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模式初探

2020-11-16 05:51付清松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研究生

付清松

摘 要: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是一种将话题式、问题式、专题式和课题式四种教学方法结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发挥其系统效应的综合性教学模式。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满足了研究生的特殊学习需要,更加符合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思政课“供给侧”教学改革。在开展四题合一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学术性和探究性、问题导向、实践先行和真善美统一的理念,重点做好教学环节的统筹、教学空间的整合、教学资源的集成和教学主体的协同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指示精神,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都在更加踊跃地开展教学改革,问题链教学、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问题诊所式教学等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教学方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特色不够鲜明、社会实践不够充分”等问题[1]。本文尝试提出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话题式、问题式、专题式和课题式四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力求使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合力,实现1+1>2的系统化教学效果。

一、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的内涵

简单来说,四题合一教学就是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将话题式、问题式、专题式和课题式四种教学方法统筹起来,走出以上方法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困境。通过四者的集成作用发挥每种教学法的优点,同时又通过四者的协同作用克服单个教学法独立运用时的局限,努力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在四题合一教学中,话题教学在课下和线上进行,目的是给研究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渠道和平台。教师及其所在课程组在学期开课前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向全校乃至全国高校搜集相关研究生感兴趣的海量话题,从中筛选出同本课程教学大纲相关的部分,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库”。随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话题讨论生成各种问题,再由教师参考教学大纲确立哪些问题将构成教学内容。接下来,教师在听取学生代表意见基础上,将纳入教学内容的问题按照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构建教学专题,而后组建专题研究课题组,学生以课题方式在集体协作中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最后再根据学生对专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性、拓展性和深化性讲解。四题一体教学旨在深度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混合式教学手段,充分整合现有教学空间和方法从而使其产生向心力,促进“教”和“学”的共建、共享、共进,力争实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和长效性的统一。

2.研究生思政课开展四题合一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满足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类型的需要。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为主的学习者,研究性是其学习的突出特点,因此研究生课程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独白型教学”,而应开展“以研究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

识”[2]的“研究型教学”。四题合一教学全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其话题+问题+专题+课题的组合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研究”,充分体现了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第二,适应研究生思政课课程特性的需要。我國现有四门研究生思政课有大纲没教材,而且大纲对教学内容的介绍宏观性和概括性太强,这为教师确立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案例和方法等提出了更大挑战。四题一体教学把研究生的认知需要同教学大纲的实质要求对接起来,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难于确定、学生不知如何学习、教学效果疏于评价的问题。第三,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知识再生产的方式,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考试之前划重点”的教学供给模式,已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形势,而研究生思政课的供需矛盾因其高学历性和课程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四题一体教学将学生的思想困惑、情感纠结、认知苦恼等融入话题、问题和专题探究之中,瞄准学生认知的真正需求,从而使教学供给侧的改革更有针对性。

二、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

1.学术性和探究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教学模式成为各国高等教学改革的显著趋势,其基本理念和共同做法是:不仅将探究作为教学方式,而且将探究性和学术性作为教学的内容标准。这种趋势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因为如前文所述,研究生的学习本来就具有研究性,研究生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以及思维方式的重塑等都应是师生和生生之间以“学术”方式共同“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对学生单向“告知”的结果。研究生四题合一教学顺应上述趋势,通过话题讨论形成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思考和提出问题,同时在专题和课题环节中借助“师生交互主讲、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案例分析”[3]等课堂形式,减少识记性、认知性等教学内容,遵循“批判教学论”精神,把学生的自治式参与、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等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以此凸显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学术性和创造性。

2.问题导向。“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4]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模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前提,通过抛出一个个问题的“石头”在学生心底激起思想的“千层浪”,深入挖掘积由于不解问题在学生思想深处形成的认知“堵点”,进而把提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思政课能力培养的核心关切,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此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研究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问题的普遍性,即问题必须是大多数学生困惑或感兴趣的;二是问题要有典型性,即能集中代表一类社会现象或某个理论知识点;三是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让学生“着迷”,解决这些问题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四是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的学理性超出了研究生知识积累和学术水平,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如果问题的知识含量和认知层次过低,同样也不会产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成就感。

3.实践先行。传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往往是把知识作为现成的,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讲解把这些现成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虽然有时教师也采取“情境教学”来模拟知识的生成过程,但这种做法的尴尬之处在于,“明明知道知识,非要假模假样地搞一个情境探究来生成知识,知识呈现在前,教学情境设计在后,即找些事例来论证已知知识,走了一条与人的实践认知相反的路径。把教学的根本放在知识上,情境就是虚假的,把教学的根本放在学生对时代性问题的认识需要上,教学就回归实践认知路径。”[5]四题合一教学力图扭转这种思路,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出发,不再依据知识的表面逻辑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也不再把知识视为现成的从而开展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直面“粗糙的”感性和经验世界,借助话题、专题、专题和课题的参与活动循序渐进地走进知性世界,从而遵循了知识发生的真实逻辑,这就意味着它实际秉持了实践先行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作为对实践经验材料进行研究和加工的结果,从而拒绝了知识的“现成性”。

