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的突破
——以“市的变迁”二轮复习为例

2020-11-17 00:54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夜市史料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试题,其对史料实证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是注重对史料的辨析,即对史料种类、史料真伪和史料价值的辨别;二是强调史料的考证,旨在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不仅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培养要求,还体现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四个水平层次。

本文根据具体的教学复习案例,立足“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浅谈提升学生实证能力,增强学科思维的方法,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唐律中的“市”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市,指的是交易市场。“市,买卖之所也。”“贸、贾,市也。”可见,凡进行买卖的交易场所即市。最初,市只占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设问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特点。

设计说明:材料一旨在实现水平1中“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的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一的解读,深化学生对古代“城”和“市”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古代城市的认知,即最初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结构上“城”大“市”小,“市”在时空上受到严格限制。

材料二

图1 唐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三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会要》

材料四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设问2: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唐代如何严格限制“市”。

设计说明:该问在材料一的基础上具化了政府对市在时空上的严格管理。材料二通过图片的形式说明唐代长安城对“市”在空间上的限制,即坊市分离。材料三出自《唐会要》,《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唐朝的各种典籍及其沿革,保存了正史中许多未载的史实,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一手资料,史料价值较高。一手史料也称为直接史料,按傅斯年先生的说法,未经中间人修改、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已经中间人修改、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从材料三可知唐代在地域上对“市”的限制——只能在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材料四来源于《唐六典》,《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记载了唐代当时颁布的令、式等,也属第一手史料。根据材料四可知,唐代在时间上对“市”进行了严格限制。该问旨在培养学生达到水平1中“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和水平3中“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的能力。

二、唐诗中的“市”

材料五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晚唐)王建《汴路即事》(节选)

设问3:结合材料五,应如何解释晚唐出现“夜市”和“草市”的现象?

设计说明:该问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平2“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和水平4“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材料五来自于晚唐诗人王建的两首诗,但诗中描述的“夜市”“草市”和材料三、四中唐代相关律令的规定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王建处于晚唐时期,诗中的“夜市”“草市”是诗人亲眼所见,表明这个时期一些城市确实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展现的是一种“实然”状态;《唐会要》《唐六典》记载的是政府律令条文,规定的是市的“应然”状态。“夜市”的出现说明晚唐城市发展已经突破了政府的时间限制,“草市”的出现则反映了晚唐时期一些地方打破了“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的地域限制,官府规定的市场已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这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的“冲突”体现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的差异,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虽不能与历史著作相提并论,但其包含了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学生在辨别史料类型的同时,也需要辨析史料的“虚实”,理解史料的价值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可信度大于文字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大于二手史料,官修史书的真实性优于私家史书,离历史事件年代越近真实度越高……当然,这些判断依据并不是绝对的,如官修史书由于受到皇帝和政府控制,政治意味强,可信度会受到影响。

三、宋画中的“市”

材料六

图2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 (南宋)钱选《货郎图》

材料七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设问4:根据材料六和材料七,分析宋代“市”的发展变化。

设计说明:该问旨在使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让学生达到水平3的能力要求。材料六选取了两幅宋代画作为教学材料,按照史料形式划分,属于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因其直观性的特点备受学生喜欢,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史料之一。《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风貌,是后人研究北宋商业发展的重要图片史料。画中出现了负担贩货的货郎形象,说明了北宋的商人突破了空间限制,可以自由经商,《货郎图》则更直观地展现了宋代货郎的形象,但仅根据这两幅画不能作为判断宋代的“市”打破空间限制的依据。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要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还需提供其他旁证。材料七选自两则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汴梁城市风貌的著作,记载了徽宗时期汴梁城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白昼通夜”说明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管制。《梦粱录》是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作者吴自牧是南宋时期的人,他的记述较为真实可信,属于第一手史料,“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宋代的“市”打破了之前严格的坊市制度,形成街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材料七中的文字材料印证了材料六中图片史料的真实性,使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四、探究宋代“市”繁荣的原因

材料八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九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志》

设问5:根据材料八、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场繁荣的原因。

设计说明:水平4要求学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材料八和材料九从国家政策和交通两个方面解释了宋代市的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借此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例如,商品、货币、商人、对外关系、生产力发展等因素也是构成宋代市场繁荣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论述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和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解释。

最后,教师可对“市的变迁”这一知识进行小结,让学生完成表2的内容:

表2

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因此,高校培养目标和选拔要求将是高三复习重要的参考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出了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查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这一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史料实证素养高度重合,都强调学生史料的搜集、辨析和考证能力。尽管高中生达不到专业史学人才研究历史的高度,但高中阶段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实证教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掌握基本的治史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实证意识,提升史证能力。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夜市史料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文化夜市“点亮”福州夜生活
“网红”夜市
史料二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