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成这样/那样”:从状态义到程度义

2020-11-12 13:52李宇涵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补语构式句法

李宇涵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上海 200234)

一、“成这样/那样”的分化

现代汉语的“成这样/那样”分化为三种用法。试看下面几个例句:

(1)这“徐女”年龄太小,还没长成,她自己也不知道会成这样。(曹绣君《古今情海》)

(2)嘉和细细地喝着茶,却是一言也不发。这股架势,从他上车时就摆成这样了。(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3)现在有意思了,既然他们的女朋友都好成那样了,还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两个人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飞宇《推拿》)

以上例子都包含了“成这样/那样”的形式,但是其句法成分和语义内涵不同。例(1)中的划线部分描述状态,在句中充当中心语,独立性较强,记为“成这样/那样1”;例(2)中的“成这样”充当“摆”的补语,起补充作用,描述的也是一种状态,记为“成这样/那样2”;例(3)中的“成那样”附着在形容词后,短语虚化为程度补语,表示“好”的程度深,记为“成这样/那样3”。

“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是短语句法功能的转变,形成了“V成这样/那样”的构式,“成这样/那样2”到“成这样/那样3”是语义内涵的转变,短语获得高程度义,形成了“A成这样/那样”构式。

二、“成这样/那样”的句法语义特点

(一)“成这样/那样1”的句法语义特点。“成这样/那样1”中的“成”是“成为、变成”的含义,与后面的指示代词组成动宾结构,短语一般充当谓语,其间常常插入助词“了”来使用,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变成了某种状态,并且这种描述通常是客观的。

(4)事情成了这样。

(5)事情不该成这样。

(6)事情突然成了这样。

“成”是二价动词,有两个行动元与之相关,即存在着始变者(某人/某事)和终变者(这样/那样),虽然形式上“成这样/那样1”的前面可以接代词、名词、能愿动词、副词等,但始变者总是一个体词性的主事成分①,例如上述句子无论如何变化,始变者始终是“事情”。短语中的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充当了终变者的角色,用以代指上下文描述的某种状态,或者代指对话双方共同知道的某种状态。

(二)“成这样/那样2”的句法语义特点。汉语中经常出现“V成这样/那样”的结构,也是用以描述某种状态。“成这样/那样2”在句中充当状态补语,“这样”和“那样”用以代指由动词所产生的状态,在大量使用中,形成了构式“V成这样/那样”,前项V主要由实义动词(尤其是动作动词)充当,并且具有[+致使性]、[+有成品]等语义特征,如“摆、打、拧、削、写”等等,而静态动词(如“有、是、姓、属于”等)一般不能进入该构式。由于指示代词用以代指某种状态,因此通常可以还原出所指代的事物,即可以在指示代词后面再补出一个宾语。

(7)她这样披头散发,显得很潇洒。有些小姐们看了很羡慕,也把自己的头发弄成这样。(王小波《红拂夜奔》)

(8)你不应该把我写成那样,你不了解我。(巴金《爱情的三部曲》)

以上是“V成这样/那样”用作状态述补结构的例子。例(7)中,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披头散发”的样子,短语描写了小姐们头发的状态,“成这样”是对动作的补充,可补出宾语为“弄成这样的发型”。例(8)中的“写”具有[+有成品]的语义特征,即写出的作品,“那样”的后面也可以补出宾语,如“把我写成那样的形象”、“把我写成那样的性格”也都是可以的。

(三)“成这样/那样3”的句法语义特点。替代功能是代词的基本功能,这是从句法成分的角度来说的,而从语义内涵出发,指示代词还具有指称功能,包括指示性状、方式、程度等等。“成这样/那样3”中代词的语义比较虚,替代功能不太明显,一般呈隐性,指称程度成为显性功能,短语用作程度补语,常常表示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述语由抽象义的谓词充当,包括心理动词(“怕,喜欢,怀疑”等)、生理动词(“笑,病,嚎”等)、性质形容词(“冷,疼,激动,伤心”等)②,这些词通常具有[+程度]的语义特征,与“成这样/那样3”一起构成了“A成这样/那样”构式③,由于状态形容词本身具有摹状、拟音或者表示程度的含义,再用指示代词修饰会造成语义重复,因此不能进入构式。另外,构式既然是程度述补结构,补语部分一般可以替换为其他程度补语的形式,如“A死了”“A得不行”“A得要命”等等。

