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E模式: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2020-11-17 06:43孔卫琼
高教学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孔卫琼

摘  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文章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把FASE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F-Finding questions)、分析(A-Analyzing)、 解决(S-Solving)和评价(E-Evaluating)的能力,来实现语言知识建构、思辨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目标,为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FAS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041-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makes one of the core objectives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satisfies the needs of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Oriented by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development, the FASE mode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is applied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th an aim to realize the three-in-one objective of constructing language knowledge,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ompetence so as to seek a possible teaching method oriented by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he paper F stands for finding questions, A for analyzing, S for solving, and E for evaluat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FASE mode

一、概述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的技能”。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提到“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独立思考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更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教育开设为课程。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目标之一。虽然,思辨能力培养在我国逐渐被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思辨能力培养并没有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内、缺乏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等原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忽略了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获取知识的同时夯实语言运用和提高思辨能力。面向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思辨能力培养上实现根本突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深切理解思辨能力的内涵及探究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二、思辨能力的涵义

一般人认为,大学英语只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注重运用技能的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毫无关系。这种误解是对思辨能力的涵义和大学英语的课程属性没有理解清透造成的。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明晰这方面的认识。

(一)思辨能力的涵义

“思辨能力”是什么?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CT)或“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能力。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费希纳在《德尔菲报告》(Delphi Report)对“批判性思维”给出了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杜威提出的“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指出: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 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 思维就是疑惑和问题。本杰明·布鲁姆的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认为思维有六种级别: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综合、分析和评价构成了高階思维或高阶认知(技能),等同于批判性思维。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分析和评价思维并改善之”。《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点明“有疑惑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要对所学的东西反复质疑”,“提问后自己还要深入思考来分析、理解其意义”,“学是越辩越明的”。

(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Moore,2009)。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名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The Social Value of the College-bred)中指出,大学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是因为它是通识教育(general)和非功利性的教育(disinterested)。詹姆斯的观点为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支持。思辨能力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的能力,有助于人类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着力点已经从原来的大容量记忆性学习转向了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些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助其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养成新时代精神气质,极其重要。当学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就会以理性方式思考和行动,也会表现出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和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这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三、FASE模式:以思辨能力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古今中外,教育家、哲学家大都重视对思辨能力教育模式的探索。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提出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体现了中国式的思辨能力教育理念。“苏格拉底诘问”则是西方思辨能力培育的经典方法;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提出的三段论学说对思辨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杜威的“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则被认为是美国思辨能力发展的奠基石,对全球教育理念也造成巨大影响。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提倡的思维方式以及特定的内容范围。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强调“广泛理解各种思想、创造性地思考和流利地表达”,促进学生从广度上去思考问题,促其个人成长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效结合,找准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课程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FASE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培养学生Finding questions(发现问题), Analyzing(分析), Solving(解决)and Evaluating(评价)的能力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来发现、分析和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或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同时,学会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

(一)构建情景,让学生敢质疑,会发现(Finding questions)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帮助学生打破原来确定无疑的东西,学会质疑。质疑,就是心有所疑,将问题提出来,主动探索,寻求解决。质疑使认识变得主动、思考走向深入、思维趋于严谨。学会质疑,是培养思辨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扎根于发现问题或学会提问。

发现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思辨能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学习一点一滴汇总起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教师要在大学英语课堂创造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包括照片、视频片段、音频材料、新闻广播、名人演讲、科普知识等材料,运用PPT或相关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性和追问的能力,引导学生生成问题。例如:精选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主人公Chris去面试(Job Interview)的视频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利用对“Job Interview”已有的了解, 去发现视频中Chris的问题或找出看法有异之处。看完视频,学生会产生一个疑问:Poorly-dressed,Chris went to the interview.Why?根据学生所了解的面试常识,Chris这样的着装有违常理,带着问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主动去找答案。又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1》Online learning这一话题中,教师先展示一些图片或短小视频引出课堂话题Online learning,教师接着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online learning?”让学生各抒己见,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Online learning的弊端或有没有方法将Online learning的弊端转变成利好。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其它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方式:“Online shopping”、“Online banking”、“E-banking”、“E-commerce”等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探讨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洞察力,要锻炼学生的耐心耐性,因为有些问题“深藏不露”,有些问题“错综复杂”,需要极大的毅力花时间去发现。

