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抑或改变
——《龙虾刑警》与《极限职业》的叙事差异分析

2020-11-14 07:45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杜宇毒枭炸鸡

近年来,中韩两国在电影领域内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除了资金、演员和主创团队的合作形式外,“一本两拍”这一全新的电影制作模式逐渐走入观众视野。所谓“一本两拍”即是指在剧本创作阶段便有意识要在两国各拍摄一版电影,保持核心事件和主要情节稳定的前提下,在剧本细节处和文化背景中做出不同的本土适应性调整。2014年在韩国上映的《奇怪的她》和2015年在中国上映的《重返二十岁》即是“一本两拍”这一模式的尝鲜者。《龙虾刑警》(2018)与《极限职业》(2019)这两部接连上映的警匪喜剧电影正是这一模式的再次发力。

故事围绕着追查毒贩,以做菜(中版为小龙虾,韩版为炸鸡)作为主要的情节事件,推动故事发展。一面是轻松热闹的做菜场景,一面是冷血残酷的追凶缉毒,将这两个不搭边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正是由于反差而造成的喜剧性,这一点在《极限职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只不过这一次中国团队拍摄的《龙虾刑警》要比韩国团队拍摄的《极限职业》提前半年公映,可惜的是《龙虾刑警》并没有获得观众的好评和超高票房,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极限职业》“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套路化”的类型故事,既然其类型的框架及其框架内的元素和主题都是相对固定的,那么两部电影在故事核心、人物设置和情节逻辑上到底做出了哪些不同的改变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呢?

一、故事:“追凶”还是“做菜”?

《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讲了一个相似的故事:一组缉毒警察,为了监视贩毒团伙,花钱盘下了毒贩窝点对面的餐饮店,误打误撞的饭店生意异常火爆,“做菜”开始取代“追凶”成为警察的主要事业。突发变故后,警察们心灰意冷,准备将店铺盘出,毒枭自己却送上门来,于是警察们顺便把案子也破了。

《龙虾刑警》中缉毒小组由话唠组长杜宇飞、能叔、花姐以及新人陈笠四个人组成。影片以烹饪龙虾的动画短片作为开头,接入现实画面中杜宇飞伪装成送麻辣小龙虾的外卖小哥进入房间查验不良少年吸毒。这一极富误导性的开场镜头使观众直接将此“龙虾”与片名中的“龙虾”对应起来,事实上真正概念中的“龙虾刑警”是在他们盘下龙虾店后以此为幌子破案才开始建立的。在这一场戏中四个人悉数登场,可是只有主角杜宇飞话痨、急躁、冲动、自负的形象立了起来,其他三个人的性格依旧是不明显的。在这一版本中,组长杜宇飞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是他带着大家查“富二代”吸毒案,也是他借着送快递,努力想要进入到物流公司内部查看敌情,更是在众人忙于龙虾生意时指出大家的工作状态“为什么这个案子迟迟没有破,就是你们一个个的心都掉到钱眼里了”,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你们三个去开店,我在二楼监视敌人”。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偏离过目标的警察,开龙虾店根本不是他的初衷,他的目标就是追凶抓人。杜宇飞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缉毒警察,主动执着,只不过因为邋遢外形和话痨人设遮蔽了他真实的内心动机。

《极限职业》则是由缉毒组高组长带着四名队友执行潜伏任务,五个性格鲜明但却无一不是废柴警察模样。当缉毒小队藏在龙虾店监视对面的毒窝时,意识到只有送外卖才能进入到敌人内部,这才临时起意准备盘下即将转手的店铺做老板送外卖,如此便能深入到敌人内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是一步一步被牵引着,被动走到这一步的,所以当炸鸡店获得好评,宾客迎门的时候,组长这才发出心声“放弃羞愧的成功,选择好的失败”。当影片进行到中间环节,随着监视对象的搬走,缉毒小组失去了自己的追凶目标,转而热衷参与扩张炸鸡店铺的生意上。不同于《龙虾刑警》中那个废寝忘食想要去监视毒贩的队长,《极限职业》中的组长则是满足于自己的炸鸡生意,热情的招揽顾客甚至忽略了队友请求支援的电话。在这里,炸鸡是比追凶更为重要的事情。

