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生命的歌唱

2020-11-16 02:07吴素荣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本作文生活

30多年来,我一边在作文教学的路上探索实践,一边在文学创作的小径里摸索前行。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心灵的自然打开,是情感的奔流涌动,是生命的浅吟低唱。

一、在生活的颜料中其乐陶陶

面对新接手的班级,我常想起丘吉尔初学绘画的故事。据说,丘吉尔初学绘画时,因为太怕失败迟迟不敢下笔,幸好著名宫廷画家约翰·拉沃瑞爵太太来他家做客,看出了他的迟疑,抓起画笔潇洒地在画布上涂抹了几笔。丘吉尔得到鼓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这一幕,给丘吉尔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当时,我那病态的拘束瞬间烟消云散,抓起一支最大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怕画布了……能够在一盒颜料中其乐陶陶,就该心满意足了。”

我们的一些学生,写不出或写不好文章,并不是没有写作素材或不会学,很大程度是因为太把作文当回事,冲不出自己设定的写作牢笼。如果教师能给予信心,鼓励他们放开手脚,树立运用文字表现生活、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意识,学生就会放下思想包袱,打开创作之门。这时候,太多的写作技法指导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一旦真正认识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就会把目光投向寻常生活,一件小事,一位好友,一簇阶前小草,一只欢唱的麻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会变成笔下的素材,写作的养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用一颗包容的心,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写作上的,阅读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习惯上的……只要有亮点,就展开、放大。只有学生放下对写作的心理戒备,把教师当成可以坦诚倾述的好朋友,才能敞开思路,舒展语言,才能把笔墨探向更真实的生活,传达更真实的情感。

当然,这仅是个开始,日常的铺陈尤为重要。这是很关键,也是需要教师用心做的一个环节,要允许学生有个过程,不断观察,不断体验,不断成长,教师要做的,是陪伴和适时点拨。记得一次完成一个“感恩”话题的作文,有位学生大半节课没有动笔。问之,说该感恩的人太多,不知写谁更好。我知道他妈妈每天早上来学校给他送早餐,每顿饭都做得很讲究,于是就跟他聊这事,聊着聊着,他忽然意识到原来班里的同学中只有自己一直享有这样的待遇。连忙说,谢谢老师,我知道该写什么了。那次作文,他写得很动情,作品自然也感人。修改后,我特别吩咐他回家读给妈妈,与妈妈互动后再写点文字。作文讲评课上,又特别安排他在班里朗读了这篇文章。因为那些文字是他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写起来并不费事。之后,他还特别给我写了一篇,表达对我的感激。这样,一个话题,他很轻松地写出三篇文章,更重要的,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没有写作素材,而是在熟悉的生活里忽略了最美的风景。稍一点拨,他久已麻木的神经猛然清醒。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一旦所写的内容与生活有了交集,什么开门见山、结尾点题、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等我们需要在写作课上反复强调的技巧,自会无师自通,不攻自破。

有一年快放暑假时,几个同事一起来找我,想让我利用假期带他们的孩子学习写作。那时,我正打算对自己的想法做一次系统的尝试,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是学习写作,其实大多的时间是在陪孩子们玩。按照预先的计划,我和孩子们看院里的花草,逗小狗,戏螃蟹,玩摸鼻子游戏,比赛用塑料袋装空气,看筷子插在水杯里的变化……半个月下来,几个十几岁的孩子每人每天写一篇作文,并没有人叫苦。印象较深的是逗螃蟹,我用事先准备的一根较长的铁钉,在螃蟹的嘴边来回拨拉。不一会儿,螃蟹就伸出两只大钳子,紧紧夹住那根铁钉。我轻轻举起大铁钉,失去支撑的螃蟹晃呀晃的,活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荡秋千,逗得孩子们直乐。教他们记叙事情要有顺序时,我让他们比赛捣蒜,从剥蒜到最终变成蒜泥,都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他们完成的作文,不止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顺序,更有搗蒜时蒜不听话总是调皮地往碗外出逃的生动描写。

生活先于文学,文学浓缩生活。写作原本就是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感受和提炼思考,如果生活颜料充足,又有写作的欲望,就能随心所欲地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画卷。为了描画得更逼真,学生就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不断观察,不断思考,迸发一个个灵感,催生一个个创意。也就是说,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平时的积累尤为重要,好文章不过是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而已。只要用心积累,家国大事、街谈巷议、校园趣闻都会成为作文的大餐,练笔的甜点。

