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斐
理论源于实践,形象大于思想。正因为如此,才使并非以文艺为其术业之专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特别看重文艺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更多有以文艺作品所诉诸的社会内容和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作为学术建构的立论基础与思想阐发的精神酵素,并因此行使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的理论著作中经常得以同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鲍狄埃、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及其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不期而遇,并从他们的个性化心愫与特质化言行中十分具象地知解和领悟了理论的本质与思想的光彩,以致使自己在人格修为、精神构建与价值追求上均会有所吸纳和汲吮,并因此而得以擢长与提升。而这,便是山西大学刘晓哲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一书的意概所归与旨要所及。
显而易见,这是一本及时而重要的书。它不仅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相协配,而且更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现实需要相耦合。作者在回望和爬梳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之历史进程与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对文艺育德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精准而深切的评骘,寄予了忱挚而殷切的期望,特别是在书中通过逐章逐节的系统论述与鲜活真酌的实例分析,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例证,而且更为党中央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进行了即时而有效的理论建构与思想引领,特别是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思想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充分的实践依据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育德思想的逐一深度钩稽和广义理论探赜,直使人们在博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文艺育德思想形成的背景、涵寓的内容、发展的向度、溢生的效能的同时,更对其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获得全方位领略与大格局认知。全书以6 章18 节几近40 万言的篇幅,着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的缘起、形成、发展过程、实践效应及其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中的全面切入和对之的全程观照。作者认为,文艺的建构、传播及其作用和影响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要素与理论成因。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以文艺家的身份出现过,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从未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走进世人的阅读视野,但这却不仅不妨碍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且更不足以遮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利用文艺作品传播先进世界观、培育革命擎旗人的孜孜求索与煌煌战绩。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思想升华与理论创新过程中不仅十分注重对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借重与激扬,而且每每都总能以之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深邃思想和宏博理论做出形象化的引喻与通俗化的解读,直使人们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从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和如诗如画的艺术场景中完成对先进思想的接受与承载和对革命理论的知解与晓喻,进而通过形象引深和艺术感悟而实现思想的飞跃与心灵的净化,乃至跻臻认知的提升和精神的高蹈,从而敛成以德服人的效应,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对于此,许多人都是有实践感验和切身体会的。一如关于在阶级社会中对财赀的评析与认识,尽管多种说法自阐其道,各炫其理,但却都不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金子的本质所作的评析和论述那样透彻,那样深刻,那样触骨击髓、入木三分:“金子!黄黄的、亮亮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一点点就可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又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铮铮之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特别是在关于对社会、人生、奋斗的认识与理解上尽管有多种多样,但却皆不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让陕北农家子弟孙少平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所进行的形象化、感悟式的自我解析和诉说更有震撼力,更能征服人。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文艺育德的路径和方略不仅与理论不同,而且在效能与方式上也更有其独秉的特长和优势,即由形象化、感染力与艺术美所构成的强大征服力,每每都总能与阅读并行,与欣赏同频,在引而不发之中自会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唤起人们高度自觉和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更对其施以有力有效的思想提升与灵魂涤荡,并在此基础上促使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得以持续走高、趋强、达美、向善。
对于此,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关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尽管人们在理论上可以作出各种正确的答释,但都不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让他笔下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站出来以自己的实际经历现身说法更形象、更透彻、更精准、更有力,以致他那段关于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哲理抒怀,竟不期然地成为人们的高度共识,并获得广大受众的一致认同,乃至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作家黎汝青就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按我的阅读顺序来谈我的喜爱,在我青年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不说它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如何鲜明、生动、丰满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
可不啊!保尔从自己的严酷经历与切身体验中所深刻总结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面对此,谁又能不深有感悟和倍受鼓舞呢!事实是,保尔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洗衣养家糊口。他15 岁时就参加了苏联红军,后在四处转战中身负重伤,退伍后又先后在基辅铁路工厂当电工和从事建筑铁路支线的领导工作。由于长期艰苦奋斗,积劳成疾,伤寒和风湿症严重摧毁了他的健康,乃至1926 年当他年方22 岁时,就全身瘫痪。到了1929 年他25 岁时,又双目失明。即便如此,保尔也从来都决不屈服,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的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那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倔强的保尔,就正是在浑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1933 年硬是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写作。但不幸的是,书稿竟在邮寄过程中丢失,这使他又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头重新写起,直使昔日的战友、时任省委委员的朱赫来看望他时,竟也按捺不住地有感而发:“……你真是无价之宝啊,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是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正因为如此,作为长篇小说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价值和作用,才不啻远远超越了文艺创作的范畴与影响力。它是箴言,它是哲理,它是旗旌,它是引擎,它是生活的教科书,它是生命的压舱石。唯其如此,早在10 余年前,仅苏联一地,这部小说就已以61 种文字先后印刷了600 余次,总发行量几近5000 万册。之所以如此,唯在于这部小说以其充沛的真理力量和生命能量在给人们点亮生命之火的同时,更给人们阐发了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直使人们得以从艺术审美和形象感化中获得思想之光的烛照与真理之“帆”的激扬,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人格的完美构建与道德的踔厉提升。因为这不是通过理论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意境渲濡和形象感染充分调动人们求美向善的内在机制与内生动力,从而使人们在强烈向往和高度自觉中实现对“德”与“美”的欣然接受与潜然吸吮。正因为如此,才使优秀的文艺作品常常能够获具广泛而强烈、积极而向上的思想涵负与理论感应,并以艺术的方式通过审美途径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有效实现。
