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临工奋力醒来

2020-11-17 12:38何雪菲
中国工人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工大塘招工

文|本刊特约记者 何雪菲

每一场生活的冲击都会带来一次思想上的震荡,如何与疫情造成的就业瓶颈博弈,显然是集散中心和临工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疫情和生活的夹缝中,一种奋力突围的力量正在顽强生长。

5月11日清晨5时许,天色刚亮,安徽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门前的江陵路上,前来揽活的临工已经绵延了数百米。

在合肥,临工是指那些接受工资日结方式的务工者,临工集散中心则是这些临工的最大集散地。他们在这里等待、寻找、期盼,随身携带的大锤和电钻是“敲门砖”,喧闹的街道是面试场,前来招工的车辆是他们这一天收入的希望。

日复一日,作为安徽首家服务“马路临工”的公益性组织,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为这些临工在城市里的落脚点,也是他们用劳动创造新生活的出发点。没有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

来自亳州的付芳在合肥打工十几年,第一次看见集散中心滞留着这么多人。疫情出现之前,她几乎天天都有活。但是,从今年3月复工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她总共干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活儿。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主任吴国军告诉记者:“尽管我们有200多家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现在依然需要主动出击,为临工们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用工市场人多活少的新问题,摆在集散中心的面前,也焦灼了众多临工的心。然而,在疫情和生活的夹缝中,一种奋力突围的力量正在顽强生长。

求转变

临工集散中心门前,保安黄思猛拿着扩音喇叭在江陵路上来回巡视,不时提醒着大家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2015年,临工集散中心成立,临工们结束了“占马路”式摆摊的混乱和无序,终于有了安稳的落脚之地。黄思猛见证了这一过程,对临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能帮就帮一把,他们都不容易”。

疫情发生后,黄思猛主动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内容。

有的临工不识字,看不了集散中心招工信息栏上的用工需求,只能无助地在路边等待。黄思猛就把招工信息读给这些临工听:“有家商场招保洁,需要不少人,你们想不想去?”“有个家具安装的工作,我看你挺适合,要不要试试?”

有的临工摇摇头拒绝了,有的临工和工友权衡着利弊,也有心动的临工直接走进集散中心登记。遇到拒绝自己推荐的临工,黄思猛也从不反复劝说:“适合就干,不适合就算了,给他们多个选择吧。”

集散中心是用彩钢板搭建起来的,38岁的王秀珍茫然地站在门口,踌躇间显露出几分不知所措。

2019年下半年,王秀珍从阜阳来到合肥务工。转眼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她还是第一次来到凌大塘。每有招工车辆驶来,临工们都会一哄而上抢着推介自己。性格羞涩的王秀珍拘谨地躲在一边,被动地看着这一幕激烈竞争的求职场面。

“以前,我听说临工集散中心能帮忙找工作,但从来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不晓得好不好说话。”王秀珍听说有个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招工通知,就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位热心的临工告诉她,那是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微信群。王秀珍动心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上门。

集散中心工作人员注意到了王秀珍,用热情和耐心打消了她的踯躅和不安。验证身份证,填写个人信息表格,王秀珍就这样加入了临工库。她长舒一口气,第一次有了进城务工的归属感。

找突破

招工数量锐减,着急的不只有临工群体,还有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

从2月3日开门到现在,吴国军就和同事们一直忙个不停。他们一边给登记在册的3900多名临工一一打电话确认健康状况,告诉他们延迟复工的消息,一边给几百家企业一一打电话确认用工信息,积极拓宽对接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凌大塘所属的常青街道工会也没有闲着,始终在为集散中心提供各种帮助。街道工会主席刘国楚告诉记者,安徽工会今年积极开展网上就业创业援助月活动,合肥市也举办了很多场“云招聘”。我们整理出合适的招工企业信息,由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发布出去。

“工会这项普惠职工活动,也不能落下临工群体。”刘国楚说。

为了维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的平衡,集散中心还创新实行“点对点”和“一站式”服务。他们不仅为临工登记安康码、测量体温、签署健康承诺书、提供安全证明,还包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更有特色的创新则是“临工共享”,这是被复工人数不足倒逼出来的新模式。

疫情发生后,登记在册的临工复工人数仅有700多人,占往年的四成左右。“临工共享”试图让临工们跨行业就业,对接保洁、搬运工等专业门槛低、兼容性高的工作岗位,帮助企业解决突发的用工难题。

3月13日,集散中心首次以“临工共享”的模式对接了5家用工单位,发布了200多个岗位需求。截至目前,“临工共享”已经解决了2000多人次就业。

再出发

每一场生活的冲击都会带来一次思想上的震荡,如何与疫情造成的就业瓶颈博弈,显然是集散中心和临工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加入集散中心的临工库,让王秀珍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务工规划。她觉得,相比于一技傍身的大工,自己这样的小工缺少竞争力,必须要尽快拥有一技之长。

大工是指电焊工、砌筑工等有着专业技能的工种,一天的工资是300多元。小工是工地上的辅助性工作,一天的工资在160元到180元之间。相比于大工,小工求职难,保住岗位更难。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说:“现在是引导临工转变观念的好契机,越来越多的临工开始接受短期甚至长期的工作了。”

以往,很多临工不喜欢短期和长期的工作。一个普通小工一天的工资在180元左右,一个月的收入大致在4000元左右,与工厂里的长期工相差不大,“工资日结、灵活性强”的临时工作往往更受青睐。

宋凡告诉记者:“新的就业形势下,有固定期限的工作逐渐显出优势,开始成为临工群体眼中的‘香饽饽’。毕竟,他们比谁都清楚,赚钱谋生才是硬道理。”

如今,集散中心已经把临工技能培训纳入工作规划,接下来还要开展临工大课堂活动,邀请相关技工能人给临工们授课。宋凡说:“临工变长工,小工变大工,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每天早上9时,城市里许多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然而,那些仍在路边揽活的临工们,这一天的“求职”已经接近尾声,可能又要在茫然中等待明天来临。

在合肥市包河区桐城路与南二环路交叉口,有的临工离开了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有的临工继续守在门口四处张望。

这一幕,或许在无意中诠释了《基督山伯爵》中的那句话—等待与希望,是人类的全部智慧。

猜你喜欢
小工大塘招工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锦绣“云城”春未央
留守媳妇
别让苟且成为一种习惯
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
别让苟且成为一种习惯
杨洁篪:别让苟且成为一种习惯
别让苟且成为一种习惯
香港宏施慈善基金一行到大塘镇慰问五保老人
永春县多措并举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