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军为何都挺着『将军肚』

2020-11-14 05:40
文史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名将腹肌格斗

当我们问“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时,潜意识里已经将“八块腹肌”与理想的男性形象画了等号。但实际上,“八块腹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根植于古希腊文化中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又通过西方影视作品等影响了一代人。而在中国,并没有欣赏肌肉的历史传统。相反,中国古代画师笔下的战将看起来都有些“大腹便便”。秦始皇兵马俑群也有一个神奇的规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为何如此?

实际上,格斗竞技实战中,在体脂率相同的情况下,体重越大的个体,肌肉量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战斗力也就越强。这也是大多数格斗竞技为保持公平,要分为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的原因。

中国古代将军的腹部并非是完全由懒惰享乐的脂肪堆成的“啤酒肚”,而是包裹着厚厚肌肉的“将军肚”。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长途行军对战将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验,这意味着军士必须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否则体力续航很成问题。特别是古代许多战将因为长期骑马,还需要足够的腰腹力量承受铠甲和武器的重量,因此,《后汉书》在提到汉代名将班超时,将其描述为“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实际上,与“燕颔虎颈”相似,“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牛高马大”“腰阔十围”等,都是古代军士理想的身材标准。考虑到行军打仗和近战格斗的实用性,这种身材虽然与“八块腹肌”相距甚远,却是中国古代画师描绘武将形象的“模板”。

总之,从实战上看,训练肌肉线条是毫无性价比的行为,而合理增加体重却有益于增强战斗力;从社会风气上看,中国古代也缺乏古希腊社会般偏爱肌肉线条的审美文化。

猜你喜欢
名将腹肌格斗
二战名将——孙立人(下)
张伟丽 格斗玫瑰
第八道格斗料理
笑话
每天卷腹,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腹肌
法国八旬老翁蝉联“腹肌王”
格斗料理
初唐名将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