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

2020-11-17 06:43张炜王雪王宇
高教学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张炜 王雪 王宇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面临构建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责任。通过调查研究,目前高校逐渐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但因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高、供给创新乏力、资助主体合力缺失、应急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其尚未激发育人最大效能。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从供给理念、供给内容、供给载体、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环境方面对发展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供给侧改革;供需关系;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141-04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a funding education system.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how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l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promoting education mode. However the fundation of development-promoting education is poor, because the development-promoting subsidy system does not develop enough,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imbalance, the supply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supply innovation is weak, the main funding force is missing, the emergency capacity is insufficient and so on.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or refer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upply concept, supply content, supply carrier, supply subject, supply mode and development-promoting education aspects to promote development-promoting educ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funded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ximum effectiveness of funded education.

Keywords: development-promoting; supply side reform; supply and demand; education mode

自1983年3月原国家教委联合财政部出台《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与《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开始,我国设立资助政策制度就是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提供帮助与鼓励。已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教育资助系统整体框架,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制度保障,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现有资助政策带来的一些内隐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单一的保障性资助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公平公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包括“资助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实现资助工作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目前,许多高校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不断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丰富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育人的长效目标。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高校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成员,高校资助工作也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落实精准扶贫方略,探求资助育人新模式,走好资助的最后一公里。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内涵与特征

发展型资助理念是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的,是指在保证对学生进行传统经济资助的同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求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助人自助”高质量扶贫脱贫的育人长效机制。这是一种由注重结果、低层次需求到关注过程指导、高层次需求的教育管理观念的转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和教育教学原则及规律的科学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推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举措。

发展型资助理念呈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1.教育目标的前瞻性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发展型资助工作不仅停留在“解困”阶段,更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从以物质帮扶为终点逐渐转为以育人服务为主旨转变,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资助育人的长效价值。2.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培养的系统性。发展型资助更加注重强调学生个体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教育主体由单一的资助方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及社会全员在内的育人主体转变,充分发挥受助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发展型资助除了要帮助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实施学业帮扶、能力提升、职业生涯指导、心理辅导、道德塑造等培养手段,充分发掘学生发展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4.教育方式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发展型资助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服务,并注重通过资助项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参与资助决策、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将外在的培养目的逐渐融入育人过程并内化为其个人的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高校资助工作有很大的相通性,都在确保教育投入保障到位的前提下,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和个人需要方面探索新的学生资助方式,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这也为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开展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了解全国高校发展型资助情况,本研究选取34所高校、321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发展型资助实践及育人成效开展了定性和定量研究。调查发现,93%的高校已经逐漸探索适合本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主要集中在开展学业帮扶、就业指导、感恩实践教育方面。在取得资助育人成效的同时,结合发展型资助内涵特征和育人目标综合考量,从教育主客体、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分析来看,高校发展型资助暴露出来的一些短板,导致资助育人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助体系,数据显示各高校79%-83%的资助资金投入到了常规的经济救助层面,发展型资助占比较少,而且发展型资助模式基本处于培育期,大多缺少整体性统筹设计和合理架构,目前没有建立起独有的体制机制。对已经实施的发展型资助项目也没有实现持续发展型跟进,缺少特色、长效性,内在动力和活力缺乏,发展型资助在高校整体资助工作中“被边缘化”现象仍然比较明显。

2. 发展型资助供需结构失衡。通过对高校及学生两类主体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高校资助育人项目设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希望资助力度排名前三名的是能力提升、学业资助和心理帮扶,而学校层面提供资助排名前三名的是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和能力提升。总体来讲,高校资助工作在经济、学业资助方面能够落实到位,但精神文化和素质提升需求的供给严重缺乏,资助项目并没有满足和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对资助的有效需求,供需间的不匹配性导致资助育人功能不足,资助育人实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3. 发展型资助供给质量不高。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结合学生需求开展了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型活动,但资助内容基本以满足学生目前需要为出发点,始于出发点也止于出发点,并没有对资助过程和资助结果进行指导、追踪和考量。发展型资助因缺乏动态监控,导致资助项目缺乏目标引导性和持续性,未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需求,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未能实现最优。

