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消费分析

2020-11-09 03:18贺思琪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2期
关键词:能源消费

摘要:本文采用近20年中部地区6个省份及全国数据,呈现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及能源消费状况,从人口、产业和城市建设三个层面分析了城镇化对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城镇化的三个层面对能源消费均存在正向和负面影响,当前能源消费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渐增加,但随着技术发展,城镇化将会增大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最后,本文提出符合不同省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区域空间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2-0131-03

一、引言

城镇化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是国家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直到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诺瑟姆S形曲线指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时,城镇化进入稳定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城镇化所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倾向第三产业以及区域空间的城镇化。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产业发展能源需求的大幅上升,对能源供给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世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紧缺、能源对环境的“副作用”也引起了各国的特别关注。因此,在我国城镇化的趋势下,针对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治理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有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的文献研究颇多。Hiroyuki(1997)与York(2007)研究认为,城镇化会促使能源消费的增长。Poumanyvong等(2010)从居民收入水平的角度出发,发现收入水平高的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会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提高。王蕾等(2014)发现,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其中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另外,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费远超过全国的50%,且城镇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的6.8倍(Shobhakar,2009)。

现有研究多以城镇化的一个层面来考虑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少文献将城镇化的不同层面的影响进行分解。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本文将从城镇化的三个层面来探讨其对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我国城镇化及能源消费现状

城镇化进程即农村转化为城市以及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人口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人口城镇化意味着居民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进而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转变,能源消费水平上升。本文用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代表城镇人口占该地区的比例也就越高,非农业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也就越高。数据显示(图1),中部各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在近20多年中呈上升趋势,而中部地区整体人口城镇化水平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部地区人口农转非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主要位置。此外,中部六省中湖北和山西的人口城鎮化水平较高,河南最低,这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相符。

注:山西省和湖北省2000年之前的人口城镇化率为非农业人口比重,即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其他数据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本文用产业城镇化率来表示产业城镇化水平,产业城镇化率为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近些年,全国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增长率逐年下降(见图2),第三产比重在2011年之后快速上升,这与我国近年来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二三产业的能源需求与第一产业相差甚大,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变对能源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中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山西省在过去20年依赖于“粗狂”的能源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远高于其他省份。

为表示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程度,本文采用地域空间城镇化率代表地域空间城镇化水平,其中地域空间城镇化率是经市镇建成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计算而得。城市建设的扩张意味着能源消耗随之增加,对能源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图3),我国的地域空间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安徽、河南地域空间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表明其基建工程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发展较快。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生产能源消费以及生活能源消费。从能源消费的结构来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上升趋势。

三、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可分为正负两方面效应:一是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增加,因此城镇化必然对能源消费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化所产生的聚集效应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费量。基于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及能源消费的分析,本文从人口、产业、空间区域三个层次对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

1.人口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和聚集,城镇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结构都在此过程中发生转变,从而包括能源消费在内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城镇居民的生活用能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直接能源消费增加。另外,城镇居民所消费的非能源产品也远大于农村居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需能源消耗,因此间接能源消费也较高。人口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过程,需解决就业问题,顺应市场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上升,间接增加了能源消费水平。再有,城镇化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积累和有效劳动力的投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改善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能源消耗速度的降低。

2.产业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其发生演变。鉴于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要素投入等差异显著,作为重要投入要素的能源,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能源消费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最大,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需求最小,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业的集聚,增加了能源消费的规模。另一方面,在非农业产业中,第二产业通常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投入规模巨大,而第三产业往往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能源投入量较小,能源利用率高,因此非农业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量。

3.地域空间城镇化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

地域空间城镇化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房产开发建设等方面。由于地域空间城镇化的过程中涉及产业链较长且复杂,不能单从简单的直接能源需求来判断其能源消费水平。其能源消费除在建设过程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外,还有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生产所需的间接能源消费。随着地域空间城镇化的水平越高,能源消费水平也就越大。但建成区域达到一定程度后,促使人们的活动逐渐扩展到第三产业的消费和生产,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效应也使得效率大幅上升,交易成本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能源消费的需求。

综上,城镇化在短期内会导致能源消费的持续上升,但在本质上促进了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不同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其实质是不同区域内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能源要素经济效率的影响。因此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会逐渐变小。

四、结论与建议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的重要时期,也是城镇化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不仅仅在狭义上为机器设备提供动力,还为广义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发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倒逼机制”作用,建立最适宜的能源消费形态,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部地区城镇化的三个层面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20年来,从人口、产业与地域空间建设三个角度,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增长率逐渐降低。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可分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前,对能源消耗的正向效应要大于负面效应。

首先,人口城镇化使得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生活能源消费增加,但城镇化进程也提高了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积累和有效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其次,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业集聚,增加了能源消费的规模。而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有利于减少能源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城市建设也会伴促使能源消费的扩大,但其建成后的运营无须大规模能源投入,产业聚集效应与分工专业化使得能源利用率上升。

中部各省城镇化对能源的需求有所差异,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言,各省应根据其现实情况精准提高能源利用率。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城市建设速度较快,而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人口质量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需弥补的短板。此外,两省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其产业城镇化水平还未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需注意避免在促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同时大规模的能源投入。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雖然产业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结构较不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使得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山西省的地域空间城镇化水平较低,因此为避免“能源诅咒”,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水平,山西省应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降低人均能源消费的水平。湖北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在中部地区位于较高水平,但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仍需加强。第三产业占比相差较小,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湖南省与江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在不同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能源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Hiroyuki.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J].Journal of Population Probl-ems,1997(2):43~49.

[2]York R.Demographic Trend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European Union Nations 1960-2025[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7,(3):855~872.

[3]Poumanyvong P,Kaneko S.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Less Energy Use and Lower CO2 Emission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2):434~444.

[4]王蕾,魏后凯.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4,(6):1235~1243.

[5]Shobhakar Dhakal.Urban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Energy Policy,2009,37:4208~4219.

[6]靳明,杨莉,汪自书.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的非绿色化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张乐勤.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及能源消费预测[J].城市问题,2015,(2):64~71.[8]魏保军.利用城镇化率对山东省中远期能源消费的预测[A].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4.

[9]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S1):592~595.

[10]Zhou W,Zhu B,Chen D,et al.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12,33(2-3):202~220.

作者简介:

贺思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能源消费
城镇化发展视角下物流发展与能源消费分析
重庆能源消耗与GDP增长数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能源革命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影响分析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能源消费预测
广东省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
福建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