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图书这么炫,还有必要重新设计吗?

2020-11-14 08:28王思楠
出版人 2020年4期
关键词:套书装帧版图

文|王思楠

《王薇薇:完美婚礼》的英文原版和被毙掉的中文样版

用几个案例,帮你深入理解引进版图书的装帧设计。近年来,引进版图书已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外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品种繁多,几乎涉及各个学科,甚至逐渐形成系列的图书品牌。这些引进版图书繁荣了国内图书市场,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给读者带来了新颖的阅读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进版图书的出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经,因为引进版图书似乎不愁卖,所以不少编辑不大重视引进版图书后续适应本土化市场的工作。如今,引进版图书市场竞争与本版书一样十分激烈,如果不做好本土化的工作,其销售结果亦会非常惨淡。购买版权、翻译收工——编辑作为内容的“搬运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做引进版图书,编辑在谨慎选书和安排翻译之外,还必须考虑如何让这本书适应本土市场。在一系列“本土化”工作中,市场营销和推广渠道等固然重要,图书的装帧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在这一领域,我与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同事们进行了许多尝试,下文我将从几个案例出发,与大家逐个分享我们在对引进版图书进行装帧设计时的有趣案例和遇到的“坑”,相信这些案例可以帮助你增进对此类图书装帧设计的理解。

合同里的那些“坑”

都说书籍的装帧设计是“带着镣铐跳舞”,绘画可以随心所欲,做书则是“为人做嫁衣”,有很多限制。与本版书相比,引进版图书在设计上往往有更多的限制,而合同才是进行后续设计时必须首先阅读的“说明书”。在签订一本书翻译合同时,有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附加条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也有对中文版装帧设计的要求。

2013 年的时候,我们出版社从哈珀·柯林斯引进了一本非常漂亮的图文书Vera Wang on Weddings(中文版书名是《王薇薇:完美婚礼》)。由于授权来之不易,可能是因为签完合同太高兴了,我们忽视了合同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不得改变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中文版的版式设计必须和原版一模一样,印刷前要将文件发给外方确认之后,才能下厂印刷。翻译完成之后,我们请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做装帧设计,设计师还专门为这本书设计了一种很活泼的、像小鸟一样的字体。当我们把最后的文件发给外方确认之后,当然外方不同意,全部推翻重来,可谓痛心疾首。

这么多年后,有了更多工作经验,慢慢我似乎也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会有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是一本以图为主的时尚类图文书,书中有大量的精美婚纱图片(这也是授权难度大的原因,需要清理图片版权),如果改变了版式,往往也就意味着改变了图片的构图,对于王薇薇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可不是不能接受吗。改变引进版图书中的图片构图,对于有些书来说可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某些书来说,比如《王薇薇》,再比如图片中展现了动植物性状的科普类,这么做确实是不行,这与外方权利人是否通融无关。这正是引进版装帧设计的第一种限制,来自外方权利人的要求和作品本身的限制。

除了对版式的要求,很多翻译版权合同还要求在出版前将中文版的封面递交外方审核。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封面审核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合理沟通也很重要关键。如果有需要,可以向外方解释一下中文版封面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在和外版封面差异非常大,或者说完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影响封面审核耽误出版进度,应尽量安排好出版时间,提前把审核所需时间预留出来,同时将封面文件发送给外方权利人。友善地提示一下,封面文件审核时间一般为7 ~10 个工作日,希望外方及时给出反馈意见。

保持一致,就很简单了吗?

版式、封面和外版书版式保持一致,就意味着工作难度降低了吗?其实不是的,中国的设计师和编辑们经常为这个问题头疼:同样的版式设计,如果把英文字体换成中文字体,整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仅专业人士有这样的感觉,很多普通读者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中文和以英文为代表的西文是两种差别很大的文字。对于一本书来说,正文字体的运用是视觉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中文字体和运用英文字体所产生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就算是版式不变,对于一本引进版图书来说,想要中文版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其实是非常考验设计师的水平的。所谓“最好的设计就是那些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设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书读起来觉得非常累人,有些书读起来觉得很舒服,恰当的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才能让人的眼睛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这样才便于读者阅读,也让一本书更加“耐看”。

