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科门类出版品牌 实现专业教材跨越发展
——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学科教材建设为例探寻新时代编辑做好教材出版的实践

2020-11-11 14:15彭中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门类教与学出版社

■彭中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湖北 武汉 430223)

教材出版作为当下一项重要的出版方向,各出版社都在积极探索,着力开发各学科门类系列规划教材,打造学科门类出版品牌,实现专业教材跨越发展,以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立足政策,掌握透彻

新时代的编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这些年以来,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趋势良好。在这种现状和形势下,人们对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寄予了更高期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发展要求。但已经出版的艺术学门类教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育需要,并且这种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艺术学科门类教材建设,出版优质图书,已成为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新目标和新追求。可见,满足新的形势下,符合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需求的艺术学科教材加快编辑与出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的《学位授权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有十三个学科门类,每个门类又分若干个学科。这是新时代教材策划出版的机遇和指南。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艺术学科门类研究、改革与具体教材编写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出版界和教育界通力合作,加强学科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载体——编写艺术学科门类规划教材、提供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完善和丰富在线教育平台、拓展专业教学领域等。

艺术学科门类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指南和指导,落实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要求和指导下,吃透相关政策,邀请相关高校学科的教学行家里手,相关企业的业务人员,携手完善培育专业人才教学体系,丰富层次,着手教与学的研究、改革、人才培育和艺术学科专业门类教材深入开发、编写和出版,对院校学科体系、培育人才体系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从而加强引导,起到学科教材出版工作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选准方向,持续耕耘

《学位授权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大而全。出版社在策划教材出版时,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出版方向,做到坚持不懈、持续研发,才能在人才培育方面取得理想的成果。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学科门类教材开发为具体实例,介绍学科教材出版相关工作和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0年来(取2009年至2018年的数据分析)在艺术学科专业教材开发方面立足全国,突出重点,注重规划,深入开发,从而实现全面覆盖,使艺术学科专业教材出版得到可喜进步。通过注重战略、突出规划、系列开发,并积极地总体推进,出版社已经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0所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艺术学科专业教材出版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形成了影响广泛、规模大、受欢迎、联系频率高的教材编写与出版协作平台。所开发的学科教材覆盖面广、影响大、效果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有的教材还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被使用,有的教材还走出国门,在德国、英国、新加坡受到好评。比如:有的书被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引进,在英国出版发行。此外,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关图书的数据如表1所示。相关趋势如图1至图3所示。

现在,在鄂、川、豫、苏、蓉、粤、湘、鲁等省(市、自治区)均组织召开了艺术学科专业教学思想暨教材编写出版研讨活动,相关出版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进行了具体的、深入的研讨、规划。做到了各领域权威专家引领,探索理想的开发方向和领域,做到了有专家来指路、有名家来带路,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通过集体的坚持和努力,陆续编写、出版了近400种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取得了可喜成绩:入选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评选的优秀教材、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优秀教材、中国职业教育协会优秀成果教材等。一些报刊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艺术学科专业教材领域的研发、编写、出版成果。艺术学科门类专业教材开发实现了教材齐全,品种丰富;名家指引,特色明晰;工学结合,项目支撑;注重实践,专业编写;层次分明,兼收并蓄;着眼全国,优势明显,有了一点的规模,并树立了品牌,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获得了满意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优秀的出版物。

表1 近10年学科教材生产发货表

图1 近10年学科教材生产发货总图

图2 2009年至2018年图书生产图

图3 2009年至2018年学科教材销售图

三、调查研究,编辑实践

教材出版要注重调查研究,落实编辑实践,使得编辑的教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做到有过硬政治素质、优秀职业品质、深厚文化情怀、敏锐市场眼光。

(一)学科教材出版项目调研和立项

学科教材出版项目调研和立项要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出版社和院校就项目建设和教材开发进行前期研讨,形成初步方案和策划报告。从而厘清思路,把握好方向,做好教材的系列规划。

第二阶段,出版界和教育界进行具体沟通,确定建设初步方案、项目建设草案和实施步骤。

第三阶段,组织相关行家和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就艺术学科门类专业教材规划、开发、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使得具体工作有明确方向,及时启动。

第四阶段,坚持、深入地实施,组织好编写和出版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实现,努力出版精品。

(二)优秀院校引领

在细致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在部分高等院校专家的指导下,提出高校教材建设思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开发示范建设项目。

组织教学领域、出版领域等有经验的学者、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对艺术学科门类专业教材的系列化开发,深层规划进行交流、分析、研究和指导,指出已经出版教材的优点和缺点,并注重新开发和编写的艺术学科门类专业教材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口碑,在已经开发出版优质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方便性、系统性、时代性,能很好地培育人才,并在创新性方面有所作为,努力出版示范性教材。通过项目实施和教材开发推动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出版的作用。

