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育少年儿童中国精神的探索

2020-11-09 03:15王小芬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人文教育

王小芬

摘 要: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增加对中國精神的学习,以便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力量。对培养少年儿童中国精神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文化培育等方面做深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文教育

中国精神背后孕育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多种精神支撑,同时也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针对此类精神文化的建设,老师应当从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的层面进行分析,不断深化学生综合意识和内在精神的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培养少年儿童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精神具备强大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要核心思想,少年强则国强,深化中国精神应当从学生抓起,提升其思想道德建设,并用中国精神塑造其思想意识,促使学生具备更加强韧的信念,从而引导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祖国增添一份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还处于对外部事物的理解阶段,老师需要加强对其思想意识的引导,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此环节中,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深化思想道德建设,促使总体道德建设质量的提升,思想意识的建设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弱化学生的主观性,在学习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可以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确其中精神的伟大之处;第二,指导学生在言行以及行为上与中国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总体上的道德判断能够有所提升;第三,教育学生增加自律意识,因为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有限,小学生往往会利用思想道德的约束限制他人行为,但是自我管理意识较弱,老师应当根据此类状况,将中国精神思想渗透在学生的教育环节中,引导其先通过自我约束的形式,从而再实现对其余同学的行为引导[1]。

二、培育少年儿童中国精神探索的具体措施

1.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形式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对人自身的关注,崇尚个性上的解放,促进自由、平等等思想的传播。在后期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明确提出应当人人平等,此类哲学思想不仅成为影响二十世纪艺术发展形式的主要理论,同时在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是较为关键的思想理论指导体系。美育较为注重对人的培养,在目前的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育学生期间,采用科学发展观念,以人为主,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精神期间,需要以中国梦为核心,帮助学生联想未来自身的发展,结合中国发展形势,将孩子的梦想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有利于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并在今后成长环节中,增强对国家的信仰,强化爱国情绪,并积极为国家作贡献。

2.强化中国思想文化培育

中国精神背后蕴藏着中国古老的意识和文化,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儒家思想,并且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也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国当今的发展期间,对待国际化的外交以及对外交流政策也是在采用儒家思想开展一系列活动,中国精神凝聚着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思想意识,是当下时代的伟大结晶。老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增加多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的优秀内涵约束自身行为。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着重讲述中国将士的意志、精神,以便于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凝聚力,深化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在之后的成长道路中不断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新动力[2]。

3.增加中国传统艺术渗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精神背后还有艺术的凝结,中国拥有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其中多项艺术形式也已经成为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其中的具体匠人精神。中国古代艺术涉及面较广,其中会具备大量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是中国精神的另一种展现。在当代中国精神展现的过程中,也有大量的艺术作品,比如:《我爱你中国》《龙的传人》等歌曲,在手工艺艺术中还有珐琅彩、瓷器、陶器等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老师在教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从艺术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丰富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理解,从而在匠人精神的背后学习中国精神,增加对文化的使命感,增强文化责任认识感,深化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了解中国精神,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有利于学生用此种精神理念约束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几年正在快速发展,为保证祖国的未来建设,就应当专注于对学生的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新定义和理解具有新时代标准的中国精神,强化内心中国梦建设,保障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具备强大的爱国心理,不断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中国气派与东方精神: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与个人化探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9(2):66-74.

[2]白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2):135-136.

注:本文系2019年平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2019]PLG149)。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人文教育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