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根作文:探索统编教材作文课堂新范式

2020-11-16 02:07张学新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情意文体作文

张学新

为了实现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我们亟须探索一种作文课堂范式:既能适应社会大环境,又能尊重作文的本质和规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还能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易于操作。基于此,养根作文课堂从宏观上,着眼搭建作文课堂教学养根系统;从中观上,着手建构作文课堂教学养根模式;从微观上,着重提炼作文课堂教学养根素养;从评价上,着力开发作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表。

一、宏观上,着眼搭建作文课堂教学养根系统

一篇好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深层的认识,最后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语言,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的作文教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这正是目前我国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所在。

鉴于现实作文的困境,我们必须回到“作文”的根本层面去思考,即从“根”上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大家关注更多的往往是作文的结果和成品“文”的问题,以及作文主体——“人”的问题。殊不知,真正制约作文质量高低的还是作文这个宏大的“场”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个“场”的问题,就必须要回归原点,从根本上思考作文本身的    问题。

作文是一种信息的交换,是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与写作主体内心的交换。据此,制约作文的三个因素就应该是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和写作情境。那么这三个因素的根本点是什么?

(1)写作主体是“人”,人要有可表达的思想和情意,即情感与思想,是写作者欲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写作客体是“文”,文要符合其功能和     特点;

(3)写作环境是“境”,即作文前与作文中的氛围情境,产生情感与思想的触发物,可以是人、事、物、景等。

这三个因素的具体内涵是:“人”的根本在于情感与思想,情感与思想来源于生活和理想世界;“文”的根本在于合乎功用及特点;“境”的根本在于情境的创设与营造,营造适合学生写作的情境。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写作思维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1)情境体验:写作之前,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场,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对象是谁,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动机线索是什么,等等。同时这种情境又激发了写作者自身的内部世界,最终使写作在一个开放、生态、真实的环境里进行。

(2)情意唤醒:在创设的适宜情境场下,激活学生内在具有的“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的情意,并激发新的灵感和思想,个人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意愿被充分激活,写作成了一个链接过去和对接现实的愉快旅途。

(3)表达生成:在个人养根素养的支持下,学生生成的“文意”和“文思”得到释放,通过行文组织,利用语言输出表达,再通过评议,根据写作情境的外部资源和内在体验进行评价、修改,直至发表。

由此可以看出,养根作文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遵守生活的必然逻辑,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根本,创设真实的作文情境与情意氛围,构建针对不同文体需要的作文范式。養根作文强调作文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其中的“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生成的过程,是营造,是涵养,是搭建。“养”的方式,实现了作文全面集中的调理,或者说综合调理,更适合作文本身的特点和作文教育的规律。

“根”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事物的根本、关键等,是完成作文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根本、决定性的因素和力量。具体说来,包括写作主体的情意(情意及价值观)、写作客体的独特性和功用(文体特点及功用)、写作环境的真实性和启发性(情境、氛围及需求)。作文教学要基于以上三点对学生的作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

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法,结合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1)传统作文理论的逼仄性和孤立性,仅着眼于教师的教,且仅在作文“教”的环节上着力,没有对作文教学系统的构建;(2)当下学生作文的三大困境——情境缺失、情意短缺、文体知识零散,不利于现代学生写作。

为此,围绕“文以立人”思想,我们构建了以“养根素养”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以“情境场”“情意链”“文体库”为要素的养根作文系统(如图2所示)。这打破了以往作文教学的零散性和孤立性,使作文与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建立了联系。其中“养根素养”即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创新、审美的创造、文化的表达(如图3所示)。

如果说养根素养是“根”,那么情境场、情意链和文体库就是“阳光”“空气”“水”,而生活就是滋养养根作文素养的“大地”。

1.情境场系统。

情境场即现实情境,指那种带有写作任务的环境或背景。它通常包含作者(以谁的名义写)、读者(写给谁看)、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话题(谈论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写)五大要素。恰当的写作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写作的兴趣,有利于我们主动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养根作文认为,情境场创设的原则务求真实,具体包括作文任务真实、作文现场(情境氛围)真实、作文内容(生活)真实等。情境要实现真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情意链系统。