4. 发展型资助供给创新乏力。高校开设的发展型资助项目雷同性和资助模式同质化比较高,没有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资助项目,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要求,没有实现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差异化发展,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合理结构布局,资助供给创新乏力。

5. 发展型资助主体合力缺失。从高校整体工作来看,不同部门工作因工作对象的相同性会出现工作交集,要实现发展型资助效果最优,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包括资助工作队伍、管理人员、教师队伍在内的资助育人工作联合团队,实现工作融合性而达成全方位资助育人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助学生除了需要经济救助之外,越来越多的面临学业、就业、心理等发展需求,而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尚未打破工作壁垒,学生工作各自为战,资助内容单一分散,未能实现心理救助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校内相关教育资源合力开展融合型发展型资助工作,教育主体的合力缺失。

6. 发展型资助应急能力不足。调查发现,高校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下,资助工作主要通过经济资助帮助学生解决物质困扰,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但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也暴露出发展型资助应急处理机制不够健全,应急能力不足,未能在重要时期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高、供给创新乏力、资助主体合力缺失、应急能力不足原因,导致发展型资助未能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长效发展,资助育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改革也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不断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工作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协调好各类学生资助,有效提高资助的准确性”,推动发展型资助迈上更高台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展型资助的价值关联

供给侧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央提出的解决供需错位的重要方法,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结构性改革,其重点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要素、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而高校资助工作转型与经济转型具有潜在的一致性:传统的资助工作无法实现资助育人长效目标,面临由追求经济帮扶向发展型资助转型的问题;面临从需求驱动转向供给驱动的问题,面临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问题。而目前高校发展型资助发展的局限根本在于供需结构失衡导致内驱力不足,因此通过吸收借鉴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和有效措施,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结合教育主客体、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求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对促进资助工作的结构性优化,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

人质量提升路径

高校发展型资助供给侧改革,主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优化供给结构,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要素的投入产出率,为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维度。

1. 体制上优化升级资助供给理念,改善供给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创新,因此要实现高校资助工作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应是加强发展型资助顶层设计,优化资助供给理念,扩大有效供给。一方面,针对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在保证“无偿救济”的前提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年级、分阶段、分需求订单式的设定发展型资助项目,实现学业、心理、就业、思想、能力等多元成长成才帮扶,扩大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注重对资助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资助前期、资助中期和资助后期将发展型资助工作情况按照时间节点来监控,避免“起点”即“终点”的无内涵及外延资助,实现项目存在的独特性和管理的动态性。另一方面,对各学院要授权放权,允许各学院结合学院特色和学生需求设置特色资助项目,用项目的特色性、实效性来铸造资助项目品牌,将资助项目“放活”“管好”。通过源头上出精品、结构上有精进、动能上有张力,将学生的培养融入到“有偿救济”的过程管理中,实现学校整体有把控、学院有特色,围绕中心却又百花齐放的资助举措,最大限度实现满足学生应急需求与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

2. 要素上丰富完善资助育人架构,实现供需平衡高水平跃升。

(1)供给内容上订单式设置,释放发展新需求

发展型资助要将不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类施策。[2]为提高资助效果,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开展资助工作,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以学生为个体,以团体为单位,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订单式提供资助育人项目,实现学业、心理、就业、思想、能力等多元成长成才帮扶,使资助个性鲜明、成效突出;以活动为契机,注重资助整体过程的前期指导、中期跟进、后期反馈,将资助项目进行过程化管理,注重考查资助育人的连续化、长远性发展,跟进式、模式化管理使资助效果突出、成效深远。逐渐将资助由“点”变成“线”,由“线”变成“面”,实现实际需求与有效服务、长远发展的无缝对接,促进发展型资助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的良性育人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综合支撑。

