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塑造青少年健康健全人格

2020-11-17 02:41
中国工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意见劳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的最高规格专就一项教育内容制定意见、作出决定,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超乎寻常的重视。《意见》是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只重书本知识、不重劳动实践,只重学校教育、不重社会实践,只抓考试分数、不重全面发展的某种状况及其惯性的强力反拨和校正,也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些朴素的表述里,包孕着丰富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在《意见》中此种微言大义之处甚多,不夸大地说,《意见》堪称一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哲学导论和劳动实践指南。

第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某种程度上,此种流弊在社会层面亦有漫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将根本性地扭转和纠治这种消极状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热爱劳动、具有端正的劳动观,应该是他们的基本禀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意义深远、功德无匹。

第二,开展劳动教育是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环节。《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传授书本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经验的提炼和结晶。但仅有静态的书本知识,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理解和把握人、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综合能力的,因为人、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秘密”,只有在与之交集交融的对象化过程中才会呈现或打开。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语),集合凝聚了丰富的知识质素,是最有效培养这种综合能力的途径。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就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某个环节寻找策略,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助协作,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专注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还会促使人训练与他人的合作协调;同时,在劳动过程中更能够使人增强体质、强健体魄。这些积极的正向赋予,对人的一生都裨益良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劳动类课程正是学生进行社会化训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劳动可以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增加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形成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第三,体力劳动本身就是知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意见》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清晰地、毫不含糊地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且对各个学段体力劳动的开设做了具体设计,是《意见》的一个重要亮点。体力劳动不仅是对知识教育的补充,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在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分析了人类认知事物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指出感性认识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上升,最终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谓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终归是浅显的,只有参加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获得最真实的知识。实践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不身体力行地动手操作,不可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在国民教育阶段增设体力劳动课程,拆除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高墙,给学生提供一个以实践的方式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必要。

让青少年适度参加体力劳动,还可以锻炼培养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本质属性时,使用了“美的规律”这个概念,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对于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就是“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所谓“内在固有的尺度”即人类所具有的依据美的规律来认知世界的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美的过程。比如,农民为了让水田的水更均匀地浇灌每棵秧苗,都要“做水平”,用耙耧把水田的地面整理平展,这项生产技术叫“做水平”,它也同时造就了“绿满山原白满川”的田园景观。园林工人栽培树木时,都会把树的株距、行距排列均匀有序,为的是确保每一棵树都能均衡地享受阳光、空气等自然养分,树木也只有拼命笔直上长,才能享受到最优的生长环境。这是栽培树木的客观规律,也是树林充满几何图形般整齐和音乐律动感的原因。这些都让我们感受着“劳动创造美”的审美愉悦。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唤起人对美的赋形、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还能让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体察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美的规律。离开劳动实践,缺少应有的感性认识和训练,就会缺乏对这种规律和美感的认识,人类的情感方式乃至生理感知机能都是不够完整的。

第四,劳动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塑造。人格是人观察、感受、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等心智能力的总和,综合体现为人理解和把握世界、处理现实问题的整体能力。体力劳动能够不断拓展人的心智疆域,使人的心智人格得到充分的锤炼,从而不断丰富和完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劳动赋予劳动者顽强智慧、积极乐观等品质,走近劳动、走近劳动者,就能真切地被他们感动并由衷地尊重他们。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我们看到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舍昼夜建造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昼夜兼程驰援疫区的货车司机,穿梭在城市社区间的快递小哥和志愿者,雪花满身却不曾离岗的社区值守人员等,所有这些人都是最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地位并不显赫,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凭借自己的倾力付出,共同支撑起中国人民抗击病毒伟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他们身上,辉映着感天动地的人格光华。我们由衷地相信,开展劳动教育,增设劳动课程,从儿童时代起就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让劳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将会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格之树。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意见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热爱劳动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