文艺与理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正如马克思所说,它能“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使“社会生活实现审美化”。而这又恰恰既是文艺的显著特征,更是文艺的独特优势,且由此而造成了实践和实现文艺育德的特殊路径、特殊方略、特殊效能及其特秉的不可取代性。如果说理论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和精准的概念诠释而着力彰显和阐发思想的深刻性与道德的高尚性,那么,文艺就是着力通过审美方式和形象引喻而进行并实现思想感悟与精神升华。显然,二者在殊途同归中既各有千秋、各具优势,又相熠互惠,遂呈完璧。尽管如此,文艺的特质和优势仍旧是显而易见的,其所秉赋的形象化审美特征注定会使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舒张力与传播力,并因此而致文艺在育德方式和育德效能上皆独具和特有自身的优势与魅力,而这又恰恰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得以形成、发展和释放巨大潜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根源与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认为,使人们形象地认识社会生活和艺术地掌握客观世界,不仅是重要的和必要的,而且更是具有恒常性与普遍性的,他为此而强调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马克思、恩格斯甚至强调指出:“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来”,而列宁则说:“真正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为什么呢?就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能“风成化习,果行育德”,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又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目的,永远都在于要用正确、积极、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们的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道德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充实和提升而搭建桥梁、开辟道路、输送营养,并力求形成从道德义理直达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坦途与通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艺之路显然最直接、最有效,也最被人们乐于和易于采取与践行,因为它是通过审美途径而进行形象化甚至是娱乐化的引喻、感染、启迪和激勖的,并每每使人们得以在不知不觉的愉悦和欢忭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实现充实与提升。作为思想巨人和理论巨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终生都炽烈地爱好文艺和看重文艺,并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给予崇高评价与反复引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刘晓哲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一书中所着力论证的支点和质点也正在于此。她在作为全书导语的“研究缘起”中一开首便写道:“马克思既是一位严谨、智慧的学者,又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文学爱好者。”在从1835 年到1841 年的求学与创业时期,马克思不仅一直想做一名文学评论家,而且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尽管他后来没有选择文学之路,但他的这种文学抱负却被他的哲学吸收进去了,而且逐渐成为他理论创造的素材和论战的弹药。自此之后,他的哲学论文便开始大量使用文艺作品所提供的各种形象化隐喻或结构上的类比,并频繁征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化例证来澄清和阐发诸多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理论命题,迄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更是对美学问题进行了独具慧眼、独诣佳境的辑构与缔建。
综观全书,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就是这样以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文艺学的关联和对经典文艺作品之主题、意境、事件、人物、场景、故事等的形象化借喻和哲理化引证而渐次展开、广泛辐集、重点论赜、深度钩稽、全面探奥、精准评析,直至从欧洲到中国,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直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道路、目标追求、战略定力与宏伟构想。而此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质点、思想亮点与时代焦点,便是充分发挥文艺的育德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而这种历史性进步的实现,则主要依恃“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之特殊作用和巨大功能的充分实现与高度发挥。因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道德价值”。而文化——文艺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正在于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进而“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在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正因为如此,文艺育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执著追求。刘晓哲教授在其《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一书中所着力阐发和缜密论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追索和实现文艺育德过程中的履迹与效应、探求与创蹊、拓进与攀登。在作者的笔下,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对文艺育德的布局、立意、执守、践行、解析、调整、深化、扩容等,均有清晰的勾勒与完整的论骘,特别是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逐一展开对解放区文艺、十七年文艺、新时期文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育德、树人、益世、淬品、赍志、勖创方面的一系列大动作与新举措,并对之进行了回眸式的经验总结和展望式的前景瞻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详尽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创作的青睐和对文艺育德的看重,而且具象化地列举和分析了他们在思想氤氲和理论创新中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借喻和对革命文艺家的推崇,诸如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海涅、歌德、塞万提斯、赫尔岑、鲍狄埃、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人的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就都常常成为他们阐发重大理论问题和纾解疑难思想认识时的详实资料与有力证据。比如,要从理论上、学术上讲清楚何为悭吝及其对人格的腐蚀和对社会的危害,不仅耗费篇章,而且效果堪忧。但如若祭出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这个人物来现身说法,人们就会豁然获得深切的感知与形象的认识。再如,要从理论上把什么是“精神胜利法”说深说透,显然很是困难,但如若让鲁迅笔下的阿Q 出来具体表现一番,不就一下子活灵活现了么!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不但在理论创造和思想分析中注意对文艺的借重和引证,而且更将其作为树人育德的重要手段和特殊途径加以扩散与放大。至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当然就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的典范之作与鲜明标识了。这同时也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一书中进行阐发和论证的核心之核心、旨要之旨要、重点之重点,正如作者所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倾向性,总是这样那样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需要、意志、人生观、价值观”,并由此而决定了真正的文艺不仅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而且更定会“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这,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形成、发展和对创作实践与社会实践进行科学擘画和宏博引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凭。唯其如此,鲁迅才深刻指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当首推文艺。而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指出,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而且更可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