情意是作文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总称。没有情意就没有作文。情意链是由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构成的系列链条,具有持续性和深刻性。

情意的产生和来源有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这三个方面形成的认识构成了我们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作文中是能体现出基本的情意的。学生的情意素养是其完成作文行为的核心条件。学生的情意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己对自然的认识,自己对社会(他人)的认识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3.文体库系统。

文体库是文章的体式特点和功用的统称。具体来说,一是各种文体及其特点;二是文体写作的功用与目的。

二、中观上,着手建构作文课堂教学养根模式

根据学生作文思维变化和作文行为发生、发展、完成的过程,我们课题组建构出养根作文课堂“三段五维七环节”的课堂模型。

1.养根作文课堂结构包括三大过程:一是唤醒过程,包括触发、体验;二是生成过程,包括自省、释放;三是表达过程,包括提炼、输出。其模型如图4。

2.养根作文课堂结构贯穿“五大思维”,即还原思维、生成性思维、发展性思维、项目化思维、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核心,还原性思维是基础,生长性思维、生成性思维、项目式思维是    常态。

3.完整的养根课堂可分为“七大环节”,即情境任务触发体验;自省释放分享共鸣;点拨指导情意生成;素养表达组织行文;师生互评合作共议;经典借鉴修改完善;创新评价定型发表。如        图5。

三、微观上,着重提炼作文课堂教学养根     素养

养根作文四大素养包括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创新、审美的创造、文化的渗透。对于一篇像样的作品来说,需要具备四个必备要素,即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其中语言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审美是关键,文化是根本。一个成熟的写作主体也应该具备这四种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思維创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渗透能力。养根作文扎根于“素养”,立足于“语言”,着眼于“思维”,强化审美熏陶,实现文化自觉。

四、着力开发作文课堂教学新评价

五、效果与反思

养根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历时8年,经过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检验,达到一定的影响和效果。从学生层面来说,作文观念改变,写作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在养根课堂获得滋养,在生活中养根,写作内容多样化,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的困难;从教师层面来说,作文理论得到提升,作文教学技艺获得增长;“三段五维七环节”作文课堂范式让教师的作文指导更得法;“养根作文系统”让教师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有了方向感。

当然,在养根作文课堂实践推进过程中,课题组总结反思,养根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切性、三大系统目标体系的全面性也需要继续改进。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根作文课堂范式在尊重我国作文教育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统性的基础上,从教育的高度和“人”的视角来思考作文的问题,解决作文的难题,显得尤为难得。应该说,这是作文教育的一种回归,回归作文的本质,回归作文的本真。

(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中学;518000)

刘兆吉的《初中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与读书及其他各学科的关系”一章,见解不俗。

首先,关于作文与读书关系,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自然有相当的道理,不过你要善用这两句话,不要误解此语,致受其害。就是说:若将读书和作文适当的联络,即是善解此语;若只凭读书,想达到作文的目的,那便是误解此语。因为“作文”与阅读,在人生应用上,各有特殊的用处,各有特殊的目的,谁也不是谁的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

其次,他又认为“读书不应当限于国文或文学书,其他各学科也当同样的重视。注意其他学科,不但可以增广做人的知识,充实他的生活,对于作文教学,补益更大。因为学生通常所以写不出文章,大都是对于题目的内容晓得很少,或者不晓得,心中没有话可说;如果教师将作文和其他各科联络教学,利用听过的,讲过的关于史地或其他科的知识,为作文的材料,因为都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决不致于见题受窘,无话可说,以致视作文为苦事。”上述看法,很值得国文教师思考。

——节选自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猜你喜欢
情意文体作文
山高路远情意长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