(9)多半是这姓赵的得罪了龙姑娘,才怕成这样。(金庸《神雕侠侣》)

(10)吕建国红着眼睛喊道:咱们都穷成这样了,你们还折腾?(谈歌《大厂》)

例(9)中的“怕”是心理动词,有程度深浅之分,“成这样/那样”表示害怕的程度深,短语可以替换为“怕得要命”“怕得不行”等;例(10)中,“穷”是性质形容词,后面的“成这样”语义较虚,用以表示“穷”的程度深,短语可替换为“穷死了”“穷得不行”等。需注意,代词的替代和指称功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可以共现。如例(9)中,“这样”在表示程度的同时也可以与上下文照应,有一定的替代功能,只不过此时替代是隐性功能,而指称程度是显性功能。

“A成这样/那样”的说法具有主观性,即说话者认为某种性质超出了一定程度,以至于“变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代词“这样”“那样”的选择不光受到时空因素影响,有时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说话者从心理上认为某个事物的距离较远,或是表达消极、排斥、厌恶等情感,即使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也可能会使用“A成那样”。反过来,如果说话者从心理上认为某个事物距离较近——或许是上文刚提到的,或许是表达自己喜爱、亲近的情感,即使是彼时彼地发生的,也可能会使用“A成这样”。试看下面的句子:

(11)你看看你,一条腿瘸成那样,(指着肚皮上‘黄金右脚’)你以为你还可以靠这四个字混饭吃吗?!(电影《少林足球》)

(12)周立波:“到最后妈妈打我打得她自己都乌青了,索性不打了。”

鲁豫:你那会儿都干什么了?把你妈气成这样。(电视访谈《鲁豫有约》)

例(11)中,话语所指的是此时此地的事物,还带有动作“指着”,若将代词换成“这样”完全不影响语义,然而用“那样”表达了心理上的轻视、反感;反过来,例(12)中的对话是在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若代词换作“那样”也不会对句义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对方在谈话中刚刚提到,说话者从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比较近,因而采用了“这样”。

综上,“成这样/那样1”“成这样/那样2”“成这样/那样3”在句法和语义上各有其特点,可以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法、扩展法(能否补出宾语)、替换法(能否替换为其他程度补语)等方法进行判定。这三者的句法语义特点可归纳为表1:

表1 “成这样/那样 1”“成这样/那样 2”“成这样/那样 3”的句法语义特点

三、“成这样/那样”的演变过程

“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是短语句法功能的转变,短语自身语义没有明显变化,演变结果是形成了“V成这样/那样”构式;“成这样/那样2”到“成这样/那样3”是语义虚化的过程,短语的句法功能没有变化,演变结果是形成了“A成这样/那样”构式。

(一)“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动词“成”和代词“这样”“那样”组合为动宾短语“成这样/那样”,其间可插入助词“了”,这种用法始见于清代,民国时期也有部分用例。代词在使用中有一些变体形式,以“这样”为例,其变体有“这个样(儿)”“这个样子”等。

(13)早起好好儿出去,这会儿到底儿打哪儿回来,成了这个样儿呢?(曾朴《孽海花》)

(14)江彬问一侍卫:“为何不看紧,让皇上成这样?”(齐秦野人《武宗逸史》)

例(13)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成了这个样儿”充当谓语,例(14)中的“成这样”作“皇上”的谓语,两例都是“成这样/那样1”的用法。而“成这样/那样2”应该是从“成这样/那样1”发展而来的:

从句法功能看,动宾短语的基本功能是充当谓语,张斌(2002)将动宾短语归为谓词性短语,并指出“谓词性短语的功能与谓词一样,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1](P358),当受到动词支配或副词修饰的时候,短语则与前面的动词或副词一起充当谓语,短语本身作宾语或中心语,这是动宾短语的基本用法,而动宾短语充当补语应该是后来随着位置固化而逐渐形成的。

