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16 09:40孙佳鹏
职教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内涵提升与专业建设迫切需要提高专业负责人的能力水平,但目前学界对专业负责人应具备的能力缺乏明确界定,导致专业负责人的选聘、培训和考核工作缺乏参考依据,严重阻碍专业负责人队伍的建设和能力的提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193个专业332个专业负责人的调查,构建出包括5项能力领域、16项能力单元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和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通过两套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但为专业负责人的选聘、培训和考核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照,而且对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评价指标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2017年晨光计划项目“上海市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CGB15)

作者简介:孙佳鹏,女,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2-0046-09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新时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负责人是落实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的能力水平是建设高水平和高质量专业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能力提升问题逐步得到各省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上海市教委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专门针对专业负责人的培训,但是目前学界对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相关研究尤为不足,对专业负责人应具备的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界定。因此,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建设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设计和验证各项能力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出包括5项能力领域、16项能力单元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和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以期对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时代需要:高水平专业建设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旨在通过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率先发展,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品牌[1]。同期,各地出台了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方案,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方案》,重点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和“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2]。高水平专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主要抓手和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高水平专业建设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标杆。

(二)角色期待:专业负责人的能力水平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内容。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学校层面的管理愈发困难,专业建设的职责下移到专业层面。新的变革对专业建设的主体和领导者——专业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专业发展前瞻力,知晓今后專业建设的方向,也要具有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本专业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行示范和指导,从而带领整个专业教学团队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因此,专业负责人作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提升其领导专业建设的能力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队伍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三)现实困境: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标准缺失

专业负责人是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整个专业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目前学界对专业负责人的能力缺乏明确的界定,亦没有相关的能力标准可供参考,不但使高职院校对专业负责人的选聘、培训和考核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使专业负责人由于不了解自身的角色期待而无法确定专业发展的重点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专业建设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更多地是应付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而不是主动思考和积极承担专业建设任务。能力标准的缺失阻碍了整个专业负责人队伍能力的提升,导致专业建设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困境。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明晰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建设能力标准,以期为该群体的能力提升提供参考,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验证

(一)指标设计

指标设计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泛查阅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相关研究以及高职教育中相关能力指标和评价指标构建的文献,重点参考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3]和专业带头人[4]两个群体能力指标的构建思路,从而拟定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方案;第二阶段是组织高职教育领域专家、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较为资深的专业负责人从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删除不合理指标、增加必要指标、合并同类指标等方式对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包括专业发展前瞻力、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力、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力、专业资源开发与整合力、专业团队打造力、专业科研与服务引领力[5]、专业教育与组织力、专业校企合作能力8个维度91项能力指标的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

(二)指标验证

1.验证工具。为检验所设计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实际工作情况,本研究将所设计的指标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呈现,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任职学校、性别、专业、学历、教龄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的发生频率和重要性,采用Liket 5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发生频率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曾经发生过该项指标所描述的内容,将其设置为1(从不发生)-5(经常发生);重要性是指该项指标所描述内容的重要性程度,将其设置为1(一点都不重要)-5(非常重要)。数据回收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处理。通过Cronbach'sα系数测量信度后发现,问卷的整体信度值和各分量表的信度值均在0.8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问卷信度情况如表1所示。

2 验证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380份,回收率为76%,删除被调查者的答案呈现一定规律的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332份,有效率为87.37%,上海市27所高校(23所高职院校、4所本科院校高职学院)的193个专业(含方向)332个专业负责人参与了调查(见表2)。

3.验证结果。在问卷设计时为了保证能力指标的全面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指标的数量,一共设置91项指标。问卷回收后,经统计发现,在重要性程度上,79项指标均在4分以上,位于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两者之间,和标准分3分相比明显较高,说明绝大部分指标(87%)较为重要;在发生频率上,有84项指标均在3分以上,说明绝大部分指标(92%)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属于日常工作事务。因此,本研究所设置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绝大部分被专业负责人所认可,是其常规工作,是必须要具备的环节。

三、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的构建

1.指标构建。在问卷结果呈现后,本研究将重要性均值低于4的指标和发生频率低于3的指标(共计12项)去掉,以保证能力指标符合专业负责人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专业负责人的进一步访谈来不断完善指标,将内容相似的指标予以整合,将部分指标予以精简,以提高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最终形成包括5项能力领域(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力、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力、专业教育与组织力、专业团队打造力、专业科研与服务引领力)、16项能力单元、32项能力指标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如表3所示。

2.指标内涵说明。第一项一级指标为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力,设计了4项二级指标,7项能力表现指标,主要考察专业负责人在撰写专业调研报告与专业建设方案、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各类课程资源、定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方面的能力。第二项一级指标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力,设计了3项二级指标,7项能力表现指标,主要考察专业负责人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保障、实习实训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第三项一级指标为专业教育与组织力,设计了3项二级指标,6项能力表现指标,主要考察专业负责人在招生就业管理、组织专业教育、学生竞赛考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第四项一级指标为专业团队打造力,设计了3项二级指标,6项能力表现指标,主要考察专业负责人在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拔与管理专业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第五项一级指标为专业科研与服务引领力,设计了3项二级指标,6项能力表现指标,主要考察专业负责人在建设专业科研团队、组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的构建不但可以为专业负责人的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还对专业负责人自身的专业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专业负责人可以用来对照自查,了解自身所要掌握的专业建设核心能力,从而有助于专业负责人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改进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1.指标构建。上文构建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专业负责人应该具有的专业建设能力,但是在实际评价工作中,需要化繁为简,提高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将上文构建的指标进一步转化为可以衡量的量化成果指标,以代表性成果的形式实现对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的评价,最终形成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代表性成果来源于“双高计划”申报和建设时的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以上文构建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为基础,系统梳理代表性成果中与专业建设相关的重要指标,构建出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

2.指标内涵说明。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与上文构建的专业建设能力表现指标的内容保持一致,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中的三级指标源自专业建设的代表性成果。三级指标共计45项,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指标为各类方案报告,共计5项;B类指标为各类专业建设成果,共计22项;C类指标为除A类和B类外的其余各类指标,共计18项。A类指标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评分,为主观评价,主要侧重评价各类方案报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B类和C类指标为客观数据采集。其中:C类指标有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是与校内其他专业的建设成果进行横向比较,第二种是与本专业过去的建设成果进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各有侧重,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建设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绝大部分B类和C类指标可从教育部的数据备案中进行提取,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有利于精简评价程序,节省评价时间,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采用计分制,上不封顶,专业负责人所获成果数量越多、等级越高,最终得分就越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该指标具有四个主要功能:一是评估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建设能力。专业负责人一般聘期为三年,每年要进行年度考核,三年进行终期考核,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可利用该指标考察专业负责人年度或在任期内所获得的专业建设上的代表性成果,进而评估其专业建设能力。二是激励专业负责人能力提升。该指标的考核得分是对专业负责人进行续聘的主要依据,同时与其绩效工资挂钩,专业建设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工资收入,因此对专业负责人队伍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三是为专业负责人的培训提供参考。该指标可用于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的横纵向比较,为了解各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了参考。四是提升学校专业建设质量。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可根据本校专业建设成果的总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对目前本校建设成果薄弱的指标加大分值,以提高专业负责人对该项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利于补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短板,促进专业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评价中,各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学校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调整指标内容和分数,以提高校内评价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專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4-0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方案[Z].沪教委高[2019]11号,2019-03-15.

[3]朱建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及其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65-70.

[4]王亚南.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及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130-133.

[5]王亚南.高职院校“教练型”专业带头人能力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8 (9):15-23.

[责任编辑 刘素萍]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高职院校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