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与Gamma带锁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0-11-09 09:01董睿何帮剑毛强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稳定型髓内假体

董睿 何帮剑 毛强 金红婷 肖鲁伟 童培建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是较为常见的骨折。患者多高龄,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轻微暴力即可致伤,且常为不稳定型;也正因高龄,患者常伴有复杂的内科疾患,给治疗带来较大的挑战,故本病亦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手术的意义不仅在于稳定骨折,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挽救生命。目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Gamma带锁髓内钉综合了动力髋部螺钉与髓内钉两者的优点,是一种经典、可靠的髓内固定系统[1]。人工关节置换能为骨折提供更为牢靠的稳定性,亦可避免诸多并发症,近期也被广大骨科同道们接受并推崇[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不稳定型ITF 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Gamma 带锁髓内钉(Gamma Interlock Nail,GIN)这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75 周岁患者;(2)有明确外伤史者;(3)受伤前能够自主行走者;(4)影像学提示不稳定型ITF 者。排除标准:(1)患肢除ITF 外还存在其它骨折者;(2)存在严重的内科疾病者;(3)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先天性髋关节畸形者;(4)其它系统性疾病累及关节者。64 例纳入患者中,男25 例,女39 例;年龄76~92 岁,平均83.1 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FHR 组34 例,其中Evans IIa 型8 例、IIb 型10 例、III 型16 例;GIN 组30 例,其中IIa 型7 例、IIb 型12 例、III 型11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患肢制动、局部冰敷消肿镇痛。因患者均为高龄老年,故需完善心电图、肺部CT、三大常规等检查,术前医疗组讨论确定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继续监测相关指标并维持原有内科疾病治疗。患者常规术前30min 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氨甲环酸减少术中出血。(2)AFHR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取患髋后外侧切口长约1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沿肌间隙进入,于大粗隆止点处切开部分外旋肌,“T”型切开关节囊显露髋关节并充分暴露股骨近端,保留股骨距1.0cm 截骨,取出股骨头,清除游离碎骨,对大、小转子移位明显的选用钢丝固定游离的骨折块。取前倾15°方向扩股骨髓腔,植入适当型号的假体。髋关节复位后,检查关节各方向活动稳定并确认双下肢等长,透视确认假体位置后关闭切口。(3)GIN 组:麻醉达成后,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适当手法复位后将患肢固定于轻度内旋内收位,健肢蛙式位,躯干内收,同侧上肢高于胸部固定。于股骨大粗隆顶向近侧作一约4.0cm纵形皮肤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层、分离阔筋膜张肌,达大粗隆顶端,打入1 枚克氏针,C 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进钉点,开口,插入导针,透视确认导针位置。空心钻扩髓后推入髓内钉,透视下确认深度合适。在近端瞄准器导引下旋入螺纹导针,调整前倾角。测深,钻孔并旋入适当长度的螺钉1 枚。远端锁入适当长度锁钉1 枚,髓内钉近端安置抗旋转螺钉及尾帽,C 型臂X线机下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后关闭切口。(4)术后处理:AFHR 组术后双下肢间放置梯形垫,使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两组患者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2d,并予镇痛、消肿、抗凝、抗骨质疏松等药物治疗。术后根据切口渗出情况予切口换药,并密切观察切口渗出物性状及切口皮肤情况。术后先行患肢踝关节活动及健侧肢体活动,逐步行患侧股四头肌锻炼及髋、膝关节主动活动,最后在康复师的指导下下床活动,术后1、3、6 个月例行复查。

1.3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记录各患者负重时间,分别于术后1、3、6 个月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根据入院及术后第5 天血常规,综合患者身高、体重等信息计算患者隐形失血量,具体公式如下:(1)血容 量= 身 高(m)3×K1+ 体 重(kg)×K2+K3( 男性:K1=0.3669,K2=0.03219,K3=0.6041; 女 性:K1=0.3561,K2=0.03308,K3=0.1833)[3]。(2)估计 失血量=血容量(入院时红细胞压积-术后第5 天红细胞压积)[4]。(3)围术期总失血量=估计失血量+输血总量。(4)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髋关节Harris 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负重时间(d)术中出血(ml)围术期隐性失血(ml)围术期总出血量(ml)AFHR 组 69.2±5.8 5.4±1.3 275.5±41.8 407.7±46.7 683.2±64.56 GIN 组 56.1±5.3 12.4±1.3 101.6±11.6 523.7±81.4 525.33±84.205 t 值 -9.367 21.666 -23.237 0.946 -8.473 P 值 0.000 0.000 0.000 0.349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 评分比较 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过程中,时间因素与组别因素存在明显的交互效(F=473.841,P=0.000),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评分存在分组效应(F=493.39,P=0.000);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故存在时间效应(F=152.19,P=0.000);术后1、3、6 个月,AFHR 组髋关节功能均优于GIN 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分,(±s)]

