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元话语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0-11-09 03:23张丹丹张敬源
关键词:述评

张丹丹 张敬源

〔摘要〕 元话语是作者与读者进行语篇互动的重要意义资源,在语篇分析、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发展路径、现状及热点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元话语研究呈现与国际同步的态势;元话语领域出现明显的研究模式分野,即人际模式与反身模式;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学术英语、语篇标记及二语写作。最后,文章展望了元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元话语;述评;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5-0009-08

引 言

作為一种语言现象,元话语(metadiscourse)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交际中,泛指“关于话语的话语”[1]。这一概念被Harris[2]首次提及时,并未得到深入研究。1980年左右开始,元话语在多个研究领域得到关注,如写作教学[3]、语篇分析[4]、会话分析[5]等。依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理论视角,学者们对元话语的界定、功能、分类模式等也有所不同。Crismore[6]基于对社会科学类教材的分析,将元话语分为信息元话语和态度元话语;Vande Kopple[7]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将元话语分人际元话语和语篇元话语;Hyland 和Tse[8]依据Thompson[9]的互动理论,基于对英语学习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分析,将元话语分为引导类元话语和互动类元话语,提出元话语的人际模式;del[10]依据Jakobson[11]的语言功能分类模式,基于对母语及非母语英语写作的对比分析,将元话语分为元文本和作者—读者互动元话语,提出了元话语的反身模式。元话语的概念模糊性与分类多样性体现出这一语言现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和潜在研究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元话语的兴趣有增无减,在理论探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均有新进展。鉴于此,本文将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深入挖掘文献数据,突显出该领域的发展路径、热点与前沿,以期为后续研究带来一定启示。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拟借助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获取自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的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与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子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两个子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挖掘和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引文分析软件[12],其核心目的在于探索和发现文献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已发展至第五版。

获取文献的具体操作为,在WoS数据库中以“metadiscours*”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学科类别限定为“linguistics,language linguistics”,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文章”,共检索到276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9月1日),时间跨度为1998—2020年;在CNKI数据库中,以“元话语”为主题词检索,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如会议宣传、书评等,共检索到文献136篇,时间跨度为1999—2020年。借助CiteSpace对获取的文献进行统计、梳理与分析,本研究尝试展现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路径,高影响力期刊、学者与文献以及研究热点,并展望元话语研究发展趋势。

二、 国内外元话语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 总体情况及发展路径

在获取的元话语研究文献数据中,刊载元话语研究的SSCI与A&HCI期刊共76种,CNKI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共51种。1998年至今,国内外期刊在元话语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变化趋势见图1。如图1所示,国外元话语研究自2006年开始呈现持续活跃状态,反映出国际学者对以Hyland[13]为代表的人际元话语模式和以del[10, 14]为代表的反身元话语模式的深入探讨。自2013年以来,元话语研究对学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发文量持续上升。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初期并未给予元话语足够多的关注,但总体而言关注程度在稳步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元话语研究呈现出与国际同步的态势,体现出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研究的浓厚兴趣。该趋势可试从以下三方面解释。首先,在英语成为学术界唯一国际通用语的全球化背景和我国对科技创新的空前重视下,中国学者的学术文章发表数量已于2016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15]。这一数量庞大的非本族语写作者群体及其英语使用特征受到了国内语篇分析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元话语是作者通过语篇与读者进行互动的重要意义资源,因而也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其次,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范式变化,元话语能力被认为是学术英语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到学术英语教学领域的关注[16]。最后,英语元话语的研究成果也给我国汉语元话语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推动着汉语元话语研究的发展[17]。

(二) 高影响力期刊、学者及文献

1.高影响力期刊

本研究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维度考察了对元话语研究做出贡献和产生影响的期刊。从发文数量来看,在国际期刊中,约51%的文献刊载于排名前十位(占总期刊数的13%)的期刊上,体现出国际期刊较高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通过对国际期刊的发文数量与CiteSpace被引期刊分析结果交叉对比,发文量高且具有高影响力(依据被引频次)的前十种期刊见表1。其中Journal of Pragmatics既是发文量最高,也是影响力最高的期刊,反映出语用学领域对元话语的高度关注;Written Communication与Applied Linguistics的发文量虽不在前五名期刊之列,排名分别为第7和第8,但其高影响力值得关注,排名分别为第2和第4。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与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是发文量与被引频次相当的期刊,反映出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及二语写作研究领域。除了英语国家的期刊,非英语国家的期刊,如西班牙期刊Ibérica,也关注元话语研究,体现出元话语研究地域分布广的特点。

在刊载元话语研究的国内期刊中,外语类期刊共11种,占期刊总数的21%,刊载了43%的总文献量,说明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的元话语研究集中在外语学界。排名前五的七种期刊见表2。其中,《外语学刊》刊载的文献最多,共14篇。《当代修辞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期刊,也持续关注着元话语研究。这体现出我国不同研究领域学者对元话语的共同关注。

