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深入细读

2020-11-11 03:13龙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4期
关键词:史铁生自然段文本

龙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定位使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过,当创造性阅读、多元化解读、个性化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时,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淡化了文本意识,对文本曲解,体现不出文本应有的价值。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愚公大费周折去移山的做法不理解,认为愚公缺乏环保意识、浪费时间精力去做不可为之事。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脱离文本,抛开语言,课堂阅读活动重点关注的是关于环境恶化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声讨,而忽略文章议论、抒情的要点,忽略从用词造句、段落篇章的角度来认真分析文章本身。

因此,“要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揣摩,对语义的深刻性进行理解,在表情达意的艺术性欣赏方面着力、探究。”文本细读,要求语文教师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浸入言语之中,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实现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

一、教师课前备课——立足文本,细读先行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要反复地读,把教参、网络资料丢开,可以采用朗诵、默思、圈点、批注的方法,独立地解读文本,力求读出心得和新意。

(1)从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例来教参对其主题的阐述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亲情淡薄。王君老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过细读,显示了她高超的解读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之感人就在于它塑造了底层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人是社会的人质,人都在命运的大网中挣扎。他们有时可敬,有时可恨,有时可笑,有时可怜……它的魅力在于:并没有彻底批判任何人,它展现了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

可见,教师从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体悟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最真切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面对熟悉的文本不能先入为主,要用“陌生化”的姿态重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2)从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在大人眼中,这些都是让人毛骨悚然或无聊的,但是童年鲁迅却认为这有“无限趣味”,平淡无奇的百草园在他心中是“乐园”。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的视野,如果我们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趣味的。孙绍振先生评价过:“这不是大人的乐园,而是孩子的乐园。不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乐园,而是心灵的乐园……是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

如,朱自清写作《春》时,已经30岁左右了,但是写到满眼的绿草,生动的拟人,想象在草地上的娱乐,都充满了喜悦。都是孩子们的事,调皮活泼天真,不像一个而立之年的人的行为。孩童的趣味,有作者孩童时代的记忆。

可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孩童的眼观,会有孩童的理解和思考。这就需要在备课时提前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定位对比表

文本细读前,对教学目标大体把握还可以,但是明显看出是套用了教参的教学目标制定格式,表述含糊,目标太大,缺乏具体操作方法。文本细读后,教学重点的确定更集中、更切合学生学习、更体现语言学习的重点。

二、小处着手,解读文本

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可以从题目的理解、质疑切入;可以从主要人物或主要内容切入;可以从体味人物语言切入;可以从关键词品味切入等,用细读带入到对文本的深入挖掘。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为例,以体验感人的情感、鉴赏品味语言为教学重点。可以预设几个教学环节:

(1)重点文段的品读,反复朗读,充分体会

要求:美读课文。方法: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体味词语、领悟情感,最好声情并茂。安排: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先标上段落序号,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后,老师点评,并示范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体悟“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独立成段,意味深长。有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有失去母亲的心痛,无奈和不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重点语句的品读,让学生找出生动、形象、美感、感染力强的语句,品味思考

品读课文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找出富有意境,或语言独特,或绘景美妙,或情感真挚的语句,品味思考,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走進这位平凡伟大的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例如,第一自然段,可以采用多重诵读法,体会作者的痛苦绝望:自由读,体会作者的绝望;个别读,细读作者行为的句子,细品作者的愤怒;角色读,感受作者的厌烦;齐读,换位思考,理解作者的行为。

(3)重点词语的品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

如,第一自然段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红红的”这些叠词从细节上描写了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时的谨慎小心,对我的体谅、理解、包容。又如,母亲“挡”在窗前,用得妙,表现母爱一字传神。

《秋天的怀念》中美点很多,采用段落美读,美句、美词多重诵读的方法,品味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这就是细读文本,立足言语品析,读透文本。

三、适当的补充,读懂人物和情感

针对文本内容单一,难度过大或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差异较大,学生很难理解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的补充或铺垫。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作者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不仅自救,而且启迪了很多人,但是文中他对生命的领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补充他的其它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补充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和《病隙碎笔》中的文段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体会史铁生对生命超然的理解,用精神超越残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可见,细读文本,对内容进行拓展的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和文本对话,使学生读透文本,同时也读懂作者。

四、结语

文本细读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亲近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立文本内容合适的学习切入口,正确引导课堂生成。

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深入细读,准确把握其创作意图与艺术构思,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多层次交流与对话,不断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摆脱肤浅与浮躁,使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0.

[2]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187.

猜你喜欢
史铁生自然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美丽的秋天
听史铁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