(2)供给载体上多样化融合,增添发展新活力

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体系中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资金”,而应设计人力、科研等项目等诸多因素,高校应结合本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涵盖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多种育人载体,在对学生教育发展中都能起到重要影响。而高校资助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多重载体的育人功能,通过管理活动、文化资源、活动参与、大众传媒等手段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要求,努力实现多重工作载体的融合对接,使资助育人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在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设定资助项目,并充分依托各种活动、文化、管理及大众传播等多资助载体充分发挥受助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参与、组织、决策过程中做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发展型育人功能,努力实现经济资助和发展型资助的统一,改变经济资助起点即终点的管理模式,发挥资助效能,实现资助效果的长效性。

(3)供给主体上探求式开发,增强发展后援力

目前高校资助资金政府财政投入仍占主导地位,2018年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等第三方资助资金仅占6.63%。[4]发展型资助资金在高校资助资金占比大概在17%-21%,不仅因学校政策不同会各有差异,而且发展型资助资金又有很大的灵活性,结合当年工作开展情况而各有差异,存在忽多忽少的情况,发展型资助对于高校资助工作来讲只是锦上添花。因此,发展型资助要想在育人功能方面实现强有力发力,需要在充分利用高校资助资金划拨的有限部分之外,发展型资助仍可以在供给主体上进行探求式开发,扩展供给源,充分挖掘第三方资源,增加后援储备,使其保证资金来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充分发挥资金的原有优势,拓展发展型资助途径,提升育人效能。高校应不断推动社会力量和家庭个体的参与,整合、共享校园内外的各方资源,在充分挖掘吸纳优秀校友、合作企业的经济资助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精神供给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其人才优势和平台资源,发挥励志榜样引领、实践平台锻炼及专业帮扶援助作用,为处于发展困境的学生提供更加及时、有效、长远的物质及精神层面的综合性发展型资助,突破高校单一力量资助发展瓶颈,保证发展型资助的长效性和感染性,增强发展后援力,使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4)供给模式上创新性推进,培育发展新动能

发展性资助体系应高度重视育人功能,将资助渗透到学生的生命、生活发展中去,将传统的“物化”、“静态”的资助转变为“人性化”“动态”的资助。[5]高校发展型资助应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不断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资助供给模式,用好用足好办法、改活改进老办法、探索发现新办法。建立资助应急处理预案,不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在确保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结合当前形势将传统资助模式进行创造性转变,在学生有心理帮扶、就业指导、回馈社会等发展型资助需求时主动出击,增强资助时效。逐渐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互联网+”立体化、多元化的资助工作新平台,打通资助育人的“微通道”,不断让资助在模式创新中焕发新动能,增强持续发展动能。

(5)供给环境上全方位保障,打造发展新空间

高校要结合工作要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发展型资助工作方案,以制度化手段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并且还要搭建稳固、全面的校园发展型资助育人团队,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除了加强资助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之外,还要充分动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入到资助育人体系工作中来,为发展型资助打破工作壁垒,实现多重教育环节和教育主体的有效沟通和融合衔接,形成资助育人团队的强大合力,为发展型资助提供重要的人员队伍保障,营造全方位、广渠道、多层次的共商共育的良好资助育人供给环境。

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经济手段,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6]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工作出发点及落脚点。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发展型资助应不断推进结构转型,增强自我发展内驱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高校及学院资助管理部门作为资助的“供给侧”,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侧”的前提下,优化发展型资助管理理念,促进资助工作供给侧改革,在科学开展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助工作多种育人载体,创新资助供给模式,实现资助供给内容和方式的结构性优化,扩展资助供给主体,营造良性的供给环境,使资助客体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由单向受助到反哺回馈,由经济帮扶到精神关爱,由救济帮扶到能力提升,逐渐搭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协同育人机制,全方面多角度增强育人合力、活力、魅力,实现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相融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46-148.

[2]赵鹏.资助育人视角下“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工作载体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G大学H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3):5-6.

[3]刘继红.高等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97-98.

[4]全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2019-7-10.

[5]刘卉.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构建——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工作为例[J].北大青年研究,2020(1).

[6]周宗师,程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6):49-53.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