动高品质水上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提升人民旅游消费的体验感。

1.2践行国家战略,促进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任务。特别站在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方位,要求推动水上旅游企业、产品、服务等实现质的转变;要求提高资本、劳动、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结合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以及政策机制和治理能力的创新转换动能。新时期推动水上旅游和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提升水上旅游服务品质,完善水上旅游管理规制,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有效举措。

1.3丰富旅游业态,助力水上消费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沿江沿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可以有力支撑流域游、库湖游、海岛游、城市游、乡村游发展,丰富沿海邮轮、内河游轮、游艇、游船等旅游方式,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增长点。特别对于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发展集观光农业、水上娱乐、住宿餐饮、特色民俗等一体化的水上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1.4 保护水域资源,改善城乡环境及旅游生态的优选策略

水上旅游以水资源为载体,集约了生态游、健康游、文化游等绿色要素,与水资源開发利用的本质要求有机融合,为保护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策略。旅游航道建设有利于推动水网沟通、农业灌溉、退耕还湖,景观航道、生态航道建设,将会极大地改善沿线城乡生态环境,真正绘制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1.5 弘扬人文交通,传承并挖掘水上旅游文化的时代力量

我国拥有12.7万公里、世界第一的内河航道,1万多公里的沿海航道,沿线城市人口密集、繁荣富庶,是重要的区域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人文交通建设的核心地带。人的亲水性与水的亲和力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自古老的京杭运河文化带、灵渠古运河发源伊始,流动的水上文化绵延了华夏文明,传承到现代水上旅游,赋予了水上休闲、娱乐、运动、养生、修学等新的人文内涵,对于挖掘历史、民俗、农耕文化价值,普及群众文化认知、丰富文化活动、传递文化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水上旅游文化根植于人心与文化传承。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上旅游交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供给能力不足

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发展历史较短,规模总量较小,服务水平难以匹配市场需求。水上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除长江上游内河游轮、个别城市短途城市水上游、湖区观景游发展较好外,沿海及其它内河市场发展迟缓;水上旅游产品开发较为初级,主要停留在亲子、海岛、蜜月等几类,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对于水上自驾游、乡村民俗游、景区游船游、游艇环岛游、邮轮特色游等缺少创意、体验和定制产品,难以满足游客更加丰富多样、舒心放心、快进慢游的旅游新需求;水上旅游服务业态与信息技术、文化内涵、绿色含量的结合不足,导致水上旅游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品质、智能化、现代化的不同层次旅游需求。

2.2水上旅游交通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支撑水平有限

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发展缺乏专项政策、规划、标准支持,难以为水上旅游和交通事业融合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旅游航道等级偏低、资源利用不足,已实现通航的旅游航道仅占内河通航航道总里程的8.5%,旅游航道建设、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缺乏,景观航道、生态航道的建、管、养水平相对滞后,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旅游码头总体配置简陋、陈旧,缺少专用旅游码头且等级较低、泊位紧张,难以有效协调港航及岸线资源利用;旅游船舶尚未标准化,船队运力结构欠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为旅游客运提供精细、特色、差异化的运载装备;旅游客运站场、集疏运配套设施不完善,较难满足高峰期旅客集散需要,且陆岛、陆路交通接驳体系不顺畅,与腹地旅游产业体系衔接欠佳。

2.3水上旅游交通管理机制存在短板,开发合力不够

我国水上旅游交通行业尚处于培育发展期,旅游客运综合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内部规制不健全,涉及旅游交通、规划、港航、运管、海事等方面的联动发展不足,人员队伍建设、设施设备与资金投入不足,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薄弱,在疫情防控期间尤为突显。行业外部机制环境复杂,作为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工作,包括发改、国土、环保、水利、旅游、交通等多方管理部门,由于利益纽带复杂,难以达成共识,建管养等主体责任部门不明确,各方尚未建立有效联络及合作机制。

