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以芜湖市为例

2020-11-09 07:33赵雪松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芜湖市芜湖研究院

文/赵雪松 黄 超 方 敏(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

2016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要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芜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聚焦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全面创新,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2017 年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关于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意见》《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高起点谋划和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正县级事业单位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创新平台运营管理。

一、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发展概况

按照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微电子(含汽车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与互联网10 个产业领域的研发创新平台,做强核心创新链,为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鼓励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与市场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一产业、多平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自我造血功能。根据创新平台发展状况,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目前列入芜湖市政府支持的创新平台共42 家,其中芜湖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6 家。

2019 年,3 家创新平台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 家创新平台获批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共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1个,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3 项;全年营业收入达116.23 亿元,研发经费支出达14.85 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8%;承担各类政府研发项目114 个;申请发明专利863 项,授权发明专利232 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68.2 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共计3.47 亿元;引进各类人才953 人,其中博士66 人,硕士207 人,高级职称49 人。

二、典型案例

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

自2013 年芜湖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合作以来,双方在机器人制造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成效明显,促进了芜湖市产业的转型升级。2019 年6 月,芜湖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共建哈工大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及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机器视觉检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管理芜湖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国家、省、市研发项目20 个,申请发明专利227 件,授权发明专利31 件。获得ISO9001 认证,制订备案企业技术标准4 项,完成自动引导车CR 认证1 项。引进各类人才82 人,其中,硕士及以上33 人,柔性引进哈工大副教授以上人员8 人。建设哈工大研究生实习基地,招收在职研究生32 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及哈工大校友企业25 家。2019 年,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共98 项,实现营业收入1435 万元。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院于2017 年10 月正式运行,重点打造微电子高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和微电子产业培育三大平台。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20 余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挂牌成立。成立安徽省首个ARM 集成电路教学培训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组建“嵌入式系统”“FPGA 验证”、先进微电子器件研究中心和汽车电子研发测试等实验室。郝跃院士安徽工作站正式运行,申请发明专利33 项,授权5 项。与启迪半导体、熙泰智能科技等6个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引进博士2 人、硕士20 人,聘请行业专家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校友企业10 家。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于2019 年1 月正式运行,重点打造智慧应用研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智慧产业孵化三大平台和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基地。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获批设立,组建运行大数据治理与创新等四个实验室,开展“面向城市智能交通的时空数据挖掘系统”项目研发,发布了基于龙芯的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技术成果发布、时空大数据分析系统等8 项科技成果。引进专业人才20 人,其中高端人才8 人,行业专家5 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及校友企业8 个。申请发明专利2 项,取得软件著作权5 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长期发展规划

为促进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并给予最高30%的研发费用补贴,但并未从芜湖创新发展内生需求角度,提出全市创新平台的发展框架和长期发展规划,这使得芜湖市创新平台发展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创新平台还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利用率低;缺乏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较多地停留在眼前产品的改进上;未能很好地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等问题。在产品更新换代、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未能发挥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

2.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体制机制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事业法人难以避免体制回归,造成运行效率低下和上级行政干预,企业法人受市场利益驱动,难以保证向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既要保持公益性质,又要体现市场特征,需要在公益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芜湖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创新平台目前尚处在建设初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受人事管理、工资总额等限制,在吸引高层次人才、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转化效率等方面仍有局限,特别是在人才流动、项目组织、技术转化、企业孵化、产权激励、科技金融支撑等方面需要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以便更好地推动研究院实现初衷、发挥功效。

3.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芜湖市政府支持建设的42 个创新平台,多数是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有些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研发设备投入少,高端研发人员不足,没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多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对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并且未来有可能不被市场接受这样的风险行为避而远之。企业对于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开展创新活动,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缺乏必要的认知。

4.载体承载能力和跟进服务不足

部分载体产业体系虽较为完善,但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配套,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撑能力较弱。多数载体没有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创新平台建设,在建创新平台分布不平衡。一些载体在工作中侧重于“引”,在引进后的跟进服务方面,重视程度显得还不够,导致一些项目推进效率不高、运行质量欠佳。

5.创新人才特别是顶尖创新团队缺乏

虽然芜湖市政府支持建设的创新平台数达到42 个,但质量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缺乏高端创新人才,缺少顶尖创新团队是主要原因。从2019 年各创新平台引进的人才分析,硕士以上学位占比偏低,博士学位更少,特别是缺乏心无旁骛、长期稳定在一个领域深耕的队伍。分配制度不合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很大的影响,提升创新型人才待遇与收入,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当中。为此,相关创新平台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创新型人才基本工资待遇,提升其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让创新型人才能够安下心来搞创新。

四、建议与思考

1.着力构建新型产业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需求,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的发展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应围绕芜湖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每一个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一至两家创新平台,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打造成国内外顶尖研发型组织,支撑产业发展。在机器人领域,重点布局下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机器人焊接切割技术与工艺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布局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究院;在现代智能农机领域,重点布局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特种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在通用航空领域,重点布局中电科芜湖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航瑞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在微电子(汽车电子)领域,重点布局太赫兹芯片与系统工程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新一代汽车电子公共研发创新中心;在新型显示领域,重点布局新型触控显示器件及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布局铜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在节能环保装备领域,重点布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取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微电子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芜湖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范围,引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全市乃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

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重点产业提升攻尖行动计划,首批拟安排下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及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航空发动机、液晶面板薄化、汽车轻量化材料等具有较好技术基础、能够较快建设推进、有望近期实现突破的“攻尖”项目,重点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向,解决区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提升全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力争芜湖市更多“攻尖”项目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和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获得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省“三重一创”等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攻尖”计划实施的市级支持力度,从芜湖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中安排专项给予保障,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攻尖”计划需求,逐步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3.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

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创新人才、科技成果、金融资本、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芜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或分支机构,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制度,促进科技人员有序流动。重点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创新平台,深化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在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芜湖重点企业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化试验和产业化推广,大力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水平,助推芜湖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4.建设一批重点行业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聚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围绕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牵头联合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创新力量,整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打造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带动芜湖市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重点打造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微电子等优势产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芜湖市芜湖研究院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