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的叙事结构与文化反思

2020-11-14 18:19
电影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瓦力太空舱伊娃

杨 恒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动画电影具有独特的传播路径和美学视域,更是通过工业艺术品的输出和审美体验的获得“完成对于文化主体的身份建构、他者认同机制确立等社会文化诉求的负载功能”。《机器人总动员》凭借无限释放的文化想象力,呈现了奇特的视觉奇观,构建了省思的社会景观,描绘了趋同的心灵图景。

一、《机器人总动员》的叙事结构分析

(一)线性叙事结构分析

故事和话语构成了电影叙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主要是指“内容或事件(行动、事故)的链条,外加所谓实存(人物、背景的各组件)”;话语则是言语和思维的表达路径,是电影叙事内容传递的方式。线性叙事结构故事性强、内容直观清晰,重“事”轻“叙”。影片采用时间流逝推动故事情节,通过简练、流畅的时间叙事提高情节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增强戏剧性和冲突性。影片的时间主要分为三个节点:首先,主人公瓦力(WALL·E)作为一个被人类遗留在地球上清理垃圾的机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次,瓦力跟随伊娃(EVE)来到人类移居的太空舱,由植物引发的对立和冲突在时间流程中逐渐积累,并在关键节点引爆矛盾,随着瓦力到达太空舱,反面人物敖特的出现形成叙事高潮;最后,瓦力和伊娃回到地球幸福生活在一起。时间是故事发生的容器,其主导了作品的情节走向和叙事内容,充分体现出典型的线性叙事特征。

(二)矛盾叙事结构分析

以叙事逻辑为支撑和依托能够更好地平衡电影的叙事性和艺术性,避免出现电影主题表达的缺失或失衡。从《机器人总动员》的叙事结构来看,导演在爱情故事的叙事结构之中还隐藏暗线: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影片中人类的角色形象呈现外形趋同的特点,人类的体态肥硕臃肿,对一切事物都比较漠然。反之,机器人的角色设计则比人类更生动和形象,机器人呈现不同的形态和个性,太空舱的事物基本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井然有序。创作者通过矛盾叙事建构起更为复杂、更值得省思的叙事空间。此外,矛盾、对立和冲突还体现在反面人物自动船舵敖特阻挠载有植物的飞船回到地球,不仅体现在瓦力、伊娃和敖特在人物关系的矛盾对立冲突上,更重要的是借敖特对高科技的反对,表达情感与科技之间的价值矛盾。

(三)时空现代化叙事结构分析

皮克斯共计制作了9部动画电影长片,虽然9部电影主题表达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却具有共性的特点与特征:“它们全部都是以现代时空、后现代时空乃至未来时空为背景来展开叙事的。”《机器人总动员》中凸显的是叙事时空的现代化,其打破传统电影开场“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叙事模式,省略对故事背景的阐释说明和刻意交代,反而清晰明了地呈现电影所建构的空间环境和物质环境,帮助观众辨认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因此,为了缩小影片中的叙事时空与当今人类的现实生活的时空的差距,对瓦力所生活的世界呈现、形象塑造以及角色性格等都积极谋求更多的创新,观众可以借助画面信息获得故事背景。

二、《机器人总动员》的文化反思

(一)角色形象与异质空间的显著差异体现对阶层壁垒的反讽和超越

角色形象作为动画电影叙事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塑造风格不仅影响故事情节的推动,更是审美活动和价值传递的核心媒介。影片主人公瓦力和伊娃在角色塑造和形象上有明显的差异,瓦力是一个负责打包垃圾和干粗重体力活的机器人,而伊娃则更具有后工业时代的特色,具备较多新型功能,二者的角色形象隐喻双方的阶层差异。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空间的研究中,认为空间和权力是紧密相关的,权力在空间中得以实现,进而规训人的身体和时间。因此,空间的建构状态会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要探讨权力关系得以发挥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从而使权力分析成为社会批评和社会斗争的工具”。由此可见,“空间”是人类权力的再现。影片正是通过瓦力生存在人类所抛弃的垃圾世界的地球和人类移居到的井然有序的太空舱形成两个空间的鲜明对比,瓦力和伊娃所生存的场所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而被大众所忽视的社会空间隐喻出支配权力的大小和占有资源的多寡。最终人类重返地球开启田园式美好生活对原有的固化的社会阶层的反讽,更是对两个阶层壁垒的重生与再造。

(二)高科技下对人类生存困境迷失的反思和主体自由意识的倡导

电影通过奇观化的场景向观众传递出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即生态的失衡,同时折射出对生命的期待和向往。废旧的地球与不死的蟑螂、绿色的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冲突,也是导演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担忧和生命奇迹的期待。同地球相比,已经移居到太空舱的人类世界无不折射出“乌托邦式”的讽刺与悲哀,虽然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但是在内核上则反映出“媒介的高度饱和、赛博文化的高度沉浸已经将个体变得反人类化”。高度技术化的媒介改变了人类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吞噬了人类灵动的身体和灵魂,更剥夺了人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割断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连接系统,人类虽然控制着数字技术,但同时也是被数字技术所控制。因此,导演显然反对高度发达技术所造成的反人类化,在影片最后描绘人类重返地球后所开启的美好的田园式生活,倡导摆脱高科技技术,归还人类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主体性与自由性。

(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民族主体身份意识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

动画电影因其无限的想象力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描绘出倾注感情和思想的心灵图景、富含省思意味的社会景观,由此语法成为一种跨越种族、性别、阶层的文化媒介”。该影片借助技术手段特效对文化要素进行奇观呈现,借助叙事策略实现价值超越,实现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跨文化。而彰显民族主体身份是艺术表达的本能体现,也是文化自觉性的客观现实。跨文化的空间场域的传播,要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重新的编码和解码,实现对本民族身份认同的想象与重构,最终获得不同文化的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体验电影中的深层价值。导演采用典型的西方文化体系和逻辑关系,对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和梳理。为了拉近瓦力机器人与人类情感的共鸣与认同,导演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机器人瓦力等同于普通人,形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点和转变点,由“对抗对立”逐步过渡到“认同接纳”,塑造全新的人文景观,个体的生命价值应得到唤醒和认同,个体也应追求生命的感受和经验。

《机器人总动员》借助CG技术不仅展示了一场视觉盛宴,还传达了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匮乏。影片采用一般线性顺叙的主要叙事策略之外,还使用了多种的叙事结构形式,赢得了观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瓦力太空舱伊娃
机器人总动员
被困太空舱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中医“太空舱” 助力“治未病”
机器人总动员
充气展开太空舱的发展历程
自从有了赵肉肉
丝绸去哪儿了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