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在跌倒高危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10 01:49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31侯方华诸金花魏乐杰张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躯干量表研究组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31) 侯方华 诸金花 魏乐杰 张磊

跌倒是老年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导致老年人群失衡、失能、伤残的真因之一。老年人是意外跌倒死亡的高危人群,跌倒发生率较高,且后果不堪设想,严重跌倒可能导致老年人直接死亡;若跌倒导致骨折,需长期卧床,且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1]。在日常生活功能中,平衡及功能性转移属于必要因素,导致平衡功能跌倒与平衡功能受损密切相关。以往对于跌倒患者给予较多的是常规平衡训练,但方法相对笼统。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是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可培养患者训练的兴趣,通过制定循环渐进训练模式强化本体感觉[2][3]。但关于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于跌倒高危老年人群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就跌倒高危老年人群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探讨视觉反馈平衡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特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接收的跌倒高危老年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男22例,女34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4.56±8.15) 岁;疾病类型:脑卒中12例、帕金森病9例、脑瘤4例、骨关节病31例。研究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4.51±8.24) 岁;疾病类型:脑卒中7例、帕金森病6例、脑瘤5例、骨关节病38例。对比两组基本数据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附表 两组训练前后各项评定指标对比(±s,分)

附表 两组训练前后各项评定指标对比(±s,分)

注:相比本组训练前:aP<0.05。

时间 组别 TCT BBS SCP训练前对照组(n=56) 26.02±7.20 32.40±6.58 4.80±1.30研究组(n=56) 25.97±7.01 32.74±5.51 4.95±1.18 t 0.037 0.297 0.639 P 0.970 0.767 0.524训练4周后对照组(n=56) 54.67±11.03a 40.78±5.71a 2.57±1.08a研究组(n=56) 74.95±7.85a 47.85±6.50a 1.50±1.10a t 11.210 6.115 5.194 P 0.000 0.000 0.000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条件:有跌倒史,且年龄≥60岁者;可独立借助工具行走至少30m,简单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3分;遵医嘱训练者;均积极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条件:研究者违反纳入条件、未接受过训练者;伴有精神疾病及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0分;近期接受过其他平衡训练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③终止条件:训练过程中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平衡训练,包括双膝屈曲重心转移至两侧,双侧上肢放松摆动于体侧,由操作者在患者骨盆的两侧提高转移运动;双腿交替负重站立,指导患者重心稳定在一侧腿,另一侧腿前后迈动,每周5次,30min/次。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常规平衡训练的基础上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仪器:XPH-B平衡测定和训练系统(中国产),训练方法:开启训练仪,并将平衡仪进行调试,直到维持稳定的状态;指导患者在地平面的指定位置进行站立训练,患者头部取中立位(指人体各个结构完全处于佳状态下的一种站姿方式),平行注视仪器显示屏,放松身体;对其身体重心分布、肢体负重及身体左右摆动系数等进行密切监测;充分利用视觉反馈,在确保患者身体已平衡的前提下,根据前后方向(1min) 、左右方向(1min) 转移其重心即可顺利完成设定的目标,30min/次,5次/d。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

1.4 评定指标 采用躯干测试(TCT) 对两组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躯干控制能力进行评定,总分100分,控制能力由分值决定,呈正相关;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对两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总分56分,平衡功能取决于分值,呈正比;采用SCP量表对两组倾斜程度进行评定,倾斜程度取决于分值,二者呈反比[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训练前,两组各项评定指标相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 ;训练4周后,两组TCT、BB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SCP评分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TCT、BBS评分比对照组高,SCP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当患者的平衡功能被外界的干扰打破时,可通过髋、踝、跨步等调节维持平衡,对于生物体而言,稳定自身机体平衡尤其重要,且维持的时间越久越好,提高老年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程度,才能够确保患者跌倒的概率不会频繁发生。常规的平衡训练往往忽视了对视觉功能方面的训练,较侧重于重心转移、动作控制及动作精准性,导致多数患者难以完成动作。因此,选择针对性、合理训练方案尤其重要。视觉系统的全程平衡调节具有重大作用机制,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主要是通过视觉导向结合多种运动纠正患者倾斜姿势,而起到强化本体感觉的作用;此外,还通过了对人机交互界面的建立,培养患者身体垂直的感觉及训练的兴趣。该训练方法较侧重于肌力、平衡功能、协调性等训练,可有效使患者顺利完成负荷,控制平衡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训练4周后,TCT、BB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SCP评分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TCT、BBS评分比对照组高,SCP评分比对照组低,说明在跌倒高危老年人群中,实施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长期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患者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的提高,改善倾斜程度明显,与常规的平衡训练相比,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跌倒高危老年人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其原因与以下几点有关: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取代了徒手保护,在安全方面为患者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在短期内主动完成重心转移训练;②通过视觉反馈使得患者体验代偿躯干的感觉,能够直观地观察自身位置变化情况,加强训练的效果;③通过屏幕显示患者训练效果的相关信息,如累计运动、计数、重心移动的轨迹等,可对患者的运动处方进行及时调整[5]。总而言之,在跌倒高危老年人群中,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日后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实施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在跌倒高危老年人群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倾斜程度,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躯干量表研究组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树与人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