当然,这样的活动在课堂上完成会有难度,但只要心怀这种理念,学生总会想办法克服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比如,要过教师节了,可以提前布置学生给各科老师编辑祝福语,并暗示他们想办法在教师节当天与老师们互动。端午节前,可以提醒学生,过节不能只惦记吃粽子,还得留意家里的粽子由谁来包,有哪几道工序,用了哪些原料?在端午节的习俗里,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值得向外乡的亲友推荐?有一年训练学生记叙事件要抓住主次时,我提前布置了一个任务:“下周的作文课上,将在教室里举行一次钓鱼比赛,请同学们自制鱼钩和鱼,材质不限,大小不限,只要能模拟真实的钓鱼场景且能保证本组获奖即可。”两节相连的作文课,有一多半时间用来分组比赛,其余学生观看并适当点评,余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作文。我看到的文章,大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这件事,更重要的,都抓住了最精彩的那个小组的表演,而且描写得相当详细。作文点评课上,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朗读,一边表扬他们的出色表现,一边鼓励学生在日常观察中也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事实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远胜于我们的说教。

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无非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神圣不可高攀的,有生活的写作更富有生命力。而学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才会练就一双从寻常生活的细小事物中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好眼力。

二、在阅读的丛林里且行且思

一旦学生选定了生活底色,有了写作冲动,再来思考写作规矩,效果就显而易见。为了避免劳而无功的空洞讲解,我会极力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影响学生,让他们借鉴和吸收名家的写作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养料。

这一过程,如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着力用好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比如阅读朱自清《春》里“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段,文中不着一“风”却“春风满面”的描写令人叫绝。可文章描绘的是南方的春风,和北方的略有不同,这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分析文中的春风有何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等他们发现作者是运用多种感官巧妙表现春风的特点后,我再让他们模仿作者的写法,完成一个描写“风”的写作片段。而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更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用眼观察,还得用耳、用鼻子等多种感官感受,学习从多个角度描写同一事物的写法,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更丰满。再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特别安排一个环节,模拟为花木兰颁奖并写作颂奖词。颁奖会上,由几位学生大声朗读自己拟写的颁奖词,其余同学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为完成这一任务,还会事先观看和阅读有关花木兰的影视和文本,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自然是一个促进。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迟子建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在这个集子里,迟子建用一支充满灵性的笔勾描了一幅苍茫辽远的北国风雪图,选材上,她始终将焦点对准普通人,从他们平凡的生活中探寻生命、爱情、理想的价值与意义,且语言朴实温厚,细腻灵动。这些,正是我理想中学生散文的样子。于是,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哑巴与春天》《年画与蟋蟀》《故乡的吃食》《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暮色中的炊烟》《会唱歌的火炉》等成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菜。我或者为他们每人打印一篇,或者投影出示,有时还把自己阅读时的批注故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其中的技巧。对于议论文写作,我喜欢先拿《谈骨气》作为例文,即便后来的教材里删去了这篇文章,但因其议论文结构的可借鉴性,我一直坚持当作精读文和学生一起学习,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中分析文章如何提出论点,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如何在论证中阐述事例,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等学生迈开学写议论文的第一步,掌握了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再陪他们读《培根随笔》《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等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灵感。当然,我不会也不敢做太深或太专业的解读,生怕因为自己的多嘴影响文本在学生心目中的美感,只是偶尔从不同的角度提一些问题,有针对全篇的,有针对精彩句段的,如标题好在哪里?如何开头?如何比喻论证?可以换个事例吗?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解读,并随手做点批注。学生读得多了,思考自然也多了,在反复模仿中,渐渐会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学生一旦注意到这些,写出来的东西自然鲜活了,厚重了,文采斐然了。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学中一直追求的质疑精神也就诞生了。有一年学习《怀疑与学问》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句话不严密,理由是下文的戴震只是位大学问家,应再举一位大哲学的事例才可。”当时,我惊喜万分,甚至有些感动,忙抓住这个机会,鼓动学生挑战教材“权威”。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抛出一个问题:“想一想,能否加个事例,将其变得严密一些?”课堂瞬间炸开了,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找事例。一位平素极爱钻研物理的学生竟也来了文学兴致,补充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例;随后,又有一位学生发现了问题,认为这句话就不应该加“大哲学家”,因为大哲学家也是大学问家,这两个概念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能并列放在一起。那一刻,我内心的喜悦实在无法言说。李四光先生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学生“怀疑”了,也成功了,更有了见真理的信心。我认为,能有机会让学生体验质疑,比读懂课文重要百倍。