《极限职业》的英文片名Extreme Job,翻译过来就是极限职业,正如高组长的所作所为,把“职业”做到极致,前半部分的警察也好,后半部分的炸鸡店老板也罢,高组长都是用心做到了极致。也唯有如此,才赢得了抓捕毒贩的机会。影片最后高组长孤身一人在船上和毒枭李武培决斗,李武培不明白高组长“不就是开个炸鸡店,何必豁出性命呢”?高组长回应他“是你侵犯我们的,我看你是太不了解小商贩了,我们全都是拿命博的”。此时的高组长是维护自己作为小商贩的尊严来抓捕侮辱他职业精神的李武培。把一份工作做到极致,不管是做炸鸡,还是做警察,最终都将会赢得掌声和荣誉。《龙虾刑警》的英文片名Lobster Cop,龙虾在剧中反复出现,却跟整个故事没有太多牵连的地方。影片前半部分,辉哥拒绝他们外卖送入房间内,也就断绝了他们打探内部情况的可能性。那么,龙虾这一个核心元素怎么才能融入故事之中呢?编剧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大毒枭九爷看上这家龙虾店,准备盘下来作为毒品交易的场所。可惜逻辑难以自洽的地方在于毒贩九爷此时已经知道几个人的警察身份,自己不想着赶紧逃离,反而偏向虎山行,这是编剧违背人物行为逻辑的生硬设置。影片最后缉毒小队与毒贩九爷和将军决斗的场景也安排在了龙虾店,如此强行发生联系,真应了店名“虾闹闹”(瞎闹闹)。龙虾和《龙虾刑警》实际上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尤其是在影片后半部分,完全可以脱离龙虾,去讲述一个警察缉毒的故事。为了和片名强行发生联系,反而拖累了剧情的合理走向。

二、警察形象的颠倒与英雄主义的瞬间

这是演员扮演警察,警察扮演厨师的角色扮演游戏,两部剧作的主人公们先后都隐匿了自己真实的警察身份,逐渐迷失在伪装的厨师身份中。经历了短暂的迷失和沉沦后,重新恢复自己的警察身份,最终将毒贩擒获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两部警匪片,不如说这是两部披着警匪外衣的喜剧电影,两部剧都颠覆了缉毒警察严肃、专业以及英勇的形象,替代而来的是《龙虾刑警》中那个吊儿郎当又极度自负的话痨杜队长,《极限职业》中那个业务不精,能力有限的倒霉高组长。缉毒工作应该尽力低调,避免张扬,可他们却都好,开了店铺,生意越来越火,热热闹闹的受人关注,这还怎么在暗中监视敌人呢?在人物角色设置上,职业身份和能力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也是电影的冲突和笑点的来源。

《龙虾刑警》中杜宇飞刚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大段对于女下属外貌的贬损和对老同事性能力的暗讽,试图营造一种话痨自恋的搞笑形象,利用“屎尿屁”的台词来生硬的制造笑点。片中抖机灵的台词比比皆是:比如瘾君子们质问警察“你他妈是警察?”警察回答“我他妈不是,我是”。毒贩甲“谁有钱说说了算”,毒贩乙“能是马云呢”?以及杜宇飞时常挂在口头的“阶级敌人”和“人民公仆”等等。观众会发现这里面的喜剧因素试图由台词来制造,可是往往由于讲话人的智商不在线,说出低智商的台词呈现出尴尬。如此设置,反而令观众对人物身份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在这里警察不像个警察,毒贩不像个毒贩。面对浓妆重彩的女下属,杜宇飞的一句话“李若菊,你穿上这一身,你没觉得你跟你的职业产生偏差吗?你不怕警察把你抓起来呀”,只是当事人不曾自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警察的身份设定?

