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

2020-11-06 07:39韩雪
检察风云 2020年19期
关键词:詹妮弗信笺洗脑

韩雪

美国电影《信笺故事》讲了一个“洗脑式”性侵未成年人的故事。该片由美国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自编自导,将其13岁时被成年人诱惑性侵的沉痛往事搬上银幕。该片正是因为内容真实而显得极为震撼。

詹妮弗13岁的时候,每周跟随教练简·比尔训练骑马和田径。当时已经年过40岁的比尔,利用詹妮弗的天真对其进行全面“洗脑”,谎称和詹妮弗“谈恋爱”,鼓励她要尽快“成长”,多次性侵詹妮弗,造成了她一生的性格扭曲和婚姻悲剧。

作为未成年人性侵题材,这部电影并没有把重点着墨在罪恶事件本身,而是更多描写受害人詹妮弗的心理活动以及事后受害人漫长艰辛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修复过程,让观众直观了解当年弱小而无助的幼女的所思所想,以及她对这桩罪恶事件渐进性的认识过程,从更深刻的角度,展现出此类罪恶行径对女性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无法弥合、巨大而持久的伤害。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这是同题材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离世前说的一段话。随着新闻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曝光,我们惊恐地发现:罪恶并不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恶魔离我们并不遥远,受害者就在身边。

“父母总在担心性教育过早,而坏人却从不担心孩子太小。”每当出现此类案件,我们一般会反思性教育的缺失,然而,此类案件中不少受害者不仅缺失性教育,更缺失的是爱和关注。

《信笺故事》中詹妮弗的父母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的父母都是如此,不懂爱、不会爱,自私冷漠,长期缺乏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对孩子面临的潜在风险无知无觉,甚至在孩子出事之后,不仅不去安抚还会责骂。这些表现让亲情失去温暖,给了罪恶以可趁之机。一旦恶魔化身“蜀黍”,“小红帽”们就会跌进“大灰狼”的怀抱。

电影《信笺故事》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还在于应该更多地理解受害人的心理。詹妮弗的经历说明,作为一名没有经历过风雨,还没有构建起成熟人格的未成年人而言,面对来自扮演权威、主宰等“人设”角色的威胁和侵犯时,难免会产生恐惧和模糊认识,她们会自我麻痹、自我美化,甚至强行将一切合理化,认为这可能就是“长大”的过程,可能就是“谈恋爱”的感觉,其实这都是无奈之下的痛苦扭曲。

壞人永远不会自带标签,越来越多的恶人学会了“变身”,从“真坏人”变成“伪君子”,把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包装成“萝莉爱大叔”的童话。他们利用未成年人的信任与年幼无知,利用未成年人叛逆而渴望独立的好奇心,举出“没有使用暴力”“对方自愿”“谈恋爱”等辩解说辞,其实这都是“洗脑”的结果,都是犯罪的借口。我们与其去苛求完美的被害人,还不如多花些力气,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让狡猾的“恶狼”们再也无法去钻家庭关系的空子,再也无法去钻法律规定的漏洞,在治愈受伤心灵的同时,让坏人接受应得的惩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成长环境。

伤口或许会隐藏,但痛苦永远存在。现实远比影视作品更残酷,还有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渴望关注、等待发声、希望被治愈。我们需要《信笺故事》这样的电影,更需要不懈的努力。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詹妮弗信笺洗脑
钟表的信
梦中的城市
蝴蝶信笺
携手临大“信笺”,共赴山水“魏城”
启蒙与洗脑的区别
洗脑
詹妮弗·劳伦斯 我对他充满激情
洗脑与洗头
静静的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