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精准育人研究

2020-11-10 04:42王奥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互联网+时代

摘  要:“互联网+”时代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发展,引发学生管理形态转型。“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管理是信息化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涵表现为:空间上实体与虚拟交互融合、对象上主体与客体互动转化、评价标准上的意义与成效等特征,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精准育人成为必然要求和趋势。高校学生管理精准育人,要以个性化教育理念实现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优化学生管理生态环境;建立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动育人队伍的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网格化的共同体管理思维和分层一体化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搭建递进式实践服务平台,建立学生管理的质保诊断系统和效能评估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精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130-04

Abstract: The "Internet +" era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and trigg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 era, student manage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tudent work. Its connotat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fea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entity and virtual interaction in spa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obj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etc., which makes the accurat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trend. In order to manage and educate students accuratel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opening and intercommun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with the idea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work team with the core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team. By means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 grid-oriented community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a hierarchical and integrated student autonomous service organization are established, and a quality assurance diagnostic system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student management is established.

Keywords: "Internet+" era;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precision education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管理育人质量提升和网络育人的质量提升,要求把硬性的规范管理和软性教育引导结合起来,这也意味着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高校学生的素质密切相关。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深化改革,管理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的根本目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改革重点,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精细化教育管理切实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1]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中要把握的关系

(一)管理方式:实体与虚拟的关系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由此也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发展,引发学生管理形态转型。“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管理是信息化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管理作为教育培养人的重要部分,在利用新科学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在面临传统管理方式的解构和重建。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功能微信群占据着生活、学习、思维模式、行为思想,影响着价值观。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基于班级或者是专业对学生进行管,可实行实体管理和虚拟管理交互的管理方式。虚拟管理指的是建立在学校原有专业实体班级基础上的,在不打乱原有专业实体班级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研究方向,对学生进行虚拟编班管理。实地班级和虚拟班级并存,各自按照自身的培养计划进行学习,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得相同实体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二)管理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还处于一种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中,过于看重学生的可教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多数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新时代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等软实力,如创新思维能力、敏锐反应能力等。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中在管理对象上要把握好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的。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不再是学生“改造”和“被训诫”的过程,而应该是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学生事务,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可以从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落实和保障。

(三)评价标准上:有意义与无效果的关系

高校学生管理应该把握有意义和无效果之间的关系。效率=输出/输入,而学生管理的有效果则是实现了组织管理目标,无效果则是未实现管理的组织目标。而管理的意义在于其功效和作用,管理对学生带来的效用,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各项软实力等。学生管理工作中,意义和效果并不是相互并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变化是微小的,短时期内学生管理目标可能未实现,但是通过学生管理教育活动,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管理工作就具有意义。有意义、无效果可能同时发生于一项学生管理活动中,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正确的把握有意义和无效果之间的关系。[3]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矛盾与挑战

(一)师生关系的对立

师生关系的对立是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教育界历来比较重视师生关系的研究,古代盛行“尊师思想”,“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伟大的,相应的学生的地位极低,师生之间强调老师的地位和作用。而近代,随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等的发展,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仍旧将老师放在高于学生的位置上来看待,这就与“学生主体”观念相抵牾。从此角度来看,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存在着你强我弱的关系,影响了学生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意义。

(二)管理范围过于分散,价值引领不够突出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为管理范围的分散,管理与教学的边界不清晰,事务性管理和限制性管理过多,使得“管”比“理”多,“教”比“学”多,忽视了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缺乏价值引领的着力点,其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价值观方面,立德树人教育应该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老师应该在时代基础上形成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以启发学生,但存在师德示范的现象。二是学生自身价值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思想交锋更为复杂,受到多元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更强,学生更容易迷茫,价值观混淆,管理手段的硬化会使得学生对管理的认同度降低,甚至会存在逃避、拒绝和封闭的心理。三是结合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学校管理中,高校老师应该深度的挖掘专业背后的价值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价值目标。[4]

(三)载体缺乏立体坐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较欠缺

学生管理是一个整体性要素系统,包括老师、学生、课程、课堂、制度、文化、时间与愿景等相关元素,管理过程中多是以一维目标和二维目标管理。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教学研究,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缺乏立体的坐标。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立足于课程和课堂,优化教学生态,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