但是,还得回到上面的话题。如果只是关了门读书,不把读书和生活连成一气,读再多的文本对写作也没有多大益处。尤其对那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距离的文本内容,更要注意寻找切入点,找到其与学生生活相通的部分,吸引学生放手探究文本的现实意义,找到作品的现实存在感。比如学习《蒹葭》时,在讲了《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韵律上的特点后,我放手让学生参考脚注及手头的工具书,用改写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解读。学生改写后的作品,有通俗的现代诗,有现代版的爱情故事,有生动的课本剧。内容上,有对爱情的思考,有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完全超出了我讲授之前的想象。学生自由阅读后生发的智慧,让我着实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愉悦。更重要的,学生由此找到了解读古代经典作品的一种方法,跳出文本,找到其与现实相通的核心。

三、在生命的吟唱里净化心灵

生活锤炼意志,读书充盈思想,写作促进思考。写作的过程,也是思想沉淀和升华的过程。经常动笔的人,能在读古思今中取精除糙,能在花开花落间净化心灵。

在我看来,当老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一帮单纯的孩子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陪他们接受岁月的洗礼,感受成长的忧愁,品味进步的甘甜。为了能更多地听到孩子们的心里话,在他们面前我会尽量扮演一位开明的大朋友角色,听他们倾诉,帮他们放下烦恼,找回快乐。一次早读课后,班里的一位男生追上来,匆匆塞给我一个纸条后就赶紧跑了。回办公室打开一看,说是最近他爸妈经常吵架,昨晚竟然闹到半夜两点多,还摔东西,弄得他很焦虑,为此苦恼至极却不知如何是好。我很同情这个孩子,决定尽快帮助他,哪怕是为了他对我的这份信任。上午课间活动时,我特地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边安慰他,一边吩咐他分别给他的爸妈写一封信,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坦诚地说出来。我担心孩子的家长不把他的信当回事,又暗地里分别给他爸妈打了电话,委婉地讲了孩子的苦恼,以引起他们的重视。一周后,男孩特地到我办公室,说我的主意果然管用,他家的气氛最近好多了。我趁机告诉他,是你的信起了大作用,以后不便口头表达的,要学会动用你的笔。

在我看来,写作不应该只是为了让人赞赏或者发表,更不是为了获得稿费和声誉,写作应该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或认识自我后的内心独白。当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启发下而非出于命令自发地坚持写日记时,他其实已经触碰了写作的实质,已经在试图克服生存的困窘,满足与自我灵魂交流的内心生活的需求。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才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两点一线,他们有自己的经历,更有独到的思考。如果能及时引导他们用好手中的笔,定能描绘出曼妙的图画。

一个人一旦爱上了写作,就会自觉地到处去找寻美景,在记录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静,在繁花似锦的时代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发现美、传达美。我的一个学生,上学时就酷爱语文,主动要求做我的课代表,后来到了大学,仍不断用文字与我交流。现在,她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工作之余以文字作为生活的一个出口,虽然目前还不能称为作家,但从她的文字中,我时时能体会到她为文的愉悦。她用自然纯净的文字,优雅自己,精华思想,感染读者,让心灵在红尘万丈中找到真正的归宿,以美好的心态在晨曦中迎接每一天温馨幸福的開始,把生活打造得更丰富,更充实。

周国平说:“真正的大诗人,他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所表达的绝不限于一己的悲欢,而是能够由个人的身世体悟人类的普通真相。”如果在我们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作品探究人生、思考社会,传达一定的精神力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写作课就有了生命力。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030001)

吴素荣,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写作三项全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项目学习实验教科书·语文》核心编者,《黄河》优秀小说奖获得者。奉行“自主表达——创意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致力于探索“做中学”的项目学习方式,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在各类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百余篇。

◆如果只是关了门读书,不把读书和生活连成一气,读再多的文本对写作也没有多大益处。尤其对那些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距离的文本内容,更要注意寻找切入点,找到其与学生生活相通的部分,吸引学生放手探究文本的现实意义,找到作品的现实存     在感。

◆生活锤炼意志,读书充盈思想,写作促进思考。写作的过程,也是思想沉淀和升华的过程。经常动笔的人,能在读古思今中取精除糙,能在花开花落间净化心灵。

◆一个人一旦爱上了写作,就会自觉地到处去找寻美景,在记录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静,在繁花似锦的时代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发现美、传达美。

猜你喜欢
文本作文生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生活感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