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的基本伦理底线

2020-11-17 21:52朱春阳
当代贵州 2020年24期
关键词:底线伦理逻辑

[ 网边观潮 ]

对用户开放算法的逻辑,接受用户参与算法的治理,应该是智能传播必须遵守的伦理底线。

如何透视用户的消费偏好?这是市场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回应这一问题,最早是通过消费者调查,后来超市有了收银机后,每日的收银记录就是一次消费者调查。这对于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其偏好是一种相对原始但又接近智能的尝试。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带来了对用户需求了解并高效满足的一次巨大飞跃。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会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被平台背后的机器记录下来,然后形成我们面向各个平台的个人标准像。

例如,我近期因为家里的灯泡坏了,在某个网络商城搜索并购买过相关产品,然后在我登录其他相关网络平台(不是这家网络商城)的时候,这些平台一个月左右坚持不懈地向我推送同类商品,似乎我不购买一次它们誓不罢休。看上去,这些平台的算法似乎有些犯傻,我如果已经购买过的话,短期内是不会再次购买的,你在这一消费间歇期坚持不懈地给我推送这些产品有何意义呢?但后来我发现,我们把这些平台想象得太天真了,它们持续不断地推送其实是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来带我进入他们的平台,创造新的商品接触机会和购买机会。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海洋生物资源般丰富、充裕,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谁拥有了注意力,谁就拥有了打开消费者钱袋子的优先权。

还有一次,我在某个新闻资讯平台点击了赵本山的相关报道。没想到,这一点开启了一个信息入侵的大门。这家平台连续给我推送了至少3个月的“本山信息”,本山大叔这里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能第一时间获悉。这种新闻资讯智能传播服务可谓贴心,但3个月下来,每日如此的信息轰炸,搞得我都有些头大了。我只是想要一杯水,智能推送却要把整个大海塞给我,这实在是有些让人吃不消。

关于智能传播的算法,相关网络平台的说辞是基于技术中立,这话的逻辑好像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平台就向你推送什么样的信息,请勿指责平台,平台只是用户偏好的一面镜子而已。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看似中立的技术对用户的需求其实是有着极其强烈的窥视欲,但凡被它发现你的一点点偏好,它都会加倍来放大。从这个传导机制来看,技术如果是一面镜子,那也肯定是一枚放大镜,或者哈哈镜,而绝不是我们用来正衣冠、施粉黛的化妆镜。“我的地盘我做主”是互联网时代一句非常有蛊惑性的口号,听起来激荡人心,但技术作用的最终结果,不是让我们成为了自己,而是被技术一再牵引不知最终会走向何方。

究竟什么是算法的逻辑呢?就目前各个平台透漏信息来看,似乎对此讳莫如深。算法的逻辑对于每个用户是如此的重要,窃以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伦理底线和治理规范。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邻避效应”的治理经验可以供算法治理参考。邻避效应产生于现代城市文明的扩张,人人都知道一些城市设施是必须的,如变电站、垃圾场等,但很少有人希望建在自己小区边上。这其实是对相关设施管理团队的不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邻避效应治理团队引入周边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的治理,为解决邻避效应打开了一扇机会的大门。同样的道理,既然算法和每一个用户是密切相关的,就应该允许用户参与算法的逻辑设定,接受用户利益在算法设计中的平衡考虑,而不是绕开用户,肆意放大平台自身利益的贪欲。

基于此,对用户开放算法的逻辑,接受用户参与算法的治理,这应该是智能传播必须遵守的伦理底线。

猜你喜欢
底线伦理逻辑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逻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女人啊,美是底线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