3 相关研究建议

3.1 水上旅游交通发展需求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业态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探究水上旅游业需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厘清水上旅游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基于水上旅游交通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产业布局和产品种类,分析发展前景与建设需求,提出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及船舶技术装备、水上公共卫生、节能减排、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前瞻性谋划。结合水上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借鉴国内外水上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丰富水上旅游产品;推进长江旅游线路延伸,区域游与全域游协同发展;升级重庆、武汉、上海、广州等城市游风光带建设;推动运河游、漓江游等历史文化旅游带发展;拓展沿海本土邮轮、内河高端游轮旅游产业,打造自有品牌;挖掘库湖游功能,培育生态景观、农业实践、学习教育等游船旅游项目;加深海岛游体验,完善海南、舟山、厦门等地环岛游航线;创新游艇旅游发展,提供包船及租赁业务;研究规划水乡旅游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结合民俗特色,发展水上自驾游。

3.2水上旅游市场规制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市场工作规制、服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一体化发展,弥补水上旅游交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政策弱项。深入分析国内沿海客滚市场、长江三峡内河游轮市场、各重点城市滨江游船市场的市场规制手段,总结借鉴成功经验;针对城市滨江游、内河游轮、国际邮轮、沿海邮轮以及游艇等水上旅游的不同业态,在企业的市场准入、价格监管、诚信体系、服务规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机构等方面,建构水上旅游市场规制的总体框架,给出不同细分市场的市场规制方向及重点,提出市场规制的跨部门协同方案;探索建立旅游客运码头服务质量评级标准、旅游客船分级标准和评级制度;结合水上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各地水上旅游交通试点项目及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动地方水上旅游交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

3.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航道、旅游码头、客运站及配套设施的系统化发展,解决水上旅游基建项目发展不配套的根本问题。推进水网联通、水系畅通,实现水上旅游互联互通,聚焦旅游航道网络及码头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提出航道、码头、跨河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规模尺度,为水上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推进美丽航道、景观航道、生态航道建设,打造主题航道和特色精品示范工程;制定统一的客运站建设标准,打造地标性精品建筑;增强枢纽旅游集散功能,完善与城市旅游体系、港口集疏运体系、区域景点景观的无缝对接;加快港口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设,做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衔接;加强岸电应用,推进旅游码头岸电供售电设施建设改造;开展河流水资源研究,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航道通航条件提升提供有效依据。

3.4旅游船舶发展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船舶标准化、系列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突破行业管理模式、技术要求、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根本制约。按照市场需求和功能目标,推进同一区域旅游船舶系列化设计;按照外观、尺度、设备、材料和工艺条件,推进旅游船舶标准化发展;按照豪华游、休闲游、观光游的市场差异化选择,推动沿海邮轮、内河游轮、游艇、游船个性化发展;按照智能航运、智能制造的发展理念及技术要求,推进智能旅游船舶设计研发、示范应用;完善旅游客船规范,制定统一的安全监督、绿色环保标准或管理要求,鼓励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在船舶上应用,推动旅游船舶平安、绿色、有序发展。

3.5安全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产业平安化、信息化发展,解决行业管理与安全保障、服务能力与信息技术结合不足的弊端。完善水上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区分管理部门与经营企业的职责,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应急设备设施的配备,确保安全费用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做好运力保障、应急疏散、公共卫生、抢险救捞等应急预案工作,开展夜游等风险项目评估;规划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积极推进联程联运,完善水路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以数字信息技术简化旅游服务模式及流程;加强旅游交通信息服务,建立水运、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旅游、气象等综合信息服务;加快服务智能化发展,推动实名制电子身份证明、人脸识别及人、证、票三合一验证系统的试点应用,加速行业服务数字化转型。

3.6多方协同综合开发研究

研究聚焦水上旅游事业联动化、整体性发展,缓解水上旅游建设发展相关部门工作条块分割、协同不足的问题。建立交通、旅游、水利、国土、规划、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的协商机制,加强水上旅游与防洪、灌溉、供水、消防等行业的沟通与合作,在前期研究、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运管、海事、港口、航道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交通内部推进水上客运及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建立相关政府部门、水上旅游企业及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和投融资机制,平衡相关主体利益,解决水上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