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头画与乡村振兴
——以海盐县通元镇为案例

2020-11-09 03:09沈全根胡永良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灶头灶神吉祥图案

沈全根 胡永良

民间灶头画(又称“灶壁画”“灶花”等),是主要产生并流传于江南(以江浙沪为主)民间的、最为草根的、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风俗画。灶头画是民间艺术的结晶,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积淀。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最能反映民俗意蕴和民俗审美情趣的立体与平面造型相结合的民间工艺美术瑰宝。所谓“灶头画”,是指绘于灶头相关部位壁面上的,由多幅图画、文字、纹样勾联组成的整幅图案的统称。2011 年,嘉兴灶头画艺术凭借其独具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嘉兴市辖的海盐县通元镇,既是抢救、研究这一瑰宝的发端之地,又是唯一集聚省、市、县级4 名灶头画传承人的乡镇,还是保护、传承、弘扬这一“国遗”成效最为显著的重要乡镇之一。因此,我们将通元镇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以期在大力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作用。

一、灶头画的流变

毋庸多言,如果没有灶头,也就不会产生灶头画,所以灶头是灶头画不可或缺的载体。

1.灶头画溯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饮为先,饮以灶为载。家以灶为户,有户必有灶。”灶是家庭的象征,“灶户”曾是旧时统计户籍的别称:一座灶头即代表一户人家。俗话说家庭“香火”不能断,这“火”就是指灶里的火,后来才引申为子嗣之义,故而无灶即谓“无香火”传承。

灶头画因灶而生,其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首先,可以从作为灶头画载体的灶头上追根溯源。据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灶,是不可移动的篝火式的坑灶(或称地灶),根本不具有绘制灶头画的空间。新石器中后期,始有可移动的高台形的单体或联体灶头,并传承至汉代。在嘉兴市桐乡市、海盐县、海宁市,先后分别从汉代古墓中出土了陪葬的一眼、二眼、三眼的陶灶和青瓷灶、青铜灶(见图1),说明在汉代时已普遍使用可移动的高台形灶头了,也初步具备了绘画的空间。而同时期秦砖汉瓦的发明,又使人创造出用砖头垒砌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可移动的地面高台灶,遂使承载灶头画的空间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灶头越砌越精美,其绘画的空间亦越来越大,所绘的画亦更加丰富多彩了。

图1 汉代青瓷三眼灶

其次,也可从灶头画图案方面对其源头一探究竟。俗话说:“有灶必有画,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传统的灶头画与民间信仰及与之衍化的吉祥图案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一是与灶神信仰密切相关。自汉代灶王爷成为家庭保护神之后,民间每户人家便有了名目繁多的祭祀灶神的习俗,同时亦相应产生了手绘或木刻的灶神图像(俗称马幛),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福、禄、寿、喜等神像画。二是与吉祥图案密切相关。据美术、民俗等学界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最早的吉祥图案(包括文字纹样等)出现于汉代,唐代后广泛流行,明清两代则是高峰期。当地民间俗信认为:灶神常年居位在灶头上(灶上有专供灶神的一座亭子,名为“司命堂”或“定福宫”等),把其居所装饰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可以取悦灶神,以期实现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幸福长寿等美好愿望。

再次,也可以从灶头画艺人传承谱系方面探索。灶头画艺术的传承,一般以家传或师传为主,但也有少数无师自通的(俗称“偷来拳头”)。据目前调查所知,今居通元镇长山河村的赵祥松师傅(1944 年2 月生),既是省级灶头画传承人,也是家传历史最久的灶头画传艺人(从12 岁开始随父学艺),系第八代灶头画传人。据此,若按民俗学界“系谱推定法”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推算的话,其历史也有两百多年了。

综上所述,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灶头画当源于上古时代神灵信仰,产生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广泛流行、盛行于明清至20 世纪90 年代前。

2.灶头画流传区域

从现有文献资料和调查得知,灶头画的主要流传区域在苏浙沪一带,但其艺术特色和名称则各有差异,而其中尤以嘉兴灶头画最为知名,故能成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

3.灶头画的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化印记,其中即包括风俗和艺术印记等。探索灶头画演变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灶头画是产生于民俗生活中的草根艺术,属“下里巴人”,难入精英文人的“法眼”,因而没有载入地方典籍文献的资格。二是因灶头及灶画极易污损,须频繁更新(一般不超过二三十年),故而至今未曾发现清末民国之前的灶头画遗物、遗迹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笔者历经近40 年的竭力寻访,仅从个别文献资料和部分灶头画老艺人的口述中略知一些演变概貌。

其一,清光绪年间,上海曾出版过多期《点石斋画报》(出版时间为1884 年5 月—1898年8 月),其中刊载了多幅与灶头及灶头画有关的手绘连环画。图中的灶头与现今雷同,那座司命堂也很精致清晰(见图2)。但其灶头画则或模糊不清,或留下空白。