这里,杜宇飞仍然是传统警察的刻板印记,在他身上叠加的喜剧元素反而是人物身份的一种累赘,将人物的性格撕扯到另一个角度。影片中属于杜宇飞的高光时刻就是他孤身一人独闯毒窝营救陈笠,深陷重围,他掏出假手枪冒充警察恐吓众人,被揭穿后立刻低头认怂,博取众人的嘲弄。也因此骗得了毒贩的信任,二人得到了获救。将一个缉毒警察临场反应,随机应变的形象刻画出来。其他的像影片开头撞门缉凶,片尾枪战决斗戏份也都是一般的警察模样。更为重要的是,杜宇飞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推动力,是他带领着大家一步一步地接近毒贩,也是他准确识别毒贩藏匿的地点。以影片开头搜检富二代吸毒为例,如果不是卧底陈笠的情报有误,杜宇飞急躁的冲进来抓人,才发现这几个人并没有吸毒,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只是因为自己业务不精和几个废柴队友的拖累,才会导致缉毒案件办理的如此拖沓。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极限职业》中开头缉凶:伴随着警笛声和专业严肃的行动指挥,观众看到警察破窗却被绳索绊住,追到嫌疑人后洋洋得意却惨遭反击,五个警察追一个嫌疑人,却是公交车把嫌疑人撞倒在地。担心撞破玻璃要赔钱,却在大街上导致十六辆汽车连环相撞,至此五个人失败、搞笑、蠢萌的形象便立了起来。经历了领导的批评,同事的嘲讽以及下属的不尊重后,高组长既没有自暴自弃,也不是自尊自爱,而是理直气壮,面无羞愧地接受崔组长的烤肉邀请。“我本来头就有点前倾”台词一出,高组长不仅搞笑,甚至令人有些心疼。也才有了崔组长向他分享情报,让他跟踪监视毒贩洪尚弼。

片中反套路的情节不一而足:与废柴警察对比的瘾君子倒是动作凌厉,把桌布装进背包挡在前胸当安全气囊,纵深一跃,冲破玻璃,跳到楼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当瘾君子抢夺路边女司机的汽车逃窜时,却反被女司机一把拽到在地,女司机扬长而去,瘾君子留在地上一脸茫然。如此设置则是对以往警匪剧中的抢车情节最大的颠覆。最后当瘾君子扬长而去,渐行渐远时,转身却被公交车撞倒在地。功劳最大是公交车,五个倒霉警察反而是最大的笑柄,也只有这样,最后的大反转才会更有力量,才能带给观众感动。

《极限职业》拓宽了高组长的活动范围,为他设置了一条家庭线索:愤愤不平的妻子,花式要钱的女儿,每一个角色,都扣紧了小人物的生活。每一个人物都会让观众感觉真实、可靠,并富有生命力。女儿身为班长不时用零钱请同学吃零食赢得拥戴,令高组长下定决心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去盘下店铺,我们看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这不同于中国版本中的杜宇飞让下属陈笠掏钱盘店,在《极限职业》是高组长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盘下了店铺,更能看到他作为团队领导对于队友的照顾,这是他身为组长赢得尊重的表现。高组长回了三次家,观众也看到了他妻子前后三次态度的转变。第一次带着脏衣服回家,妻子满是失落、抱怨,乃至于狂躁愤怒。第二次带着炸鸡店的盈利后回家,不仅给妻子买了古驰的包,还有一些现金。妻子回报给他的则是惊讶、惊喜、以及精心的妆容。最后一次因为潜伏任务失败,自己也即将失业,高组长满是疲惫和失落的回到家中,此时妻子开始安慰他:我们从新开始吧,不要再做警察打打杀杀,我们去开小店过安稳的日子。妻子一直都担心身为警察的丈夫的安危,甚至在他的内裤里缝上符咒保佑他的平安,虽然出场不多,可是人物的整个性格和形象却十分的细腻和饱满。故事“主要被两者之间正邪对抗的叙事主线所牵引,但同时亦比较多地穿插家庭、情感因素”,不得不承认这是韩国电影人在人物塑造上面的独到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家人出现的目的是丰富高组长的人物形象,推动高组长的行动。遭受到事业重创的高组长更是借酒吐露了心声“我的错,尝到了钱味,明明受不了潜伏,但是因为不想回家,有时候我反而会继续下去。怕见到老婆的眼神,可我当起炸鸡店的老板,老婆对我变好了”。正因为女儿的理想是“成为犯罪嫌疑人”,因为这样就能够时常见到爸爸。于是高组长决心辞职,安心从事炸鸡事业,这样自己的女儿“点炸鸡,就可以见到爸爸”。从中我们能够看到炸鸡比追凶重要,女儿比毒贩重要的一个回归家庭的警察,此时此刻他想的不再是追查毒贩,而是开个炸鸡店和家人稳定的生活在一起。

