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们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

2020-11-17 02:52
关键词:种子老师孩子

编者按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研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地得到发展。本期,我们邀请部分教师,结合教学管理经验,谈谈他们如何让孩子在自由成长的同时,又不过分压抑自己的天性。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只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他的情感体验、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等等其实比学习知识复杂得多,也重要得多。那么,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又不失方向?在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丈八丘小学石红老师看来,一是家长和老师要理性看待学习,从长远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过分要求孩子,更多地考虑孩子想要什么。二是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给孩子提供一些“最近发展区”,引导是关键。在成长之路上给予孩子的自由选择多一些,孩子会成长的快一些。

济南市钢城区友谊路小学薛玉婷老师也谈到:“棍棒教育”“严厉管教”早已是上世纪的词汇。尊重、鼓励孩子个性自由发展,应该是教育的主流。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也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清晰的事实模糊化,从确定性中找出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发展。

世上没有一样的树叶,课堂里也没有天性相同的学生。荣成市实验小学张乃夫老师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点,他认为: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育引导者的鼓励和支持。对孩子要从其擅长或兴趣入手,多表扬,以一点带全面,促其进步。在寻找孩子兴趣方面,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做了解。让孩子多尝试、多接触不同的领域,加以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孩子找到其擅长和兴趣的所在。

来自曹县青堌集镇刘寨小学的胡春蕾老师提出,学生的学习需要自律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作为教师,既要给学生一些常规的行为训练,又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给他们一些激励和吸引。首先要做一些常规行为训练,主要包括:1. 常给自己下命令,指导自己的行动。例如写字时,让学生念:“写字时,坐端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下命令,逐步形成良好的坐、立、写的良好的姿势。2. 经常组织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的东西及时拿掉,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判断能力。3. 经常与孩子沟通,提供规范化的管理和环境。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减少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课堂设计要精。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环节上创设悬念,激发兴趣,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学生。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如何让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在孩子身上均衡地生长,莒县第五实验小学赵欢欢老师则建议:1. 寻根探源,对症下药。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应该做到深入了解,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2. 不吝赞美,多用表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首动人的乐曲。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倾听乐曲,更要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为其喝彩,给予认可。让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为他们进步的基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探求真理的欲望。3. 用爱心感化学生。许多的教育案例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催发学生实现行为转变的力量源泉。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多多给予鼓励和耐心,在生活学习中多关心照顾学生,用温和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温暖和包容。4. 掌握強化——消失定律。赏罚分明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掌握好奖励和惩罚的尺度。

教师正确的引导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并不代表灌输,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仍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事情。

后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创新教学管理观念,自由和规则结合才是最好的教育。对父母而言,也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

猜你喜欢
种子老师孩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