2.高影响力学者

通过对WoS元话语文献数据进行CiteSpace作者共被引分析,发现对国际元话语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有Hyland,Swales,Crismore,Halliday,Mauranen,Biber等,如图2。Hyland[18]自1998年以来持续关注语篇人际意义及元话语研究,对元话语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语篇标记识别、分类模式及基于学术英语语料库的实证研究等各方面均有创新性讨论。他认为元话语是一个开放的集合概念,泛指语篇中用来协商互动意义、具有反身性的语言表达,使语篇内容更具可读性,语篇观点更具说服力,使得语篇作者以特定共同体成员的面貌与读者进行互动[13]。Swales[19]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和语篇分析领域重点探讨的体裁(genre)、语步、话语共同体等概念和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不同英语变体,尤其是学术英语的研究中。体裁是影响元话语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描述与分析元话语使用时必须考虑到体裁及相应话语共同体的规约。Crismore 和Mauranen主要关注英语写作研究,对元话语进行了跨语言、跨文化对比研究,考察文化语境差异对二语写作的影响[20-21]。Halliday[22]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元语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无论早期研究中将元话语功能与人际和语篇元功能直接对等,还是将人际和语篇元功能统一在元话语的人际模式中,不难看出,元话语研究主要是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的。Biber等[23]在语料库语言学、语域分析、体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为元话语研究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上的重要启示。大部分元话语研究是基于语料库开展的,因此,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元话语研究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国内学者发文量与文献被引频次交叉对比,结果显示,对元话语研究有高影响力的国内学者有汉语界学者徐赳赳以及外语界学者成晓光、李佐文、杨信彰等。徐赳赳[24]持续关注汉语篇章分析,包括对汉语元话语的研究。在借鉴英语元话语研究的基础上,徐赳赳[17]创新性的将视觉元话语纳入到了元话语范围,与另外两种元话语,即词汇元话语和标点元话语,形成元话语的三种类别,并重点讨论了元话语的概念界定、元话语与命题之间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在外语界的元话语研究中,成晓光、李佐文、杨信彰等均为我国最早关注元话语研究的学者,对元话语相关理论的引介[25],元话语的语境建构功能[26],元话语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之间的关系[27]及Metadiscourse的术语中译[28]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国内外高影响力学者的梳理表明,除了积极借鉴和引介国际元话语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元话语的本质、功能、理论基础、汉语元话语的分类、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元话语使用特征及元话语教学等也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极大扩展了元话语的研究范围,推进了对这一普遍语言现象的理解。

3.高影响力文献

CiteSpace共被引文献分析可以显示出对某一研究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文献。对国际元话语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清晰地揭示出元话语研究领域中的分野,即狭义和广义元话语模式[29],见图3。狭义元话语模式以反身性(Reflectivity)为基本特征,聚焦于当前文本,强调元话语是关于文本的文本,用于组织和评价命题信息[20-21];广义元话语模式则以语篇互动性(Textual interaction)为基本特征, 认为元话语是一种人际意义资源,分为引导类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互动类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后者表达作者指涉语篇或读者的立场、态度等[8]。这种分野也体现出元话语概念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然而,单纯将以文本为中心的反身性元话语模式与以语篇互动为中心的人际元话语模式对立起来并不利于对元话语的进一步理解。相反,这两种模式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学者们理论视角、关注点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构成以语篇本体特征和话语共同体为两端的连续体[30],共存于元话语研究领域。

CiteSpace提供的突现检测分析用于发现对某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文献,即对该领域产生影响最大的文献。通过对WoS文献进行突现检测,本研究发现六项对元话语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献,见表3。被引频次也是广为认可的文献影响力指标之一。依据CNKI数据库内国内元话语文献的被引频次,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献见表4。

通过以上高影响力文献可以看出,Hyland[31]的人际元话语模式主导着国际元话语研究。事实上,国内相当多的元话语研究也采用了这一模式[32]。20世纪初期我国元话语研究与国际元话语研究起步阶段类似,并未局限于特定语域,而是对元话语作为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进行深入阐述,意在厘清元话语的本质、功能、范围和分类,为后续元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勾勒研究范式,尚未提出操作性强、影响力高的元话语研究模式,但已出现元语用视角下的元话语新分类模式[33]。

(三)  研究热点

Cip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突显出某研究领域对研究者具有吸引力的关键词,从而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WoS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是:Metadiscourse,English,Discourse,Research Article,Persuasion,Language,Academic Writing,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Marker,和Genre,如图4。CNKI文献数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则显示,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是:元话语、元话语标记、话语分析、语体特征、功能、語步、互动式元话语、人际功能、学术语篇和对比分析,如图5。其中,元话语、语篇分析、语篇标记、学术语篇和语体都是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重点。可以看出,总体来讲,国内外学者在元话语研究领域的关注点趋于一致。综合考虑以上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以下重点讨论三个元话语研究热点,即学术英语、语篇标记和二语写作。

