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问”

2020-11-06 06:15刘秉军
检察风云 2020年18期
关键词:能容三问会令

刘秉军

春秋时期,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听说楚国要任用孔子,怕自己的国家受到威胁,于是合伙调拨人马,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野外,使之陷于进退不得、疲惫不堪、病者不断、缺药断食的绝境,此谓“厄于陈蔡”。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迷茫、有担忧、有怨气,便一个一个找他们谈话,提出问题:“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难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境地呢?”

子路是这样回答的:“或许我们的学说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的学说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想践行。”子路所说的尚未达到“仁”与“智”境界的学说,当然是指孔子之“道”。

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反驳说:“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畅行无阻,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他以此向子路指明:不能指望“仁”的学说会令所有人都相信;也不能指望“智”的学说会令所有人都乐于践行。不能因此就怀疑自己一直相信的真理和坚持的信念。

子贡的回答不像子路那么直率。他说:“老师的学问相当之大,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容纳得下。老师您是不是可以考虑稍稍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对此的回应是,“良农能稼”而未必有好的收成;“良工能巧”而未必能使所有客戶都称心如意。君子只能“修其道”去尝试治理天下,怎么能为了“求为容”而改变自己的“道”呢?他以此向子贡指明:即便遭受重大的挫折,受到强力的制约,也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降低自己对于真理和信念的标准。

颜回的回答不同凡响。与子贡一样,他肯定了“夫子之道”的正确,并承认造成眼下之窘况的原因是“天下莫能容”。但他表示,“天下莫能容”怕什么?正因为“天下莫能容”,才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他还说:“不坚持推行夫子之道,那是孔门弟子的耻辱;尽力推行夫子之道而不能为天下所容,乃是那些诸侯国君主们的耻辱。”

孔子听完颜回的话,笑着说:“说得真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

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弟子们不可能给出统一的答案,而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主张。他如此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与弟子进行问答,实际上是有的放矢地循循善诱,从而在困境中帮助他的弟子们坚持初心,凝聚人心,不乱于心。

从孔子“三问”,联想到我们今天所秉持的信念、推进的事业,难免会如同孔子“厄于陈蔡”那样,遭遇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像子路所说的那样,怀疑自己的信念吗?我们能像子贡所说的那样,为了摆脱困境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去趋炎附势吗?当然不能。我们应该像孔子和颜回那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初心,勇敢前行。

图:王恒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能容三问会令
青春语录
青春语录
做个平和的人
“电子疲劳”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
下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