三、《龙虾刑警》与《极限职业》的不同叙事节奏

从《龙虾刑警》到《极限职业》,同样的剧本,中韩两国电影人分别交出了不同的答卷。从《极限职业》中可以看到韩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和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台词把握、动作设计、以及服化道上的精良程度。而《龙虾刑警》更像是拿着一份60 分的剧本硬生生的将其改成不合格的作品。让我们回到文本层面,按照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作结构,从情节设置上来分析为什么类似的故事却让观众产生了不同的观看体验?悉德·菲尔德认为影片前四分之一是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也称作建置;中间四分之二是第二幕,是故事的中段,也称为对抗;影片最后四分之一是第三幕,是故事的结局。电影《龙虾刑警》全片93 分钟。第11 分钟潜伏小组被毒贩发现,于是灵机一动以盘店为名应付过去,第20分钟辉哥主动上门试探众人的身份,影片第32 分钟龙虾店误打误撞的宾客盈门。至此第一幕结束,各方人物登场,互有攻防试探,各自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也都铺垫完成。影片第45 分钟作为中间点产生了身份危机,新人警察陈笠被毒贩捉住,随后伴随着行动的失败和同事徐新的牺牲,众人遭受到了重创。在第64分钟时决定将店铺转让,终结自己的伪装行为,第二幕结束。第69分钟时大毒贩九爷正式接管龙虾店,此时双方身份皆已被对方识破。便展开斗智斗勇的终极决斗情节,第81分钟另一个毒贩“将军”登场并被制服,故事在86 分钟处结束,片尾是长达7分钟的彩蛋和字幕。

可以看出《龙虾刑警》把剧作分为三幕,每幕大约30 分钟,如此便能看出电影的开端铺垫的比较充分,故事的中段有点羸弱,双方的互动冲突太少,对抗部分不足。由此直接导致影片收尾得比较仓促,警察十分聪明的就锁定了毒贩,基本没有受到过于激烈的反抗就制服了毒贩们。更令观众感到不满足的地方在于影片没有呈现一处精彩的打斗场景,而且分成了物流公司、龙虾店、码头三条平行线来展现三组对抗故事,分散了场面呈现的力度。

除却影片叙事节奏上的问题,《龙虾刑警》在剧情中也有几处叙事漏洞严重干扰着故事的合理性。剧中为了查出“富二代”们的毒品供应,缉毒小组很快锁定了监视对象,就是辉哥物流。正如杜宇飞所言“位置及极其偏僻,独门独院,这公司就是一个幌子”,观众所看到的也正是一个大门紧闭,门可罗雀的物流公司,这是一个失败的场景设置。物流公司应该是一个车来车往,热闹异常的一个场所,极力避人耳目的毒贩怎会选择这样一个自爆身份的地方?其次当缉毒小组接管龙虾店后,毒贩辉哥竟主动带着一帮小弟耀武扬威的走进店里试探口风,岂不是再一次自我暴露?影片中第一个危机来自于新警察陈笠的一次贸然行动,经验不足导致自己被毒贩殴打囚禁,杜宇飞打着寻找弟弟的由头闯入进来,冒充警察故意疯癫惹得众人大笑,毒贩竟然轻松地放二人回去。这里再一次矮化了毒贩智商,近乎于冒犯观众的观影经验。

推动剧情发展的两个关键性情节一是杜宇飞建议监视辉哥物流公司,可他没有告知众人自己的情报从何而来。其二是剧中提及的核心案件“CC 计划”,根据两张残钞上的数字114 和225,杜宇飞便猜出是残钞计划,花姐推断出两个数字是经纬度,陈笠查到是城南码头。这里反应出编剧基本知识的不过关,首先地球纬度分南北,最大只有90°,再则如果不确定所在半球,则有四个地点。更不用说如此粗略的经纬度只能锁定大概的目标城市,是无法确定出“城南码头”这样准确的地址。

另外最大的漏洞则是龙虾店前后贯穿的牵强性。九爷盘下龙虾店是为哪般?毒品交易怎么会选择如此热闹的地方?况且他的身份已经被警察识破。杜宇飞给出的合理性猜测是“现在都已经被暴露了,警察他一定会认为他们会改变交地点,而恰恰原有的交货地点往往是最安全的,所以他要盘龙虾店,他要在龙虾店交易。”如果说前面的马仔如此蠢萌尚可原谅,深不可测的幕后毒枭智商也是如此,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剧情漏洞,难以自洽。更不用说,谨小慎微的毒贩将军到了龙虾店看到交易败露后却没有逃避,反而主动迎上前要决斗,制服警察后,把钱洒在警察身上嘲弄,如此人物设定又是为哪般?即便是喜剧电影,人物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逻辑可言,如此观众才会沉浸在故事中。故事早已经“出离了警察和大毒枭的生死博弈,活生生被演绎成了一出小儿科闹剧”。

