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0-11-06 04:06孟利华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9期
关键词:高职教学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编号:193515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活动和工作顺利开展的新方向,为当前的思政教育有效性实现提供了重要力量。首先对高职院校内“课程思政”有效建设重要性给予分析,然后再纵观“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最终从四大方面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教学;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这一四字提出,要求教师积极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融入各专业科目中,使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仍可感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仍可获得思想政治建设的极大力量。总书记还就“课程思政”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程属于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科目,对人才培养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深刻理解并有效应用“课程思政”相关理念,培养既有业知识又有道德综合素养的职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中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相关理念进行有效策略探索。

1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从被提出之日起就成为高职院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推动力,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首先是该理念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高职院校都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作为重要思政教育必修课,这虽然给学生们提供了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但实际上收效胜微,不少学生并不太认可这些课程的开办,思政教师“唱独角戏”情况十分普遍,学生普遍课堂参与度较低。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学生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在以学生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渗透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参与度,打破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照本宣科的弊端,从渗透、浸润的角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觉悟。

其次是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施行将各专业各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与价值导向更加凸显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培养思想情操,既关心国家大事与民族大义,也关心个人成长与道德品质,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

最后,“课程思政”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与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不同,“课程思政”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改革方式将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大完整的思政体系,摆脱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地实践、演讲培训、外聘讲师等多种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和学生参与度,有利于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作用的更有效和积极实践。

2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高职院校发展本身局限性等方面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虽然受“课程思政”这一科学的方向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是师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协同机制尚未完成。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党政、人事和教务等各主要部门并未进行积极有效沟通而形成统一发展意见,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关注度和执行力方面有待提高。另外,部分院校只针对党员干部等进行有效施政教育的做法使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受到阻碍,因此来看师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有限,并未形成较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

其二是相关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深刻性亟待提高。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与学生课堂学习接触最为密切的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效果。然而,高职院校中思政建设课程人不够系统、科学和深刻,这些思政内容虽然与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却未能与个学科专业知识有效融合,更像是流于形式的生搬硬造,十分过于牵强。

其三,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对学生的了解度需要提高。一方面,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其他各专业的老师加以配合,但这些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和具体操作上仍不够专业和成熟,因此在没有高素质的政治意识和修养的知识条件下,高职院校中其他专业教师也很难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时代下的学生在性格、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以传统思政教育中的学生有较大差别,一些教师在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未能考虑且学生的心理状况或实际喜好等会造成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甚至厌烦、抵触等情况发生。总之,“课程思政”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建设部分要学校各层级,各方面人员进行积极配合和深刻探索,才可达到有效的发展成就。

3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策略分析

3.1做好顶层规划工作,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项立马就可完成的短期任务,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建设工程。因此,相关高职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规划工作,各部门、专业和师生都需要对准一致目标积极行动,有计划、有分工、有目标得做好一系列建设工作,在长期特探索与发展中形成有效的思政、专业协同发展机制。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高层部门应当成立相关建设小组和管理文件,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作用、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深刻領会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建设方向以及挖掘教育资源。另外就是高职院校教育部门,他应当做好课程衔接与思政建设的资源整合与课程安排等工作。在人事部门方面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专业水平层面的师资力量提高校园思政教学水平。

3.2充分整合思政资源,做好渗透衔接工作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校,具有诸多学科与专业供学生学习,因此,其各专业各学科本身就具有较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习惯整合有关思政教育资源,化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教育吸引学生学习。一方面可积极将思政教师带入专业科目目标制定与课程设计中,使思政教师在各专业课程中寻找有效思政资源,同时也为思政课程寻找有关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教师也应当在传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渗入思政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做好有效的渗透与衔接工作,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上的提高与道德上的提升。

3.3加强思政教育培训,提高教師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引导者,既需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也要具备相当的思政知识储备,也唯有此才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建设务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来引导。对此,学校可通过教师培训、教师交流等各方式培养个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与专业课堂中渗透思政内容灵活性,促进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合格达标,最终实现较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

3.4建全监督评价机制,推动思政教育进步

评价与监督是评价和实现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推动后续教学型为更加有效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课程思政”的有关监督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高职院校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监督导师、思想政治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监督评价小组,通过制定和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和深入课堂听课、开展师生座谈会、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的疑惑及困难、交流实施过程中的心得和思路,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等。另外,这一小组也应负责相关的评价与总结,积极通过师评优考核等方式推动各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进步。

4.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下推动高职院校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共同成长的重要方式,是一项我国教育领域中需长期坚持而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改革。相关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级学生心理、性格、学习习惯等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应用,积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技能得到发展的同时,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也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苏.浅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国际公关,2020,No.106,142-143.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9,v.36;No.120,91-93.

[3]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No.693,73-77.

[4]胡琴.“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No.436,51-52.

孟利华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重庆市九龙坡区

猜你喜欢
高职教学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浅谈民办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智能手机的实践应用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