1. 学术英语

迄今为止,元话语研究主要针对书面学术英语展开。对学术英语或科技英语的语言本体特征研究一直以来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议题,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34]。学术语言不再被认为仅仅具有传播客观知识的功能,其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立场、态度、显现度、介入等人际意义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期刊文章作为最典型的学术语体,是元话语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地聚焦于学术论文元话语特征的是Hyland[18]。该研究对选自四个学科28篇期刊文章中的元话语标记进行了描述与分类,认为元话语的恰当使用有赖于修辞语境,因而元话语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学科共同体(Disciplinary community)之间的修辞差异。

以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的元话语研究显示出语料规模日渐增大,讨论维度日趋复杂的趋势。比如,一项基于四个学科共360篇学术论文的历时研究显示,总体而言,1965年至2015年间,学术论文中引导类元话语标记数量增加,而互动性元话语标记数量降低,表明文章作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增强语篇连贯的标记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与学术观点,而越来越少地使用表达立场和与读者直接交流的语篇标记[35]。

除了对学术论文全文的研究,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元话语研究热点之一。被讨论和研究较多的学术论文组成部分包括摘要、引言、讨论及结论部分。

2.语篇标记

更为合理和完善的元话语分类模式有赖于针对相关语篇标记类别开展的实证研究。有不少研究聚焦于元话语标记的语法结构、出现频次和功能等。比如,Hu 和Chen[36]聚焦于表示惊讶意义的元话语标记,并提出了研究论文这一语体的惊讶框架。姜峰[37]则关注具有元话语功能的名词,基于多学科英语学术论文语料库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发现“限定词+元话语名词”是频次最高的语法结构,拓宽了学术语篇元话语的研究视角。此外,很多研究关注元话语细分类别,如互动元话语[32]、模糊语与增强语[38]、态度标记语[39]、自我指称[40]等。这些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揭示了元话语标记在真实语言中的使用特点,有助于澄清元话语与修辞语境、文化语境等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语篇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对明晰元话语的本质、功能及其分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二语写作

元话语研究对二语学习者写作特点与能力、二语写作教学及二语写作评价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而二语写作也是元话语研究中一个持续得到关注的热点。多项研究关注英语学习者的元话语使用特征及与母语者之间的差异。Crismore等[20]考察了美国和芬兰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元话语使用特征,发现文化语境对元话语的使用有直接影响。del[10]对瑞典本科生英文写作中的元话语进行了研究,发现本科生较少使用自我指称类元话语。徐昉[41]从元话语视角分析了120篇学士、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的立场标记,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总体上使用的立场标记语显著少于已发表的国际学术语篇。另一项研究[40]针对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自我指称语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理工科博士生有意在写作中弱化作者身份和共现,其自我指称语的使用在词汇特征、学科分布和功能类型等方面均与国际期刊论文存在差异。

元话语的合理使用还被纳入写作评价体系中[42]。Bax等[43]考察了中级和高级英语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元话语使用特征,结果显示,就元话语标记数量而言,高级水平学习者显著低于中级水平学习者,但高水平学习者使用的元话语标记种类更多,显示出对元话语的熟稔及有效运用,表明元话语标记是评价写作能力的一个可靠指标。这一结论在另外一项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44]。该研究认为,除了复杂性和流畅性,互动类元话语的合理使用也是客观评价英语写作的重要标准。

此外,在外语教学中就元话语开展直接和显性教学也被证明有利于外语学习者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45]。显然,针对学术语篇的元话语研究将有助于学术英语教学的改善。因此,将元话语能力纳入到我国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有助于实现我国大学英语成功向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转型,从而满足大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三、 思考與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元话语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发现该领域突显出来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研究范围不再囿于书面学术语篇,语料种类呈现多样化倾向;二是越来越多地借助语料库研究范式,开展历时、共时、学科对比、体裁对比、语言对比、或文化语境对比等多维研究。

(一) 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除了学术语篇元话语,其他体裁语篇中的元话语分布与特征也逐渐得到关注,包括新闻语篇[46]、政治语篇[47]、商业语篇[48]等。同时,除了书面语,学者们还对口语元话语进行了研究,包括日常口语和学术口语[49]。此外,翻译文本中的元话语[50]、元话语与身份建构[51]等研究大大拓宽了元话语的研究范围。

(二)  研究维度更加复杂

元话语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以语料库和对比为突出特点。当前,基于语料库开展的语言研究已逐渐成为主流,基于语料库的元话语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具有很大实践价值[52]。借助日趋成熟的语料库研究范式,元话语研究的维度也更加复杂,不仅有共时和历时研究,同时在多个维度上开展了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语种、文化、语体、学科、学习者语言水平等。