(四)缺乏考核体系,质量评估难以监测

缺乏考核体系,学生管理质量评估难以监测影响了学校管理精准育人目标的实现,考核评价体系是学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质量评估目的不明确,开展考核其目的在于发现学生管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当前考核和质量评估过分强调鉴定功能;二是考核体系内容不健全,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缺乏专业特色以及缺乏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态度等的考核,不能實现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三是考核方式单一,考核过程中过分注重结果,强调量化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管理精准育人体系的构建途径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管理应该把握的关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的探究,构建“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精准育人体系是应然之意。

(一)要以个性化教育理念实现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优化学生管理生态环境

建立个性化教育理念,高校学生管理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优秀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互联网+”时代是体现个性需求、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时代,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明显提升,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人工将逐渐被自动化替代,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需求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时代特点,高校学生精准育人理念下,要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递进式的实践服务平台,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由此应建立“第一课堂的专业技能训练学习”+“课外实验室建设”+“职业素养空间”+“通识教育融合”+“校企合作实训”等,实现跨专业的学习,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模拟练习,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动育人队伍的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建立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队伍能够更好的贯彻精准育人的理念,实现精准育人的管理目标。导师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我们这里提到的导师制度指的是,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将一位老师作为自己的培养联系人,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等进行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以服务学生为工作目标,工作队伍由学生组成。可以基于学生培养途径来建立基于导师制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由老师为引导,自发的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学生之间可以自主组织学生工作学习小组,从传统的单一学习结构转变为新型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者,精准育人的学生管理,还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学生工作队伍,从而实现精准育人的管理目标。学生工作队伍以导师要求为核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学习督促作用、工作示范作用以及生活关注作用等,为新时期学生管理提供新路径。[5]

(三)建立网格化的共同体管理思维和分层一体化

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

随着“互联网+”创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的广泛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建立网格化的共同管理思维和分层一体化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基于网格化管理理念,有效的动员高校各方面的理想和资源,逐步形成网格化、分层一体化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可依据学生宿舍,将学生划分为N个网格,每个小网格确定一名负责人,从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进行精准化管理。然后再以班级或者是专业为依据,划分第二层次的网格,由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共同负责,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服务,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根据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结合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进行分层一体化学生自主服务组织建设,依据高校学生的年级,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对学生进行集中集体帮助和针对性帮助,从而提升精准育人的管理目的。

(四)建立学生管理的内部质保诊断系统

建立学生管理的内部质保诊断系统是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环。内部质保诊断系統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此应该从学校、专业、课程、老师以及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内部质保诊断系统以提高和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目标,将参与学生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进行严密的监管,将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从而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基于学生管理的内部质保诊断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质量保证诊断系统同样要以此为核心;二是过程方法原则,对学生管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监管,确保学生管理能够更加流畅;三是持续改进原则,通过内部质保诊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学生管理工作诊断,包括了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学生品质评估等各项内容,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后,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反馈、调节、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高校作为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在新的发展理念和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深层次变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传统的行业界限将被打破,将会产生新的生产活动领域。为此,高校应该改革学生管理理念,立足于精准育人理念,管理方式上把握好实体和虚拟的关系,管理对象上把握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管理评价上把握好有意义和无效果之间的管理。建立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工作队伍,建立网格化的共同体管理思维和分层一体化的学生自主服务组织,建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和递进式实践服务平台,建立学生管理的内部质保诊断系统,以此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开放性的教育体系,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6]

参考文献:

[1]郭瑞鹏,李良.精准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43(06):87-92.

[2]朱延君,刘永红.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28-31.

[3]常喜.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才智,2018(23):164.

[4]李家军.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3-5.

[5]徐从平.以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5(16):125-126.

[6]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02):112-116.

基金项目:2018年团中央重点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校学生骨干精准培育研究”(编号:2018ZD186);2019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发展力视角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素质融合机制研究”(编号:GDGZ19Y060)

作者简介:王奥(1985-),女,汉族,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