注:*主效应的F值和P值;#交互效应的F值和P值

组别 样本量 Harris 评分 F 值 P 值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合计AFHR 组 34 66.15±4.77 77.65±5.97 82.68±5.95 75.49±8.89 75.284 0.000 GIN 组 30 38.80±5.52 65.43±4.04 78.27±3.75 60.83±17.12 554.298 0.000合计 64 53.33±14.67 71.92±7.99 80.61±5.47 68.62±15.24 152.19 0.000 F 值 -21.272 -9.449 -3.490 493.39* 473.841#P 值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2.3 典型病例 (1)患者女性,93 岁,外伤致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无合并伤。伴重度骨质疏松,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麻醉科评估手术风险后于伤后第4 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术后5d 下地负重(见图1)。(2)患者男性,78 岁,外伤致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无合并伤。轻度骨质疏松,既往无慢性疾病病史,于伤后第3 天行Gamma 3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后卧床行髋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 周开始不完全负重下地(见图2)。

图1 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后比较(A.手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颈干角变小,小转子游离;B.术后1周:小粗隆已固定、假体放置恰当;C.术后6个月:小粗隆骨折已愈合,假体位置正常,未见明显假体下沉及骨溶解)

3 讨论

ITF 的发生率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而逐年上升[5]。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6],而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挽救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行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髓内、髓外固定和关节置换。虽方法众多,但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治疗该病,尤其是对不稳定型ITF 的治疗尚无统一的“金标准”,且具有较大的争议。推崇髓内固定的学者们认为该法是治疗ITF 的首选,其有以下几点优势:骨折中心性固定,内固定物横向力臂相对较短且靠近下肢力线,能更有效的传导应力以维持足够的稳定性[7]。Han 等[8]认为GIN 能够有效的应对累及侧壁皮质的不稳定型ITF,且术后1 周可使患肢部分负重。有学者还指出GIN 的远期疗效相对较好,术后2 年患髋无明显疼痛,且关节功能恢复好[9]。目前,大多学者对GIN 术后患者下床时间比较保守,且随着GIN 的不断使用,不良事件的报道也持续增多。例如因骨质疏松导致应力集中,出现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再移位、内固定远端骨干骨折,也可因骨折端过度加压等因素引起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最终导致严重后果[10]。而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为临床治疗不稳定型ITF 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选择,其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髓内固定引起的并发症,并且符合现行的快速康复理念,促使患者早期恢复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1]。

前期类似的研究指出在早中期AFHR 能够有效的改善关节功能,且并发症相对较少[12],但在晚期,GIN 患者关节疼痛及功能均较AFHR 好[9]。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与GIN 治疗老年不稳定型ITF 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相对Gamma 带锁髓内钉治疗而言,AFHR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P<0.01),相应的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多(P<0.01),但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恢复方面,接受AFHR 的患者能够早期下床负重,并且近期(术后6 个月)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本研究因观察病例数及周期有限,因此在随访过程中,仅在GIN 组出现1例内固定断裂,AFHR组未发现明显术后并发症,且两组患者远期关节功能尚不得知,未能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

作者认为AFHR 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程度较重、骨折粉碎且移位较大,复位相对困难的ITF,其可有效避免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髋内翻等并发症,但该项术式对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否则也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1)假体脱位:包括因过度骨质疏松、负重导致的中心性脱位及因过度屈曲、内收导致的后脱位;(2)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3)双下肢不等长;(4)髋关节慢性疼痛。高龄ITF 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往往无法承受二次手术,故上诉并发症均需积极预防。AFHR与GIN 都是有效的手术方式,在做好术前规划并严格掌控适应症的情况下,皆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使用。至于如何更加合理的选择,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给出更为准确的答案。

图2 股骨粗隆间骨折Gamma 3带锁髓内定固定术前后比较(A.手术前:颈干角明显变小,小转子游离;B.术后1周:颈干角基本恢复,骨折对位对线可;C.术后6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折已愈合)

猜你喜欢
稳定型髓内假体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