(三)院校参编广泛

艺术学科专业教材采用统一编写的模式,强调教学讨论、教学经验交流。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采取“主编负责的民主集中制”,详细地讨论已经出版教材的利弊,广泛、深入听取院校一线任课教师的建议,做到集思广益、出版精品,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四)系列化推出

对相关学科教材进行系列化的整体规划,整体推出,涵盖学科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的教材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推出项目式教程、模块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合适的形式,做到方便教学与人才培育,方便内容的完善和更新。

(五)服务人才培养

落实为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人才培育服务的根本原则,在艺术学科专业教材研讨、编写、出版的过程中,以研讨会等为载体,搭建出版界、教育界的沟通平台,不仅加强院校间、老师间的教学交流,而且加强出版社和各院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作者之间、作者和编辑之间的交流,从而扩大系列教材的院校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此外,出版社还加强学科专业教材编辑队伍、营销队伍建设,深入做好系列教材的跟进服务和营销工作,为艺术学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一流的服务。

(六)落实精品战略

为了出版精品,在编写、开发、更新新版艺术学科专业教材的同时,努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搞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的交流活动。此外,提供资金召开相关研讨会、交流会,进行深入研讨、宣传和推广。

四、明确目标,具体实施

项目和教材编写急需各专家集思广益,在组织参与的院校和作者中,遴选人员成立编委会、学术委员会。组织学术性的研讨活动,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以全新的、符合实际的思路结合教学知识点,推动编写和出版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科的发展、教材的建设,教材出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

研发系列化的课程教材——纸质版的教材;

充实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资源;

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支持性的平台;

进行示范性的教学培训——师资化的培养。

通过一系列开发实践,出版了立体化、数字化、多媒体等教材。

(一)教材出版目标和内容

教材开发可以通过与相关项目融合推进。高等院校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课程教与学的示范性、指导性建设项目的目的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从而加强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教与学的研究、改革,落实数字化资源的标准建设与实施,对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艺术学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供探讨平台,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发布、使用、交流、评价、提升等提供指导。

高等院校相关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课程教与学的示范建设和完善包括三大部分: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编写和出版艺术专业人才的系列教材,开发培养专业人才的数字化资源。

基于教与学的知识体系重构进行课程对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进行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编写和出版对应的课程体系教材。

在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与学的内容和系列课程体系研究和改革的基础之上,按照课程,对应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相关要求,组织融合“方便实用、引领成才”的注重能力训练的课程对应系列规划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数字化资源,编写课程教学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按照课程对应教学文件的具体要求,开发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图片、文本等多种形式,深入、形象、直观地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培养。

(二)组织与实施

教材出版由出版社具体组织,在相关院校的积极参与下,深入进行相关教与学的研究、改革和开发,落实有针对性、有实用性的教材编写出版项目,做到项目化结合和项目化开发。完善教与学的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出版界和教育界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搭建、完善数字资源及网络平台是重点,也是亮点,同时是一个难点。

在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饱满和繁重的状况下,怎样来组建团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将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引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以及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料建设与完善之中,是需要考虑与落实的重点问题。

有效地引导学科的教学实践,做好定位,让专家真正参与项目,融入项目团队。并将相关好的建议和想法融入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从而提升系列教材的层次和水平。

五、实现目标,呈现蓝图

(一)把握方向,系列开发

教材的组织编写、编辑出版取得教育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相关专家的把脉、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0所院校的相关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担任编委会的成员,同时担任具体教材的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完成一部分编写工作。以学科门类为产品线,实现系列性开发,形成品牌和影响,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二)教材丰富,品种齐全

系列教材涵盖各专业门类主要课程,不仅有经典的、常见的传统教材,还有新兴的、引人注目的专业特色教材,且数字资源配套齐全,凸显立体化,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三)专家指导,特色鲜明

系列教材的编写应努力争取业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改革精神,关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具体研究成果,广泛、深入地听取院校相关专家、一线教师的具体意见,落实教学理念、教学政策和教学要求,突出教改主题,从而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四)工学结合,注重引导

结合教学实际,组织编写的教材注重工学结合,采用项目引导的模式来编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教材体例进行教材编写,从而满足教材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院校课程建设的具体需要。

(五)注重实践,双师参与

立足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与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实践与实训,编者多是来自不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也很高的“双师型”教师。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教师,通常选用优秀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编写、出版了更适合国情、更具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与专业教材。

(六)突出层次,兼容并蓄

由实力强、有影响的院校牵头,发挥具体的优势与长处,带领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合编共用。教材突出兼容并蓄的思想和做法,做到层次分明,以便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

(七)着眼全国,发挥长处

教材的编写教师有来自各地诸多高校的专家、优秀一线任课教师,可以把各地院校的特色成果、优势专业充分展现出来,努力做到着眼全国、发挥长处,广取所长,形成良好影响。

猜你喜欢
门类教与学出版社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楷书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教与学
我等待……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千奇百怪的动物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