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静待”方能“花开”

2020-11-17 02:51陈丽
关键词:课本陪伴家长

陈丽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赞同尊重孩子,像“树大自直”“佛系教育”这类的教育思想都是得到很高赞誉与呼声的。许多人都要求对待孩子们要有耐心,静待花开。然而,很多家长都对此心存疑惑,怎样“静待”才能等到“花开”呢?

一、 陪伴成长重在“伴”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陪伴,甚至有许多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做全职家庭主妇。然而,并不是我们每时每刻陪着孩子,他们就能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样子。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孩子特别听话,我看着他写作业,讲一个会一个,可是自己不会思考,不会举一反三。往往这种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不热衷于参加班级活动,存在感非常低,这种情况是由于家长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陪着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成了被动完成任务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出现错误,家长马上指出,孩子立刻按照家长的说法改正。生活中也是一样,家长的过度陪伴造成了孩子没有机会自己思考、探索这个世界。有的孩子甚至出门穿哪件衣服也没有自己的主意。如此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都疲惫不堪。

家长这种盲目的付出和爱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探索和认识甚至创造自己周围世界的权利。我们应该把陪伴的重心放在“伴”上。真正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像朋友那样,我们可以陪伴孩子写作业,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探索解决那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一起种下一粒种子,一起给它浇水施肥,观察它长大开花结出果实,而不是直接送给孩子一个果子。

二、 评价到点上

很多家长知道要鼓励孩子,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然而,夸奖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夸奖孩子也要夸到点子上。不能盲目笼统地说一句“你真棒!”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觉到你的敷衍。也不能夸大其词,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真正做得很好。家长应该找到孩子做得很棒的那个点,从一个真正了解的技术者的角度进行夸赞,然后还要想办法再设一个不太难的目标,让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不能让他坐在你夸赞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孩子想尝试锯木头,那我就告诉他去尝试怎样用锯子,并鼓励他“锯末纷纷落下说明你离成功越来越近了”。结果,我打了个盹儿的功夫,不到六岁的儿子自己就把拳头粗的树干锯掉了一截。

如果孩子某件事做得不是太好,那肯定也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我的一个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指责孩子在家里一边看课本查答案一边做题。我给出的回复是,疫情期间,坚持学习已属不易。他肯定是不太会才去看课本。孩子不会的知识能主动去查课本说明他已经在主动学习了。即使所有的结果都不如人意,那起码孩子在做这件事过程中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作为家长,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孩子的努力。如果我们只看到结果,那孩子也会不重视努力的過程。

三、 有“特权”,不“攀比”,不“干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得到与众不同的青睐是所有孩子保持自信的理由。二胎时代来临后,家庭中孩子们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成了让各位父母头疼的问题。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又很难做到一碗水完全端平。老大看着后来出生的弟弟妹妹分走父母的宠爱,一脸的悲恸又各种忤逆,二胎们则战战兢兢的讨好父母的同时学会了趋利避害、察言观色……我的原则是每个孩子都有“特权”,根据需求分别满足,不允许“攀比”。

孩子之间的事情,大人最好不要“干涉”。因为孩子们之间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他们的心理动态跟他们的年龄一样比之大人们更加接近,他们应该能够更懂得对方。实践证明,弟弟在白纸上的涂鸦只有姐姐懂,也只有弟弟能用崇拜和羡慕的眼神看着姐姐完成各种大人看不上眼的“创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只是在做父母的路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初行者。给予孩子们足够耐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给自己再次成长的机会呢?孩子们用自己长大的过程让我们学习做父母,我们为何不能努力一些,用心学习,用更多的智慧为彼此的成长多一些机会呢?

猜你喜欢
课本陪伴家长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家长错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家长请吃药Ⅱ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