去年,我们出版了从企鹅出版集团引进的一本书《德国:一个国家的回忆》,下面是这本书英文原版的一个对页内文版式和中文版的版式对比:中文字体、字号和行距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设计师的经验,编辑需要和设计师充分沟通,帮助设计师了解和把握这本书的内容和气质,毕竟装帧设计是为内容服务的。设计出版式后,我们会按照实际大小打印出几页来,通过比对、调整,找到最佳的版式方案。

我们再来看看《德国》一书的英文原版和中文版封面,封面看似一样,但其实也大有文章。

英文版封面上的作者名“Neil MacGregor”非常显眼,作者名和书名一样大。这是国外大作者、畅销书封面的一个惯常做法,有时,甚至作者名比书名还大。但是,中国图书市场上,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少见。这是图书出版发行领域,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本书的作者尼尔·麦格雷戈曾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出版过畅销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在英国他的知名度的确是非常高,但这份知名度在中国非常有限的,所以将作者名(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译名)放在中文版封面的视觉中心是不可行的。

正文字体:方正兰亭宋,字号9.5图注:方正悠黑508R,字号6.5,50%灰度页眉字体:6.5方正悠黑508R 注释字体:中英文字体同正文,字号7

作为带给读者第一印象的视觉担当,好的图书封面能够准确表达内涵,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与原创图书无迹可寻、全靠创意不同,引进版图书有原版的基础,既能作为其创意参考,同时也可能限制设计师和编辑的想象空间。其实,读者对某个类别的书有基础的认知和期待,连同对封面的认知也会有一定的习惯,国外和国外的习惯不同,所以外版书的封面是否需要改动,改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版封面和我国读者认知、期待的差距。

通过设计改变定位

通过装帧设计,我们也可以改变一本(套)引进版图书的定位,来适应国内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我社出版的“里程碑”丛书。

“里程碑”(Milestones)系列丛书是我们出版社从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引进,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编年体学科百科,是图文版的通识读本,丛书介绍了数学、物理、医学、药学、天文学、心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化学、法学等学科发展历史上的250 个重大里程碑事件,让读者对这个学科有一个概览式的了解,进而激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该书的出版方——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制作超精美的图文书,他们出版的图书图片质量非常好,装帧非常精美,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

这套书国外的原版是一套按编年体排序的科学小百科全书,尺寸为:19cm(长)*22cm(宽)*5cm(厚),采用铜版纸印刷,像一块小砖头一样厚。内页的体例为:左页文字(大约800 ~1000 字,介绍该学科的重要概念或者说里程碑事件),右页为整幅图画;每本书有250 个“里程碑”即500页正文,再加上引言、导言、目录和最后的索引,总页数大约是540 页。英文原版书这套书在国外的定位是礼品书,或者说是典型的table book。我们引进版权之后,当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首先要改的就是“高端”的定位,我们将这套书作为一套大众科普读物来看待,坚持走大众路线,让大众读者能承受。因此,中文版开本按图文书而非画册的形制来设计,并将每个词条的文字和图片整合到了一页上,全书页码控制在300页以内。需要设计的版式要素按视觉阅读顺序有:词条标题,配图,年份,正文,图注,参考条目。因此页面空间安排一定是最重要的,需要处理好。设计师按照读者阅读时的视觉出场顺序去安排主次,还要尽可能地体现画面。这套书在国外采用的精装形式,而我们的中文版采用的是裸脊锁线平装,这样的装订形式的优点在于,每一页都可以完全摊平,阅读起来非常方便。这套书的封面也和英文原版完全不一样,没有采用具象的图片,而是采用抽象图形或符号,希望用更现代更抽象的方式去表现,给人一种未知感和参与感。

这套书出版后,其中《数学之书》被科技部评为2016 年优秀科普作品,《化学之书》被中国化学学会评为2019 年的优秀科普作品,等等,每本书都多次加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总之,在引进版图书的“本土化”过程中,装帧设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好的装帧设计可以强化引进版图书的优势,为内容服务的同时让图书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欣赏品位。

猜你喜欢
套书装帧版图
《了不起的故宫》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助“绿”中国版图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金旅“新”版图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对读者丢失图书馆成套多卷书赔偿问题的思考
纪念币装帧卡收藏价值日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