相比之下,《极限职业》是在做加法,不仅增添了高组长的家庭线索,更为小组增添了一名队友,电影的时长也达到了111 分钟。开篇是五人小组的集体亮相,也是废柴警察形象确立的时刻,高组长分别遭到了瘾君子的鄙视,领导的痛责,同事的嘲弄以及下属的不尊重。意气风发的崔组长给了他重要情报,这才有第14 分钟的监视毒窝,因为被居民大妈误认为是偷窥狂,几个人才不得不躲在对面的炸鸡店继续监视。第26 分钟完成炸鸡店的收购,至此第一幕结束,完成人物性格的确立和人物行为逻辑的铺垫。第42 分钟时炸鸡店的生意异常的火爆,导致了队友的不满“我们是为了抓犯人开的炸鸡店,还是为了开炸鸡店抓犯人?”第52分钟由于潜伏小组迟迟没有进展遭到了局长的痛责,同时炸鸡店生意的红火令毒贩不安,于是毒贩搬走,利用炸鸡店监视毒贩的计划中断,众人陷入到了情绪的低谷。影片的中间部分第56分钟,高组长再一次为自己的无能向崔组长下跪致歉,完成了主要角色情绪的转变。之前他是拼命破案的警察,随后变成了回归家庭,想过安稳日子的普通人。在第66分钟卖掉炸鸡店,积极开展分店的扩张计划,此时众人关心的是如何扩大规模,如何拯救不断沉寂的分店,在调研过程中也开始知道自己的炸鸡店被毒贩利用做“普及型”毒品销售了。第78 分钟随着队友被捉到,开始明白彼此的真实身份,第二幕结束。从第84 分钟缉毒小组便开始和毒贩展开生死搏斗,利用手机警报声,令毒贩自相残杀,最后五个人齐心协力上阵杀敌。片尾贡献了精彩的全景式群殴场景和高队长个人英雄主义的一幕,毒枭李武培驾驶船只逃跑,高组长孤身一人与之生死搏斗,最终获胜。伴随着《英雄本色2》(1987)中的经典主题曲《当年情》,影片在106分落下帷幕,第三幕结束。

《极限职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已让人眼前一亮,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的情节发展更是令人捧腹不禁”。不仅如此,“每一个桥段基本保持着10-15分钟的节奏,在尽最大可能保证笑点密集度与情节信息量的情况下,又能持续地使观众保持新鲜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极限职业》的剧作严格按照好莱坞三幕剧作结构完成,第一幕中的故事建置部分和《龙虾刑警》基本一样,通过设计开场画面确定缉毒小组的人物性格,然后接到情报去毒窝对面的店铺蹲守。不同的是《极限职业》在第二幕和第三幕的精心编制,显示出韩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下编剧的专业性、严格性。第二幕故事的对抗部分不仅有警察开炸鸡店的故事线,也着重塑造了毒枭李武培的行为逻辑,是打算开发“普及型毒品”,让人们能够像去“去便利店买香烟那样,购买毒品”。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外卖上门服务兜售毒品,这才有了后面毒枭主动登门收购炸鸡店的行为。李武培与属下洪尚弼以及合作伙伴Ted昌的几次交流,又整体描绘出他的凶狠、残暴又奸诈的人物形象。这也解决了《龙虾刑警》的剧情漏洞,前半部分警察开炸鸡店监视毒贩,后半部分毒枭上门收购炸鸡店用来售毒,让炸鸡店能够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发挥作用。韩国电影人顺应人物性格,准确梳理了故事的情节走向,在一部警匪喜剧电影中,势必要呈献给观众一场精彩绝伦的打斗戏。尤为重要的是这不是一部宣扬英雄主义的电影,而是强调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以及勇敢执着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五人小组面对数倍于己的黑帮分子在码头公开对决,在分别展示了队友的果敢、勇猛外,也拿出笔墨描绘了高组长擒获大毒枭的场景。当五名警员将所有毒贩制服在地后,一身伤痕,满脸疲惫的坐在沙发上,支援的警察这才出现在现场。影片延迟了其他警察出场的时刻,就是为了反转影片营造的废柴警察形象,通过第三幕的对决戏份,我们看到了人物的转变,剧中人物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结尾一个漂亮的推移镜头穿过前来支援的警察,穿过满地被制服的毒贩,最终抵达这五名缉毒警察时,他们完成了自己身份的重塑,展现了自己的人物高光。影片高潮的爽感,靠的是对“朋友情义、袍泽义气”的着重刻画和对执着乐观人生态度的颂扬。

