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些灾难中逝去的生命

2020-11-17 02:52于平
民主与法制 2020年13期
关键词:降半旗悼念逝者

于平

4月4日,根据国务院此前作出的决定,我国举行了全国性的哀悼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这一天,全国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各地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当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这是我国首次针对传染病大疫的举国哀悼,如此大规模的哀悼活动,让亡者安息,给生者安慰,展现出一个国家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国民的负责姿态,其积极意义当载入史册。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数十名白衣天使牺牲在抢救生命的抗疫一线,其壮举和情怀令人动容。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不幸的感染者,也在经历了病痛折磨之后,生命的时钟永远停摆,给人间留下了无尽的哀伤。

无论是祭奠抗疫英烈,还是追思被病毒夺走生命的普通人,其实都蕴含着同样的道理,逝者的名字不能被遗忘,每个人的生命需要被珍重。对于这场悲壮的抗疫之战,对于所有的不幸逝者,用国家级的悼念,表达全国人民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不仅理所当然,而且深符民意。

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的公共生活中,类似的全国性哀悼活动,正逐步成为常态。比如,抗战的公祭和纪念活动,已经实现了制度化。每年的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都会同步举行公祭活动,以此重温民族之痛,悼念死难同胞,同时唤起世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民众首次共同哀悼自然灾害中的普通死难者。一时间,山河变色,草木同悲。之后的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这样的哀悼仪式又得以延续,渐成惯例。国旗一次次为那些在灾难中遇难的普通人而降,不断表达着全民族的共同情感。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大灾大难中受创的普通人,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乃至成为全国悼念的对象,见证着社会的进步。说到底,这些普通人都是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为国家的发展尽过力流过汗,国家理当回报他们以温度与温情。由此彰显的则是这样一种国家价值观,每位公民,无论其职业、地位如何,也无论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对国家而言都非常宝贵,也无可代替。所谓“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以公民的生命为本,确立起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原则。

与以往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受难者的哀悼活动相比,此次举国哀悼活动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逝者。其实早在17年前的非典疫情过后,就有呼吁提出,应当为非典疫情中的逝者降半旗,组织哀悼仪式,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提议当时并未实现。如今,当类似疫情重演后,这一设想终于成为现实,并有望在未来成为惯例。

这样的惯例,其实还可以延伸至更多的领域。按照国旗法的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由此可见,对于重大火灾、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惨重伤亡,在必要的情形下,都可以考虑纳入国家悼念的范围。

此外,对于是否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也不必拘泥于受难者的数量多少。此前,联合国曾经为在黎巴嫩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杜兆宇降半旗志哀。在现实中,类似杜兆宇这样的普通人,是我们时代的平民英雄,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作出了贡献。对于他们的逝去,以降半旗的方式志哀,举行国家级的悼念,也有必要纳入议事日程。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哪里有生命的悲剧,哪里就有国家的慰藉。无论是何种事故或灾难,对生命都应有一份敬畏之心,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需要捍卫的基本准则。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我们既需要拯救生者、关怀同胞,也需要用行动、用细节展现中华民族对于逝者的痛惜、对于生命的尊敬。

“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诚如斯言,经过这场惨烈的抗疫之战后,每一位国人应当记住那些被病毒夺走的生命,记住那些在灾难中负重前行、献出生命的英雄,记住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普通人。

2020年清明节,因为低垂的国旗和哀伤的笛声,因为全体国人的肃立默哀,注定将写进记忆与历史,被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降半旗悼念逝者
沉痛悼念周铁农同志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逝者师友二题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
让国旗为更多不幸逝世的国民而降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国旗为谁而降
美争议是否为天后降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