从语义角色看,包含“成这样/那样1”的句子,其始变者一般是主事,如例(14)中的“皇上”,而早期“成这样/那样2”的始变者也多为主事(如例(15)-(16)),二者有一定的关联。现代汉语中常用的“V成这样/那样”构式,“V”常常由动作动词充当,始变者为受事,这很可能是在“成这样/那样1”的基础上引进了始变者发生变化的原因——某一动作“V”使得某人或某物变成了某种样子,进而出现了“成这样/那样2”的用法。

(15)龄儿,你们上哪去玩啦,怎么弄成这样?(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16)刚作新郎的儿子被捆在床脚下。父母忙问他为什么搞成这样。(曹绣君《古今情海》)

(17)拧开它干嘛?再说麻花拧成这样,哪还能抻直?(冯骥才《三寸金莲》)

(18)我不喜欢今日把头发梳成这样,明日把头发又梳成那样,脸上抹得像戏台上的演员。(贾平凹《废都》)

以上前两例中并没有明显的施动者,始变者“龄儿”和“他”都是主事,句子并没有交代其“成这样”的原因;例(17)则点明了麻花“成这样”的原因,即是被人“拧”过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例(18)也包含了行为的施动者,头发“成这样”、“成那样”的原因是被人“梳(理)”。从“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句子的表义重心发生了转移,造成人或事物状态发生变化的动作成为语义重心,相应地,“成这样”的句法功能发生变化,成为附着在动词后面的补语成分,则对动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成这样/那样2”到“成这样/那样3”。

1.前项:由实义动词到形容词。状态述补构式“V成这样/那样”的前项一般为实义动词,而程度述补构式“A成这样/那样”的前项一般为生理动词、心理动词或形容词,前项词性的演变过程可以从侧面证明构式性质的演变。宗守云(2008)[2](P240)指出:“根据认知语言学原理,范畴的扩展总是由具体到抽象,这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如果按照词义由具体到抽象对构式前项进行排列,应为“实义动词-抽象义动词-形容词”,即从理论上讲,前项词性的演变也应该是这样的顺序,而谢雅丽(2009)对“V成”结构语法化历程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事实证明,她发现“成1”(成为义)的前项动词最为丰富,经历了“从实义动词‘捏、烧’等,到抽象义的动词和形容词‘逼、乱、连、吓’等”[3](P41)的过程。因此,从理论和实际上都可以证明“成这样/那样”作补语时,前面的中心语是由实义动词发展到抽象谓词的,所以与之对应的构式性质也应是从状态述补结构发展为程度述补结构的,即“成这样/那样2”发展为“成这样/那样3”。

2.“这样”“那样”:由实指到虚指。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本质揭示了大量语法单位发生了语义虚化,并且这种由实到虚的变化是单向的,代词亦不例外。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在状态述补结构中的语义比较实在,说话者和受话者都知道指的是“哪样”,代词指代的通常是某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而直观了解到的状态,而当指示代词的语义发生虚化,从而可以描述一些抽象状态的时候,说明“成这样/那样2”已经开始向“成这样/那样3”过渡,当语义进一步虚化,指代功能已经不甚明显的时候,人们很难说出“这样”和“那样”到底是“哪样”,代词描述的是某种性质的程度,此时的短语就是“成这样/那样3”。

(19)家中的一切摆设都让人觉得像阳光一样新鲜。“我们都三十多岁了,我觉得没必要把房间布置成这样……”她对马哲说。(余华《河边的错误》)

(20)矿大再次进攻得手,青海师大以四分之差败北。“在客场比赛队员们能打成这样实在是不容易”,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副主席、青海师大校长陈永贵赛后说。(新华社2002年5月份新闻报道)

(21)这男人和苏阑不是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吗?为什么苏阑忙成那样,他闲成这样?(芙蓉三变《非诚勿扰》)