另外在《极限职业》中,我们能够看到毒枭是拒绝和警察直接发生联系的,能够彰显毒贩的谨慎和专业性,就连收购炸鸡店也是委托一个没有案底“干净的”中间人,所以警察才没有怀疑,直接合作。在《龙虾刑警》中,大毒枭九爷在炸鸡店刚火爆的时刻就登门,所做的也就是吃龙虾、下棋聊天,与老警察能叔产生一种朦胧的同性恋情愫。看不到这个毒枭的专业和谨慎,且不说警察能叔对他没有任何怀疑,毒枭九爷跟自己的属下宋辉也没有任何交集,人物设置的莫名其妙,行为的合理性经不起推敲。更令人无法认同的是,九爷的一次登门便发现了埋伏的警察,于是下令毒品交易取消。九爷的再一次登门却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将军啊,将军”,令杜宇飞意识到此人即是幕后大毒枭,如此巧合和轻易的就把自己的身份暴露了。“剧情不予理会这些问题,随心所欲地安排人物行为和台词。结果就是,人设与他的行为分裂”。不得不说,编剧偷懒至此,为剧情的两次大的转折设置了如此随意的桥段,却难以令观众满意。

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的人,“放弃艰难的成功,接受美好的失败”,是总是与梦想擦肩而过像极了被生活蹂躏后还依然残留一丝热血的普通人。《极限职业》中小人物带着生存压力,不断地被命运裹挟着前进,蠢笨废柴的人设,坚持贯彻到底。每个人物的塑造,全都欲扬先抑,他们乐观,积极,最终在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人物形象。而《龙虾刑警》中人物过分刻意的主动,处处显露着抖机灵式的灵机一现,关键情节的转折都需要靠巧合和主人公杜宇飞的“拍脑袋决定”,看不到严谨性和合理性,是无法令观众信服的。

四、结语

影片《龙虾刑警》与《极限职业》共用一个剧本框架,在故事的跨国改编中,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等地方发生了改变。通过对两部电影叙事情节的详细分析,了解了两部影片在叙事上的差异。韩国电影人“不会拒绝好莱坞,也不会单纯地模仿。韩国电影人擅长在掌握好莱坞商业电影叙述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的情感和故事。”一部警匪喜剧电影,除了经典性的警匪对决,“咸鱼翻身”和“组团打怪”外,难能可贵的深入到社会现实,写出剧中人物面临的职业危机以及为此做出的改变。《龙虾刑警》则是一部剧作上存在严重漏洞的不合格的作品,剧中人物性格和行为没有按照基本的轨迹去编排,故事主线又不够合理,按照这样的剧本拍出来的成片势必将成为不可挽回的一场灾难。电影不尊重类型片的规律,更不尊重观众的审美趣味,带着漫不经心和任性妄为,最终受到市场的冷遇和嘲讽。《龙虾刑警》的失败不是技术不达标,也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剧本的不合格。创作者的能力显得薄弱,“本片的创作基本建构在自己并不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片履历上,情节细节人物的具体设计更多来自随心所欲的想象,看不到前期大量的知识准备。电影里的警匪可以‘虾闹闹’,但创作本身不能‘瞎闹闹’”。中国电影人在其本土化制作上所体现出的不及格和不专业,仍然值得国内的电影人警惕与学习。“一本两拍”的制作模式仍然需要成熟专业的电影工业团队去分别制作,如此才能在既保持原本核心创意不变和剧情走向严谨通畅,又能够制作出带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审美特点的“双胞胎电影”。

猜你喜欢
杜宇毒枭炸鸡
谁发明了炸鸡?
光荣的“逃婚新郎”
《毒枭:墨西哥》续订第二季
真?一季比一季牛系列
昨天
炸鸡=幸福,韩媒自称“炸鸡共和国”
为你写信
生死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