图2 《点石斋画报》上的灶头

其二,据许多灶头画老艺人口述,尤其是赵祥松父亲赵马法(1910 年生,第七代灶头画传人)老人说,他14 岁跟随父亲和堂哥学这门手艺时,灶头画流行图案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年年有余(鱼)”“松鹤延年”“三国故事”“文武财神”“乌龙喷水”“牡丹”“桃子”“梅兰竹菊”等人物、动物、花卉的吉祥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案的变化较多,如初期保留了“年年有余(鱼)”“松鹤延年”“乌龙喷水”等部分传统吉祥图案,增添“毛主席万岁”“饮水思源”等内容的图案;人民公社时,传统的少见,增加了“三面红旗”“卫星上天”“人民公社是金桥”等图案;“文革”时,传统的仅有“年年有余(鱼)”,其他没见,出现了“毛主席去安源”“韶山红日”“三忠于”等图案;改革开放至今,传统灶头画浴火重生,又新添了“一帆风顺”及山水风景画等,但渐以专门制作的具有吉祥图案等的釉画瓷砖镶贴于灶上为主,手绘灶画面临消亡的境地。赵马法还说,听前辈师傅讲过,最早灶头画还很简单,一般是黑白两色,就是在粉刷好的白壁上先用镬煤灰(炭灰)或墨汁涂黑,然后用削制的竹签笔刻画出几幅图画及线条形文饰,类似刻图,框边亦如此刻画;后来渐以白壁为底色,先后改用毛笔和各色植物液汁、墨汁绘彩色画;到他们这代开始用市售的珠粉、三花粉、水彩等颜料作画。

总而言之,灶头画图案的题材内容、颜色原料、承载材质等,都是顺应各个历史时期流行的社会风俗习惯而传承发展 的。单,而嘉兴地区(含海盐通元镇)的灶头造型则精巧美观,再加上五彩斑斓内涵丰富的灶头画,宛如一只花篮,故有“花篮灶”之俗称。深入开展灶头画的研究,可以丰富或填补“灶俗文化”和“风俗画”方面的空白。

2.灶头画是灶神信仰的重要表现形态

自古以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存在各种神灵信仰,以及祈求祛禳辟邪、祈福纳吉的民俗心理愿望。调查中发现,尽管灶头的造型和各式图画的造型、组合、绘画技法可以不尽相同,但人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把灶神的居所灶头装饰得绚丽多彩,期望能够获取灶神的欢心,得到这位家庭监察神、保护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下界保平安)”的保佑和赐福的回报。即使现今有的灶头上不再构筑“司命堂”(定福宫)灶神龛和手工绘制灶头画,也依然要在相关部位镶贴上市售的机制灶神像、各式吉祥图案的釉面砖。究其原因,除了美化厨房环境作用外,主要是灶神信仰和祈福纳吉的风俗习惯仍然普遍存在(见图3)。

二、灶头画的民俗文化价值

灶头画是一种以民俗生活为基础,与民俗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美术样式。从广义上来说,灶头画当属民间“风俗画”一类。当然,与其他民间美术一样,灶头画亦含有极其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具有民俗、艺术、教育、实用等诸多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灶头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

1.灶头画是灶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灶头画有别于其他民间美术的关键所在,即灶头画的载体是人类日常生活和民居中皆具有特殊地位的“灶头”,这一特殊的物质载体,赋予了灶头画特有的文化价值:仅在江南苏浙沪部分地区有这种特殊的灶俗文化。但即使在这一地区,也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存在灶头工艺、灶头画民俗内涵和艺术风格的不同特色。如苏沪地区的灶头和灶头画造型一般较简

图3 腊月廿四祭灶神

3.灶头画是传统民俗审美观念的完美体现

在民间,尤其是在乡村民间,非常崇尚“完美”的传统审美观念,而这一观念在灶头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灶头画是传统民俗审美观念的完美体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单幅图画中,其造型凸显主题形态。如人物或动物画,一般都要画出全身、肢体等部位,尽量保证形象的完整且充满画面的全部或大部分空间。二是在多幅灶头画构图上,讲究整体形象的组合造型。如将众多单幅图案分别用边框或纹样勾勒,然后再将它们有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整座灶头的壁面空间错落有致地布满各种主题形象的画面,从而既达到集中、饱满的视觉效果,又增强了完美的心理审美情感。三是在色彩上讲究对比强烈、绚丽多彩。灶头画多以民间俗信的红、黄、蓝(青)三种吉利色(三原色)构图、绘画为主,另加黑白两色点缀,大红大绿、五颜六色,这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既达到了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的视觉审美效果,又顺应了热闹、喜庆、红火、好看的民俗心理审美意愿。四是在整体造型上讲究平面与立体的有机融合。在立体造型精美的灶头的平面灶壁上绘着五彩缤纷的众多各不相同的吉祥图案和纹饰、文字等,宛如一只立体花篮,其审美效果、价值也就毋庸详述了。

