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设计中三维设计与情感体验的分析研究

2020-11-16 02:17张福也
艺术大观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三维设计共情情感体验

张福也

摘 要:从视觉设计中三维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三维设计与情感体验的关联,进而呼吁设计师注重情感在设计细节中的地位,深化设计跟受众之间的互利关系。贴合个人以及小团体化的时代背景,反思相应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三维设计;情感体验;细节;共情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4-00-02

在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视觉设计跟随着世界发展的进程趋向于技术化、人性化、全球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交互设计”这门新兴学科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结合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的不断精进,更是在设计领域迅速的发展。设计中用户体验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设计师的重视。情感是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1]。如今伴随着新冠病毒的流行,减缓了人们采取平常行为的步调,“有意义”的,能打破封闭的桎梏,刺激人心的设计变得尤为关键。这里则针对视觉设计中三维设计与情感体验的关联进行提炼和研究。

一、视觉设计中的三维设计

在视觉设计的视域下,三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平面框架和平面思维,将立体、空间的概念色彩由实践引入到了设计活动中,为作品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2]。从目前来看,三维设计的应用含义比较宽泛,其既可以指在二维媒介比如纸张、电脑屏幕、布面等利用三维软件编程、建模制作含有质感、材质、三维体量感的图案和物体;也可以指利用传统技艺比如锻造、编织、烧制或利用信息化、电子化技术进行三维打印所制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或实体产品。

二、视觉设计中的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将,人的认知和情感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本能、行为与反思。对于视觉设计来说,每个层次皆有其典型的特点与定位。其中,本能层次更倾向于客观基础,行为层次更倾向于主观体验,而反思层次则在前两者之上,是更高级的感觉、情绪及知觉[3] 。在此种层次分化之下,视觉设计也形成了逐层递进的作品呈现与艺术表达要求:首先,在本能层次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呈现出观众眼中的基本物象;其次,在行为层次的设计中,设计者要致力于调动观众观看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最后,在反思层次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尽可能地使观众与作品达成双向互动,即引导观众建立起对自我属性的认定、对自我回忆的追溯、对周围世界的感受。

三、三维设计与情感的研究

在视觉设计下的三维设计中,可将情绪情感作为切入点,进行多方向、多领域的探索研究。一方面,三维设计中的特性会影响到情感的生成。另一方面,特定情感的特点又可以对应到三维设计的特性中。所以,可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双向反馈关系。基于此,本文围绕三维设计的五种特性来探讨视觉设计中三维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的联系。

(一)造型与情感

在三维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最直接地提供作者思想与其作品信息的途径,就是作品的造型表达。细化来看,可依照造型结构的数量差异,将三维作品的形态分为复合型、简约型以及随机型三种形式。具体来讲:

1.复合型

一般情况下,复合的视觉构成可容纳和传递更多的创作信息,从而让观众在作品中充分感知到作者想要抒发的观点和细节。细节越详细、造型越复杂,可以构建出的深层内涵也就越具体,所以独到的细节设计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运用的方法包括:单一模数的复制、旋转、缩放;复合模数的拼接、重叠;表面的平铺与镂空;分支弯曲的角度等。由点、线、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者逻辑进行复制和分割,可以将造型调整至高度的平衡和统一。不同于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增加了空间感的多样性,设计细节所呈现出来的方向感,和轮廓的立体感变得更加的突出,三维设计中的线条所呈现出的长短特征都能给人一种速度变化的感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情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复合型造型并不代表大量元素的盲目堆叠,或繁杂细节的随意添加。在复合造型的组合设计中,设计者应着重做到“守序”与“混乱”两种理念的运用协调性。就好比七巧板,当你打乱了它原先的位置,在还原的过程中可以拼凑出意想不到的新鲜的、有意味的结构,从中可能激发出受众意想不到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共情的感受。

