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09 03:55张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土家族影响因素

摘 要:文章以鄂西土家族傳统村落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土家族的特色建筑进行分类归纳,并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方面研究对建筑景观造成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保护以及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土家族;建筑景观;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东湖学院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线路视角下鄂西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研究”(2019dhsk002)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背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特别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涂脂抹粉,保护好湖北古村落。”截止到2016年11月,湖北省共有29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恩施地区是湖北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地区。本文对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景观特色进行研究,分析影响传统村落景观发展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以期为挖掘当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二、鱼木寨基本概况

鱼木寨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海拔1300余米,国道改线绕经山寨北麓而过,南距大兴乡3.5公里,东南距利川市城区61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50公里,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为喀斯特地貌。鱼木寨位于山顶,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要,独特的地形使其成为军事重镇。寨内有160多户居民,约600人,土家族占半数以上,有少量汉族和苗族。鱼木寨作为鄂西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目前国内保留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建筑、军事建筑、墓葬建筑,还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活态”化石对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家族特色建筑景观

(一)民居建筑

第一,岩壁居。岩壁居是鱼木寨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居住形式。这种方式在南方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但在鄂西南清江流域仍有罕见的聚落遗存,而鱼木寨、船头寨是遗迹最多、最为典型的地区。清江流域属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达,洞穴密布。岩壁居多,分布于地势险要的岩壁或崖壁之上,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栖身场所,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形式之一。

第二,合院式住宅。鱼木寨土家族传统民居大都是合院式院落,厅堂、两厢、天井齐备,如六吉堂、连五间、向氏老房子等。合院建筑是以大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天井院作为整个房屋的中心区域,正房和厢房围绕庭院进行布局,且布局中轴对称、比例均衡。

(二)附属建筑

第一,防御建筑。鱼木寨地处清江流域上游,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地区。土家族先人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在此修建大量的军事防御设施,如寨墙、寨楼、关卡、兵洞、兵道等。进村路上可谓险象环生,易守难攻。亮梯子、三阳关古栈道都是在村寨入口处的岩壁上开孔装条石做成的极其狭窄的栈道,形成与岩壁几乎垂直的攀岩石梯。多处险峻的地形和坚固的关口造就了鱼木寨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优势。

第二,墓葬建筑。土家族人“事死如事生”,把已故亲人的鬼魂当作善灵来对待,特别讲究墓葬形式。在鄂西土家族住宅建筑周围,墓葬建筑随处可见,其中,以鱼木寨的墓葬建筑、墓碑形式最为完整,且保存较为完好。鱼木寨古墓葬始于明末,寨内至今仍保存清代墓碑十余座,碑高一般 5米以上,大都雕刻精美,工艺精湛,雕有铭文、联语、题刻等。

四、影响土家族建筑景观的因素

(一)影响建筑外在形态的自然因素

第一,地理因素对布局模式的影响。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一般依山就势而建,呈现出一种山村交融的和谐景象。鱼木寨的岩壁居就是利用清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达、洞穴密布的地势而营建的一种民居。土家族的梯田景观也是顺应山势,改山地为农田,蜿蜒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传统居民村落则沿着梯田分散布局,体现了土家族人因地制宜、主动改造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第二,气候因素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鱼木寨气候呈现雾多湿重、四季分明等特征。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非常重视通风、防水、采光、防潮等。在建筑的选址朝向上,民居建筑通常坐北朝南,正房多位于山坡的向阳面,以保证房屋的向阳、通风和防潮;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一个院落里往往有多个天井,结合开敞的厅堂、贯通的廊道形成通风系统,以改善屋内潮湿的问题,确保房间冬暖夏凉。居住建筑顶部一般有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并在山墙上开“鸦雀口”, 其目的是遮阳通风与快速排水。

第三,地域因素对建筑材料的影响。由于鱼木寨位于自然植被繁盛、岩石资源丰富的高山地带,因而其房屋建造所用的建材几乎是就地取材,吊脚楼修建中常用到的木材,取自当地盛产的枞树、马桑树、杉树等树种。此外,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装饰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墓葬建筑,既凝聚了土家族民间美术的精华,也体现了土家族人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土家族人非常擅长结合地域优势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建造成本,发挥材料的物质性,构造生活生产实体用具。