大量元话语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了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元话语。如Hu 和Cao[53]对比了中英学术论文摘要,而 Mu等[54]则对中英学术论文全文进行了对比。两项研究均表明,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在元话语使用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中国学者更多使用引导类元话语,而国际学者更多使用互动类元话语。Hyland 和 Jiang[35]对比了硬学科和软学科的英语学术语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学科语篇的元话语使用不尽相同,变化趋势亦有差异。借助LINDSEI中的中、日、德、法四国英语口语子语料库,林维燕和何安平[49]对口语元话语语块的频率、词语形式、语义功能方面进行了定量对比研究,证明了母语文化背景对元话语的影响。基于FLOB语料库,张曼和宋晓舟[55]对比了新闻语篇、通俗散文、学术语篇和小说四类书面语体的元话语功能及分布。

四、 结 语

本文借助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元话语研究对学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加,涌现出的研究成果亦逐年增加;近几年来,我国元话语研究呈现与国际同步的态势;本文列举了该领域高影响力国际国内期刊、学者和文献,发现了国际元话语研究领域的模式分野,即人际模式和反身模式,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学术英语、语篇标记和二语写作三个元话语研究热点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展望了元话语的发展趋势,认为元话语研究范围愈加广泛,借助语料库语言学,元话语研究设计与维度都更加复杂,以期全面描写元话语的形式、分布、功能、特征等。本研究对我国元话语研究、语篇分析、英语教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启示,并期待引起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研究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Mauranen, A.Discourse reflexivity—a discourse universal? The case of ELF[J].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10, (2): 13-40.

[2]Harris, Z.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A].In Harris, Z.(ed.).Papers in Structur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inguistics[C].Dordrecht: D.Reidel, 1959: 458-471.

[3]Williams, J.M.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1.

[4]Lautamatti, L.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in simplified discourse[A].In Kohonen, V.& Enkvist, N.E. (eds.).Textlinguistics, Cognitiv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C].Turku: University of Turku, 1978: 70-104.

[5]Schiffrin, D.Metatalk: organizational and evaluative brackets in discourse[J].Sociological Inquiry, 1980, (3): 199-236.

[6]Crismore, A.Metadiscourse: What It Is and How It Is Used in School and Nonschool Social Science Texts[M].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83.

[7]Vande Kopple, W.J.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5, (1): 82-93.

[8]Hyland, K.& Tse, P.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 156-177.

[9]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1): 58-78.

[10]del, A.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11]Jakobson, R.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0.

[12]Chen, C.How to Use CiteSpace[EB/OL].(2020-06-25)[2020-09-01].https://leanpub.com/howtousecitespace.

[13]Hyland, K.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New York: Continuum, 2005.

[14]del, A.Just to give you kind of a map of where we are going: a taxonomy of metadiscourse in spoken and written Academic English[J].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10, (2): 1-13.

[15]Armitage, C.Nature index 2018 China[J].Nature, 2018, (7735): S57.

[16]蔡基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参与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外语, 2018, (3): 10-15.

[17]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 2006, (4): 345-353, 380.

[18]Hyland, 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4): 437-455.

[19]Swales, 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Crismore, A., Markkanen, R.& Steffensen, M.S.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 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3, (1): 39-71.

[21]Mauranen, A.Contrastive ESP rhetoric: metatext in FinnishEnglish economics text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3, (1): 3-22.

[2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3]Biber, D., Conrad, S.& Reppen, R.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4]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25]成晓光.亚言语的理论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9): 4-7.

[26]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 2001, (3): 44-50.

[27]杨信彰.元话语与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2): 1, 18-19.

[28]成晓光, 姜晖.Metadiscourse:亚言语、元话语,还是元语篇?[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5): 45-48.

[29]del, A.& Mauranen, A.Metadiscourse: diverse and divided perspectives[J].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10, (2): 1-13.

[30]Hyland, K.Metadiscourse:what is it and where is it go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7, (113): 16-29.

[31]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32]鞠玉梅.二语报纸专栏评论写作互动元话语使用考察[J].外语研究, 2018, (4): 79-88.

[33]陈新仁.基于元语用的元话语分类新拟[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 (4): 1-10, 24.

[34]DudleyEvants, T.& St John, 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5]Hyland, K.& Jiang, F.K.“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ciplinary meta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8, (51): 18-30.

[36]Hu, G.& Chen, L.“To our great surprise ...”: a framebased analysis of surprise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9, (143): 156-168.

[37]姜峰.元話语名词:学术语篇人际互动研究的新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63-72, 159.

[38]Chen, C.& Zhang, L.J.An inter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hedging by Chinese and Anglophone academic English writers[J].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2017, (1): 1-34.

[39]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4): 35-43.

猜你喜欢
述评
河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