(二)善用策略,助学生多分析(Analyzing),促解决(Solving)

发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深入推敲和反复思考,逐渐变得简单且有规律,从而就能轻松、顺利地被解答,这就是分析能力的能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其中之一,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学生做完阅读,一般就是对答案,事实上,养成二次阅读习惯,有助学生分析能力的养成。学生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目的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经常自问:同样的题目或题材自己会如何布局文章?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较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这篇文章特点何在?文章的结构分析多了,有助于学生写文章时布局和构思。

大学英语课文中常常出现大量的长难句、结构复杂句。学生看不懂句子的结构,势必影响其对整句的理解。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句子主干往往粘着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等修饰成分,扰乱视线。因此,长难句、复杂句分析得当是关键。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大学英语3》U1课文Two ways of looking life的一个句子:Not until a week later,when the baby shows his first startle to the loud sound of a passing truck,does he begin to recover and enjoy his new daughter again.碰到这样的长句,学生先要分析句子,找到主干,把句子濃缩到“主谓”或“主谓宾”:Not until a week later does he be begin to recover and enjoy his new daughter again.这是一个倒装句,因为否定词Not until在句首。句子主干找到,剩下部分when the baby shows his first startle to the loud sound of a passing truck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仔细分析句子后,结构就很清晰明了,意思就呼之欲出。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He doesn't begin to recover and enjoy his new daughter again until two weeks later when the baby shows his first startle to the loud sound of a passing truck.分析长难句、复杂句,学生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要克服长难句障碍,学生还可以学会写长句,写出正确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逐步加入插入语、各种从句、修饰成份来扩充句子。长期坚持,在练习中不断地思考分析,最终达到自己分析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创设机会,鼓励学生交流,助评价(Evaluating)

评价是思辨的核心,评价的关键是建立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标准,提升学生按此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其情感意向。对于思辨能力培养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赞同某种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和评价该观点产生的过程。文中的评价包括“对自已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要实现课堂上评价,就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合作的交流氛围,创设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当同学发言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聆听,通过分析、思考、理解发言人的信息,作出有意义的解释或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发言者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争辩,互为启发、相互补充。English Presentation(个人或小组呈现)给了学生一个面对面向大家展示的机会,在展示时学生通过语言、形体、动作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呈现,既提高了展示者的表达水平,又给其他学生提供了认真倾听、互动交流的机会。“编故事”(Making up stories)环节中小组在指定的时间内,用课文新学的词汇、短语,每人一句连接成一个故事。一个小组完毕后,教师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对这个故事做出点评。评价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充满激励导向,又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指出毛病的同时,更要捕捉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面对负面或不良的评价,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既表扬其大胆表述观点和想法的勇气,又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这小组编的故事,有哪些可以借鉴或值得学习的地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评价活动中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塑造,是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页,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敢于、善于、乐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和评价的能力,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四种能力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要“敢于”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角度思考和辨析;要“善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将课堂设计为师生互动“问答”、知识共同探讨的乐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要“乐于”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自己的责任,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Dewey,J.How We Think[M].Boston:D.C.Heath,1910.

[2]Ennis,R.H.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2,32(1):81-111.

[3]Moore,Noel&Richard P.Critical Thinking[M].New York:McGraw-Hill,2009.

[4]Paul,R.The Miniature Guide to Concepts and Tools[M].fourth edition.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辨能力评价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

[8]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

[9]林晓,何莲珍.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01):61-66.

[10]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0-16+92-93.

[11]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5):59-66.

[12]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4):81-85.

[13]乔环润.“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建构[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06):114-117.

[14]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01):19-26.

[15]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02):1-1.

[16]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4-11+17.

[17]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05):76-80.

[18]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9]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03):61-65.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