例(19)中的“这样”指代家中的布局摆设,可以通过视觉看到,语义比较实在;例(20)中代词的语义已经发生了一些虚化,指代的是比赛状况,是一个抽象的事件;例(21)中“这样”和“那样”既不指代客观实在的事物状态,也不指代抽象的事件,而是表达“忙”“闲”的程度深,语义完全虚化。

指示代词“这样”“那样”由实到虚的语义变化也证明了“成这样/那样2”到“成这样/那样3”的演变过程,与之相应的,状态述补构式“V成这样/那样”发展为程度述补构式“A成这

(25)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例(23)和(24)都用疑问的形式表示了说话人的惊讶,说明事物性质已经超出了预期,而例(25)中的“没想到”直接表达出了反预期的含义。

我们知道,过量的通常是反预期的,反预期的却不一定是过量的,但是当人们用“成这样/那样3”来表示反预期,很有可能是想表达某种性质“过量了”,而高程度的含义便是过量级在程度范畴的体现。短语就是通过这种回溯推理获得了高程度义,无论是物理语境还是话语语境都可以对此进行证实,同时,这种高程度义用法在大量使用中逐渐固化,形成了“A成这样/那样”构式。

综上所述,“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3”的演变机制如图1所示:样/那样”。

四、“成这样/那样”的演变机制

(一)“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成这样/那样1”到“成这样/那样2”是小句整合的结果。原本“成这样/那样1”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状态的变化,在具体使用时,说话者常在小句前面加上造成状态变化的原因,即有一个施动者对某人或某事作出了动作,于是就有了“甲V乙,乙成这样/那样”这样两个小句,由于“乙”既是前面动作的宾语,又是后一小句的主语,两个小句通过整合变成了“甲把乙V成这样/那样”或者“乙(被甲)V成这样/那样”。

(22)a.报纸成了这样。

b.他撕报纸,报纸成了这样。

c.他把报纸撕成了这样。/报纸被他撕成了这样。

a句是“成这样/那样1”的用法,b句是在a句前面加上了主谓小句而形成的两个小句,两个小句通过整合就变成了c句,“成这样”用作动词“撕”的补语,“成这样/那样1”就演变为了“成这样/那样2”。

(二)“成这样/那样2”到“成这样/那样3”。

1.语言类推——形式的获得。“成这样/那样2”的大量使用促成了构式“V成这样/那样”的出现,而当人们想要描述某种性质变了样子的时候,倾向于模仿已有的“V成这样/那样”的形式,直接将实义动词换成抽象动词或形容词,这是语言类推的结果。例如“某人高兴+某人成这样”,通过模仿“V成这样/那样”,生成了“高兴成这样”的说法,通过这样一种类推,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避免了生成新构式带来的繁琐,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2.回溯推理——程度义的获得。沈家煊(2004)认为“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机制”[4](P245),而语用推理是在逻辑上一种基于常识和事理的回溯推理(abduction)。“成这样/那样3”通过类推机制获得了前项为抽象谓词的形式,通过回溯推理获得了高程度意义。

当人们使用“成这样/那样3”来形容某种性质,暗示性质已经“变成”了某一种样子,而这种样子通常是超出预期范围的。瞿秋霞(2010)指出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常常有“V成”接代词的情况[5](P15),谢雅丽(2009)认为当述语为动作性很弱的心理动词、性质形容词时,“V成”后面接代词一般具有反预期的意思[3](P14),刘志芳(2006)也认为此类用法通常是偏离预期的[6](P12)。试看下面的例子:

(23)王艳春清瘦的身影停在了路旁一间东倒西歪的破草房前:这是谁家呢,怎么穷成这样?(1995年报刊精选)

(24)不过几乎三五个月没来北京,北京人怎么对报纸热成这样?(1994年报刊精选)

图1 “……成这样/那样”的演变机制

注释:

①名称参考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②动词分类参考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关系》(世界汉语教学,1995),本文作了适当调整。

③抽象谓词以形容词居多,因此本文统一码化为“A”。

猜你喜欢
补语构式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汉语补语小议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