2.简约型

极简主义作为简约型的代表广泛出现在公共艺术等领域。作品将细节压缩到最少,以近乎认不出,意象的方式,通过抽象的手段表达给观众。高度凝练的造型必然要求设计师对于其本就不多的细节把控得更加精妙。比如夯实而井然有序的直线可以给人整洁、心情愉悦、有条理的感受,而角度成比例的曲线又可以给人优雅、舒适的面貌。

3.随机型

随机的造型,如同孩童随意捏玩一块软泥,又如同师傅随意修整一根原木。对于随机型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前半叶野兽派画家还原人类最原始的美学,他们抛弃传统的明暗法则,厌恶条条框框的造型辅助关系而去寻求大胆的,野性的色彩[4]。这里面最有名的画家就是亨利·马蒂斯。他1905年的作品《开着的窗户》,可以看出,他抛弃了窗户上细微的明暗变化,直接将复杂的色块统一在一起。1908年的作品《餐桌》,则是更为彻底的抛弃了透视法则,将壁纸台布的纹样都做出了平面装饰化的处理。

(二)颜色与情感

如同平面设计中颜色对于人物感官的影响一样,三维设计同样也适用于这一系列的用法,综合色彩的明度、彩度和饱和度可以提供给受众不一样的色彩观。这在朝仓直巳的《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中就有详尽的观点,从服装到饮食到室內设计等等,颜色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验。不同于二维平面的色彩研究,三维设计由于体量和维度的不同,在沉浸感、触感、嗅觉的层面,以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感官和情绪,而不单单只是从视觉的层面上。

(三)质感与情感

现在大部分市面上的三维软件对于自然界中的材质都进行了大约一致的参数设定,诸如硬度,摩擦系数,密度等。这些参数所影响到的表面张力的不同,软硬程度的不同,透明物体折射反射率的不同都能产生细微的感官体验。拿木材来说,正因为木材是有机体,因此它具备了很多自然的特点:干裂、膨胀、扭曲。其表面的肌理根据不一样的木质,也呈现不一样的纹路——原材木的自然的美给人原始的韵味,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而经过加工,规格化之后的层积木材,因其表面有断层拼接的纹理,可以呈现使人感觉优美的曲线韵律。

(四)符号与情感

在视觉设计中,文化符号是重要的应用元素之一,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代表性,往往能在简单的结构中承载丰富的文化精神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例如,在提高“菊”“刀”“和服”“浮世绘”等文化符号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日本。所以,在设计日系主题的三维作品时,将“菊”“刀”等文化符号通过形变、迁移、解构等方式进行有效运用,更能调动观者的情感体验,实现设计主题的快速、正确传递。同样的,将“脸谱”“兵马俑”“长城”等文化符号融入到三维作品的设计体系当中,也能唤起国内观者血脉中流淌着的“华夏魂”“民族魂”,从而将观者的文化认同感、国家自豪感与视觉体验感联系起来,充分提高观者对于设计作品的喜爱程度与评价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出于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社会职业等多种因素影响,同一文化符号带给不同观者的情感体验通常是带有明显差异的。所以,相关人员在三维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作品受众群体、应用领域的调查与分析,以确保文化符号输出与观者情感塑造的充分匹配,避免因符号运用偏误而影响作品观感效果的情况发生。[5]

四、结束语

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动态的、彰显自我的时代,个人特点的展现,小规模群体的表达在未来设计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只是一味地固守墨守成规的表现形式会阻碍设计与现代社会、相协同的关联,从而脱离实际,走向形而上的有限之地。希望这里关于视觉设计中三维设计与情感体验的研究可以帮助设计师注重情感在设计细节中的地位,从而深化设计对于受众的互利关系。

参考文献:

[1]梁新春.网络电子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语言解析[J].中国出版,2012(10):49-50.

[2]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运动中的视觉[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

[4]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5]希格弗莱德·吉迪恩. 空间·时间·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三维设计共情情感体验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试验机数字化改装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