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浅说

2020-11-09 04:08徐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0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人性

徐光

摘  要:历史理解能力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对人性有所了解,让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历史常识,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学会历史地看问题、让学生整体地看待历史,养成关联意识和贯通意识。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理解能力;人性;历史规律;时空观念

众所周知,理解历史是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历史,学生才能掌握历史的基本常识,把握历史的基本规律,获得历史的智慧。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似懂非懂、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生对历史课会有多大的兴趣,在现今的历史高考中能够取得多好的成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上狠下功夫。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历史学科共有五个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历史解释。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可见,历史理解是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的基础。其实,仔细思之,不仅历史解释需要理解历史,历史学科的其他核心素养也必须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结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发表一些浅见。

首先,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对人性有所了解。

历史是对人的思想和活动的记录。著名史学家布洛赫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歷史学的对象是人。还是让我们把它称作‘人类吧。……历史学家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类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2]1890年9月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这里的“我们”应该指的是所有的人,既包括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包括历史伟人、社会精英。既包括道德高尚的人,也包裹道德败坏的人。因此,人是历史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创造了历史。既然人是历史的主体,那么理解历史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人自身,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对人性有所了解。

“所谓人性,顾名思义,也就是人的属性,亦即人所具有的属性。”[3]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关键是把握人性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所有人的人性是相似相通的。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地球上已经出生了几百亿人,虽然千人千面,但不同的人类却有着极为雷同的基因。据科学家研究,人体拥有30亿碱基对,这些基因构件造就了我们。但在这三十亿碱基对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独属于你。人和人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9%。正像著名伦理学家王海明所论证的:“人性必是生而固有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4]可见,人性主要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有着高度相似基因的人类,也有着高度相似的人性。正是由于人性的相似相通,虽然,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有着巨大的时间差距、空间差距和文化差距,但依然不妨碍我们在充分掌握史实的情况下,与历史人物换位思考,理解历史人物。

二、“人即是天使又是魔鬼”,人性有善有恶,是复杂多变的。大儒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得到完善后是最好的动物,但是如果他孤立于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坏的动物……如果他没有美德,他就是一头最邪恶和野蛮的生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也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可以说,人性有善有恶是古今中外思想家的共识。“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告诉我们历史人物都是不完美的。历史人物的恶行和错误根源在于人性之恶,历史人物的善行和伟大根源在于人性之善。历史之于现在的价值就在为我们在发扬人性之善,遏制人性之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三、任何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理性自利的,但人性自利不等于人性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马克思也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以说,追求利益是人的行为的最大动机。因此,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才感叹:“触及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正是因为如此,人的行为大都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怀赏畏罚的。当然,人性中不仅有自利的一面,也具有精神超越性的一面,只是在历史上、现实中,精神超越性占主导的人很少罢了。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许许多多的历史现象,比如商鞅变法为何成功,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包产到户为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等等。

总之,学生要准确理解历史,必须要对复杂的人性有所了解,可以说了解了人性,学生就读懂了大部分历史。为了了解人性,历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读一些心理学书籍,特别是社会心理学著作。

其次,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历史常识。

历史并不是可恶地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美国经典教科书《社会科学导论》的作者说:“虽然很少有社会关系能够被简化为精确的永恒的定律,但是只要条件确实相似,任何地方的大规模群体中的人都会出现高度相似的行为。”[5]因此,历史学家经常感叹: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却往往十分相似。这就告诉我们,虽然历史过程复杂多变,历史的因果联系没有自然科学那么清晰可辨,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常识和规律。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老师说:“历史老师要教好常识。这种常识不仅包含历史常识,而且还包含生活常识,一个人的认知越接近常识,判断就会越简单越真实。”[6]美国经典《社会科学导论》教科书的作者大卫·柯兰德说:“常识的视角就是社会科学的视角。”因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就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历史常识和社会历史规律。比如,学生理解了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思想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就可以轻易地理解为什么是在雅典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辉煌,而不是实行寡头统治和军国主义的斯巴达;也可以轻易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如此等等类似的历史现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多讲授一些历史规律和历史常识,这样学生渐渐地就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再次,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学会历史地看问题。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7]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要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要求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歷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既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将历史理解的基本方法总结为对前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先抱一种“了解之同情”,否则不宜做出任何评判。他论述道:“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原因在于“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塑之眼光与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8]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经常设置一些历史情境,让学生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做,也颇符合当今高考历史的要求。

应该如何历史地看问题呢?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张汉林曾经以如何让学生评价秦始皇为例进行说明。他说:“学生不能和秦始皇谈现代的民主和人本的理念。但是,存在即合理,古人所作所为均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难道学生要与秦始皇大话韩非子的学说?显然,对于前者,秦始皇无法接受;对于后者,学生难以忍受。那么,学生以秦朝时期普遍的价值理念为标准与秦始皇对话,何如?也就是说,秦始皇可以不民主但不要过于专制,可以不民本但不要过于暴政;学生不苛求秦始皇,但秦始皇也不能违背当时的‘社会公德。”[9]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既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待历史,又要学会从现在的视角看待历史,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的智慧。

第四,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必须让学生整体地看待历史,养成关联意识和贯通意识。

史学家刘晓感叹:“历史事物是普遍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人的想象。”[10]历史的联系包括空间的横向联系和时间的纵向联系。从空间的横向联系看,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是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文明不断演进的历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不同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个领域的联系提示,让学生养成关联意识。

从时间的纵向联系看,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演进的,只有对历史的纵向发展及其间各种联系的比较把握,才能够避免对史事的简单罗列,进而把握相关史事时间、空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让学生养成贯通意识。

为了让学生学会整体地看待历史,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外等现象的因果互动关系,还要把同一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讲清楚,而不要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上。

总之,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前提。历史教师在日常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关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趣、有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版 P5.

[2]转引自张汉林:《历史教学的三层对话模式》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年第3期.

[3]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P158.

[4]同上.

[5](美)亨特 柯兰德合著 《社会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版 P22.

[6]转引自 李兆勇:《高中历史课堂有趣和有效教学策略》历史园地网站.

[7]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版  P5.

[8]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P432.

[9]张汉林:《历史教学的三层对话模式》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年第3期.

[10]刘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元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论概念教学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镜头中的组诗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具有“人性”的数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