总而言之,灶头画融合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和美好理想,不仅具有上述的民俗文化价值,还具有诸多科学方面的文化价值。

三、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效果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通元镇位于海盐县西南部,与海宁市交界,是一个地名源于三国赤乌年间所建“通玄寺”的千年古镇,也是古代鲍郎盐场所在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海盐县通元镇的各级领导、部门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实践效果,其中灶头画文化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实例之一。

1.保护、研究灶头画概况

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海盐县通元镇在保护、研究灶头画方面有深厚的基础。

1985 年,通元镇率先把灶头画发掘出来,先后收进《海盐县志》(王德坚主编,1992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通元镇志》(胡永良主编,1993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海盐县文化志》(胡永良主编,2011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地方志中。1993 年10 月,胡永良、王雪军撰写的首篇研究灶头画的论文《海盐灶头画初探》,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笫十届年会上宣读(公开发表于《中国民间工艺》1995 年总第15 期),该文填补了国内有关灶头画研究的空白。之后,胡永良发表系列灶头画文章,吸引了各类媒体纷纷进行采访报道。

《江南传统灶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兴灶头画代表性传承人赵生波作品集》于2020 年6 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彩色灶头画实例百余幅,将单幅灶头画分为人物故事、神祇、动物、风景、器物、文字、植物、纹样八大类,配文字简介。

2.传承发展灶头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一直以来,通元镇党政领导和县镇两级相关部门对灶头画的传承和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如开辟灶头画教学、展示基地,开展灶头画比赛、进校园等活动;在村镇开展的各类文娱、民俗活动中均有灶头画现场演示;在部分农家乐、村文化礼堂中有灶头、灶头画实物展示等。2018 年和2019 年,通元镇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民间艺术(灶头画)之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小镇(灶头画)”等荣誉称号。

灶头画历来是美化农家厨房的主要民俗事象,也是体现农耕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农家厨房内,一般除了置有全套现代化炊具外,还会专制一座传统的花篮灶,其灶画或由印有吉祥图案的釉面瓷砖镶贴,或仍由灶画师手工绘画。因为此灶除了在传统祭祀灶神和举办红白喜事、节假日招待宾客时使用外,平时很少使用,所以一直很整洁美观。此外,在不少农家乐、村文化礼堂、乡愁记忆馆等场所,有原生态的灶和画,分别具有观赏、实用功能,成为美丽乡村中一道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线,为美丽乡村建设立下一份汗马功劳。该镇丰义村于2018 年和2019 年分别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嘉兴市十大美丽村落”“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浙江魅力示范点”“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3.灶头画融入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即包含着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灶头画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元镇的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不少各级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中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等融合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珍贵资源,其中灶头画尤为突出。除上文所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之外,现再简要列举如下两个方 面:

一是将灶头画融入旅游产业。近几年来,通元镇采用多种形式,相继把灶头画引入多处农家乐饭店、农庄和村文化礼堂、镇村乡愁印记馆等场所,既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亮丽风景线,又成功创建成各级别网红风景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体验和欣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海伦庄园,内有5 座传统灶头和灶头画,年均接待游客30 余万人次,2018 年获得国家AAA 级旅游风景区称号;丰义村建有“海盐灶头画教学基地”,林(茶)场和农家乐饭店内建有多座传统灶头画,2018 年成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2019 年游客达16 余万人次。

二是开发与灶头画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年来,有的灶头画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制作了可移动的原型和缩小型灶头画工艺模具产品推向市场,深受不少企事业单位和爱好者的青睐,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并拟注册商标。2019 年4 月,国家电网海盐县供电公司与通元镇人民政府签订了《乡村振兴用电提升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点是双方协作实施农家土灶“柴改电”(即把用柴草烧煮饭菜改用电源烧煮)工程,目前正在该镇雪水港村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村推广。从已改造好的灶头来看(见图4),既保留了灶头画的传统形态,又使厨房、灶头更整洁美观,还可定时、定温烧煮,省时省力。而其改建所需资金、资源,则采取“农户少出一点,镇村多补一点,供电企业提供电力保障和技术支持”的方式来筹措,故广受农户欢迎,参与户数几乎全覆盖。

图4 柴改电灶头及县级灶头画传承人赵生波的灶头画作品

综上所述,灶头画这一处于濒危境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通元镇得到显著和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而使这一国家级非遗瑰宝有了长盛不衰、恒久传承的生命力。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在当前不少非遗项目面临濒危的状态下,灶头画为何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其答案是,只要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遇,不失时机、因地制宜、上下齐心协力努力践行,就能达到这一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灶头画的案例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猜你喜欢
灶头灶神吉祥图案
传统吉祥图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门神想吃立夏饭
是是非非话灶神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灶神爷
过年
老灶头
“送灶”与“接天”
民间吉祥图案对现代汉字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