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创意传播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0-11-12 07:31孙雅坤
时代人物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播者人工智能时代

孙雅坤

关键词:智媒时代;创意传播;传媒生态

智媒时代对创意传播的影响

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格局。人工智能使机器具备了人类的认知学习能力,更加便捷、高效地分析、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对传统新闻生产权威性的冲击,当下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新闻业的灵魂正在从‘写作者的情怀让位于‘工程师的严谨‘机进人退的幕布拉开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人意识到隐藏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风险和缺陷,传统新闻内容的生产定制有其专业性和规范性,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茧房,未来,只有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权威性,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当前,新闻机器人写作甚为流行,其优势和局限性引发了人们关注和争议,虽然机器人写作可以提供精准高产的信息内容,简化生产流程,解放了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力,但其局限性也很显著,同质化、模块化的内容使其缺乏新闻的独特性和延展性,在个人隐私和安全上产生隐患。

大数据延展新闻传播纬度。大数据时代开启了新闻的转型之门,其真正价值在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海量性,受众需要对于信息更加明确地解读、分析、呈现。新闻传播的学科属性需要重新被定义和审视,跨学科交叉研究尤为重要。大数据技术潜力巨大,其广泛的影响力、渗透力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格局。首先,大数据对新闻生产和研究的“相关性”提出更高要求,这是一场风暴式革命,影响了人们对信息把握的线索和方向,直接决定了能否洞察信息的本质。第二,大数据时代,样本分析方式被全数据分析模式取代,对新闻信息挖掘和生产的关注不再停留于微观领域,除了注重细节以外,更重视在中观、宏观领域,对信息价值度的全面把握。第三,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性涵义凸显。新闻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可视化的动态影像改变了静态图像的单一性,信息的呈现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大数据技术使碎片化的信息得到重新的整理加工,提高了信息的完整度和真实性。

智媒时代创意传播教育的实现路径

交叉布局学科体系,形成教育理念多元化。建立在跨领域基础上的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是创意传播教育的重要前提。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智媒体时代的挑战表现为研究领域的欠缺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基本都是重视人文学科的学术引导,只有少数学生接触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当下,新闻传播研究在更深的领域延伸、拓展,加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合作势在必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和“社会化”的倾向愈发彰显。

在复杂多变的智媒体环境下,要不断革新创意传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培育跨学科、生态化、共同体式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通学科内外部专业壁垒,改变按照传统媒介形态细分专业的做法,建立多元融通的课程设置体系和选课机制。逐步实现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在今日媒体融合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学科的发展不能只顾独善其身,而要与关联学科实现整合融通,遵循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发展思路。在强基固本的前提下,智媒体创意传播教育必然要走向跨学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

推进创意传播共建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生态化。推进创意传播共建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常设机制,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契机和抓手,体现深度合作的平台化、生态化、项目化,推进共建教育的创新化、实用化、未来化。

将一部分教育内容搬出传统课堂,实现与相关传媒企业的跨界共建。例如与腾讯共建新媒体创意思维课程,深刻洞悉腾讯“以用户价值为依规”的创新机制,探寻创意传播教育人性化的现实路径;与抖音共建新媒体创新运营策略课程,深入学习抖音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生态运营,从用户、内容、场景、价值等方面分享抖音爆红的营销链路,特别是抖音在传播模式上的成功进化,作为受众口碑与参与的爆发地,抖音交互式传播如何激励用户的主动创作和即时分享。学界与业界关系的重构势在必行,要探寻其价值、功能的最大化对话与合作,实现学术、业界的互通、共赢。

共建教育要突出实操训练,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导入课堂教学,真正打破学校边界、学科边界、专业边界,丰富和完善传统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实现智慧教学的迭代升级。首先,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如行业的信息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备、经验,学校的硬件设施、智慧成果等;其次,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培训,企业和学校与时俱进,共同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作路径;最后,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平衡,形成教育生态的长远布局,推进创意传播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致力于智媒体创意传播教育的“三能”培养。首先,审美力与思想力。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集真、善、美于一體的综合性学科,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带来深厚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共鸣。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切关注受众的心灵需要、内心渴望、价值梦想,细腻、丰满地表达情感思想,重视德性修为,用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眼光看待事物、表现事物,怀有理想和对于完美的追求,告别纯功利化思维方式。审美能力表现为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传播者传播的不仅仅只是产品和技术,更是一种情调和氛围,是一种梦想和信仰,而它们又与技术紧密结合,产品的物质实用性与艺术形式高度协调,所以审美教育能够让传播者更好地从艺术和情感的角度,审视、选择传播内容。苏格拉底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的,思想是行为的基石。一个人有思想力,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新闻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新闻记者既是“瞭望者”也是“传播者”,只有做出有思想高度的新闻,才能引发读者受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度解读,不管是智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有思想力的新闻人。

第二,智媒体叙事能力。智媒体时代,丰富的信息内容对于叙事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形成与用户最紧密的心灵共鸣,满足其最真实的用户体验,都要求传播者具有多元娴熟的叙事能力。自从人工智能进驻新闻机构后,AI主播、机器人写报道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媒体与传播领域,出现了数据新闻、沉浸式媒体、社交媒体机器人、多媒体处理等关键词,数据时代,传播者跳出传媒业的单一研究框架,突破传统的载体藩篱,从智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掌握智媒体叙事能力,是智媒体创意传播教育的重要一环。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算法基础上的,而算法也是一种媒介,掌握现代技术传播生产力,将人的伦理规则植入到人工智能中,是智媒体环境下创意传播教育的必修课。当前,媒介的特征、边界、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的游戏法则已不能满足新闻传播的需求,面对复杂变化的媒介生态系统,教育理念必须及时更新,认识、使用新的规则和方法,才能推动新闻传播行业包容性发展。

智媒体环境下,新闻人的工作职责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及评价,并进行深层解读,以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以及综合评论的形式,对整个新闻信息及舆论的走向进行宏观把控和正确导引。

最后,坚持专业精神的公共服务能力。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也认为:“新闻工作人员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敬畏,才是最大的新闻检查者。”新闻事业有着崇高的社会使命,因此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尤其在智媒体时代,新闻人更需要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专业精神的坚守中,职业媒体人应将专业主义作为不变信条。在传统媒体所要求的采编能力、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外,媒体人应着重培养数据新闻、人机协作、跨媒体运营等能力,面对一个边界消融的时代,专业媒体既要主动迎接变革,更需要坚守自己的专业角色和底线,无论在何时何地,新闻专业性都不可搁置,不可轻视。智媒体创意传播教育,要将德才兼备作为培养理念,培养传播者的公共服务意识,探求新闻真相的勇气,洞察新闻事件的水平和获取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传播者要形成职业品格和操守,遵循新闻传播伦理规范、法律规范、人文精神,坚守新闻传播的专业伦理和公共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雪梅,王沪生.新媒体传播[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9.

[2](英)李斯特等著,吴炜华,付晓光译.复旦新闻传播学译库:新媒体批判导论(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8.

[3]胡德才余秀才.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11

猜你喜欢
传播者人工智能时代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e时代
e时代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