4.真善美统一。真善美是人类生活中三种最主要的正向价值维度,人类只有追求真善美,才能持续繁衍和发展,否则将因无知、无良和堕落而走向自我毁灭。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任,理应“以求真、向善和尚美作为根本宗旨和基本要求,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6]其中,求真体现着真理尺度,向善反映了意义尺度,尚美表达了情感尺度。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也应包含这三种尺度,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不能将其教学仅仅视为一项传授知识的智育活动,而是一项把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和善美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活动。具体到四题合一教学,就是要在话题讨论、问题分析、课题探究和专题汇报与讲解中将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识别和认知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解蔽假象逐步接近真相、批判邪恶捍卫良善、远离丑陋走向美好,既体会真理本身的催人奋进之善和之美,又在向善和尚美的内在驱动下追求真理。

三、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合一教学的实践路径

1.统筹教学环节。四题合一教学模式由多个环节构成,若要像交响乐一样在不同声部和乐器中演奏出动听的曲子,也必须加强不同环节的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四题合一教学关键在“合”,即在话题、问题、专题和课题四个模块之间要做好衔接、过渡与协调;效果在“一”,即四个模块的教学活动要形成合力、浑然一体。因此,教师在每个环节的教学组织中,都须将其他环节的要求内化进来,不能“一是一、二是二”。比如,话题群的建立须紧紧围绕学生共同关心且同教学大纲密切相关的那些问题,与两者中的任何一者无关的话题都不应进入讨论范围。另一方面,教师要克服要素思维的“视野障碍”,树立整体思维,在“学生精读、问题引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师精讲”[7]等多个模块的配合中,实现多质化的“系统效应”,超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效应“单质化”,以此促进研究生思政课真善美等多重价值目标的达成。

2.整合教学空间。四题合一教学汇集了线上和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旧式(灌输性讲授)与新式(翻转、平分、慕课等)等多个教学空间,实践中教师既要注意保持单个教学空间的独立性,同时又要重视对这些不同教学空间的整合优化,将其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教学空间的整合要注意同源性、同向性、同频性。所谓同源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源自同一批话题和问题,切不可将源自不同话题和问题的专题交给不同的学生课题组进行探究,否则教师在对学生汇报时无法保持评价的统一尺度。所谓同向性,一是指在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每门研究生思政课的具体教育方向,二是指学生进行课题探究时,要将各种分论点、多样的证据、多个小分队的工作指向总论点;所谓同频性,主要是指学生在话题讨论时要将对话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不能我说东你谈西,那样就无法凝练出真实的问题。

3.集成教学资源。四题合一教学打破了单纯依知识体系开展教学的做法,以问题为中心重构了教学大纲。随着这种重构,教学资源因丧失了原有知识结构的统领而变得七零八落。为此,教师首先要重新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和分类,从环节上将资源分为分别用于话题讨论、问题提出和解决、课题探究及专题讲授的资源,从载体上分为网络和纸质教学资源;从形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资源以及隐性和显性资源,等等。在分类基础上,教师要按照有利于混合式教学的要求,对各类教学资源做集成化处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PPT+ QQ”“微信+爱课程”等现代化的资源整合渠道,构建互利开放、交互共生的“生态化教学资源系统”[8],不仅努力让教学资源更加智能化、可视化,而且要实现其跨课堂传播和使用,为打造研究生“思政金课”、推进“课堂革命”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在“互联网+思政课”的环境下大放异彩。

4.协同教学主体。在四题合一教学中,师生全员、全程参与,而且在最后的专题精讲中,是由不同的教师主讲,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储备、人生经验、视线眼界等方面并不对等”[9],所以要让四题一体教学发挥出系统性效果,必须协同好各环节中各主体的行动。比如,在教师布置完课题任务、过程和目标等任务后,课题探究就要大胆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原住民”的角色优势,深入到“我的课题我做主”的自主探究之中,同时注意对学生之间、小分队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在话题和课堂汇报环节,要协同好“谁来聊-谁去问、谁来讲-谁去答”,教师要甘当“配角”,以观察员、调解员和导游员的身份偶尔介入,而让学生做“主角”,把时间和“话筒”充分交给学生;但在专题建构环节,虽然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但最终方案须由教师敲定;而在收尾的精讲环节中,课堂则要回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成为绝对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庆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2]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11).

[3]王薇,向洁,王卫东.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J].现代大学教育,2018(02).

[4]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5]于世华.把握时代话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自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

[6]徐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求真、向善与尚美[J].高教论坛,2019(7).

[7]肖赞.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0(9-下).

[8]崔鸿,陈院豪,朱家华.“生态化资源系统”在混合式學习中的创新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

[9]毛玲,王文涛.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改研究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生思政课‘四题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JGLX18_140);

江苏省教改研究课题“卓越班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育与建构研究”(2017JSJG161);

江苏大学教改研究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校思政课‘四题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2017JGZD01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猜你喜欢
思政课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