(二)影响建筑选址的文化因素

第一,“顺应自然”的生态观。长期生活在云雾缭绕、重峦叠嶂的山地环境之中,土家族人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方式,形成了 “顺其自然”的生态观。土家族传统村落选址,一般要看山脉的走向,是否藏风聚气、宜室宜家、人丁兴旺、财气盈门。理想聚落环境讲究山环水抱,山环是指基地背后有主山为屏障,与旁边大山相连通,山势左右延伸到青龙山、白虎山,成左右环抱之势,即“左青龙、右白虎”;水抱是指基地前要有河流经过或月牙形池塘,水的前方要有远山或丘陵相呼应,即“前朱雀、后玄武”。鱼木寨选址也采用了山环水抱的山水格局,造就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營造方面,“扶弱不扶强”是土家族人解决建筑与场地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之一。“强”是指地形较平坦规则,适合建筑建造;“弱”则指地形高低起伏,或有陡坎、溪沟等不规则的场地,这种场地在土家族人居住的山地地貌中广泛存在,并对建筑的建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扶弱不扶强”这句土家族人民间建房口诀,对“弱”势地形加以利用,让建筑更好地适应地形。其中“扶弱”的重要方式是建造吊脚楼、偏厦、侧屋或其他辅助用房,最终的目的是弥补地形的不足,充分利用土地,同时丰富建筑景观外观层次,开拓了建筑的景观视野。这种建造方法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挖掘和经济成本,又不会破坏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巧妙地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这些建筑的选址及建造方式的形成及演变,都是土家族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结晶。

第二,“超越生死”的生命观。土家人对生死的观念,既表露在住宅堂屋的神龛上,也隐藏在“生死同穴”的墓葬建筑布局中。如紧邻住宅的墓穴——鱼木寨双寿居,位于成永高夫妇坟墓的第二进的牌楼之后,成氏子孙世代居住在墓区两侧的家院之中,住宅与墓穴间距不到一米,人们既可以在牌楼前的空旷场地开展非正式的聚集和交流活动,也可以直接通往墓穴祭拜祖先。 “人神共居”的空间布局模式体现了土家族人在面对生死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豁达思想,体现了土家族人乐观、洒脱的生命观。

第三,“求吉纳福”的风水文化。土家族人在选择建筑基址、布局平面、建筑装饰时,会融入“风水”文化,大都有祈求多福的心理。例如在建筑装饰方面,土家族人的建筑屋脊装饰纹样有蝙蝠、葫芦、寿桃,寓意福、禄、寿三星高照,并常在屋脊的中间用瓦片堆叠装饰图形,有的形成外圆内方的古钱纹样,寓意财源滚滚、金钱满屋,有的形成“品”字形纹样,寓意一品当朝,升官进爵。“万字格”“回形格”“寿字格”“喜字格”等文字图形常常出现在花窗、木栏上,寓意幸福延年、好运吉祥。这些建筑装饰的雕刻题材多借助谐音暗喻美好愿景,寄托人们趋利避害、求吉纳福的愿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影响传统建筑类型的社会因素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人的宅院空间布局体现出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礼教思想,这种封建礼教往往在建筑中通过严格的布局形式表现出来。在民居建筑中表现为长辈居左、用正房,晚辈居右、用厢房,正堂屋必须高于厢房的居住秩序。此外,有客时避入厢房或后院,后院与厢房相通,而不必穿过堂屋,是为了避免女眷与客人相见,朝向天井院的厢房窗户高开,防止外人见到室内女性。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封建礼教已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建筑布局也成为封建伦理的外在物化形式。

总之,传统村落作为聚居生活的空间场所和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是一定的聚居生活结合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影响因素形成的。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中,人们不仅重视对聚落里建筑物本身的修缮与保护,而且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土家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在归纳梳理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生态智慧,更好地运用于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贺宝平.鄂西南土家族传统乡村聚落的文化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

[2]方振东.恩施州土家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琼椿.利川市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胡平.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以利川市、咸丰县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张晶,硕士,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土家族影响因素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