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西方人文知识与外语院校资源相结合的建设与实践
——以微信公众号“空壳拯救计划”为例

2020-11-18 04:58季永杰刘颖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壳外语学习者

季永杰 刘颖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0 引言

现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对当代年轻人提出了挑战,对外语学习者更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外语院校的资源,传播西方文化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1 西方人文知识在外语院校传播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文化素养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符号、一种文字,更多的是需要了解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表现出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当今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经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语言,不重文化;重语法,不重语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西方人文知识的传播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

学习西方人文知识,能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其知识,了解其精神,深刻体会其内涵,不仅可以增加外语学习者的文化储备,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此外,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出去,培养从国际化视角看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审视本国文化,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豪感。

1.2 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将来很有可能走向国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肩负着传承本国文化、引进外来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外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那究竟该如何恰当且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呢?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传播西方人文知识,可以帮助西方语言学习者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非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理解和适应目的语文化。

“空壳拯救计划”公众号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开通,面向外语学习者,通过介绍西方文学经典,实现西方人文知识的传播。

2 借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外语院校进行西方人文知识传播的必要性

当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其便捷的媒介属性和便捷的社交聚合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现西方人文知识和外语院校资源相结合势在必行[1]。

2.1 微信公众平台的即时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近些年,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便捷的操作模式、丰富多样的内容赢得了自媒体人和读者的喜爱。微信公众平台借助互联网,能够快速发布信息,相比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它的即时性更高,操作也更为简单。

而在实践当中,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西方人文知识的传播时,可以结合时事,将社会热点融入文章内容。如针对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在“空壳拯救计划”公众号上,运营者就可以出一篇文章介绍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可以惋惜哀痛,呼吁大家保护文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公众号风格不一,有的严谨务实,有的轻松活泼,为不同品味的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公众号图文搭配,还可以插入视频、音频、链接等,超越了传统媒体的界限,搭配多种元素,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趣味性强。从该角度来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形式,可以将对部分人来说较为枯燥的西方人文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多媒体也有利于将抽象、难解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内容创作者可以及时看到用户反馈,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根据反馈对创作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公众平台作为运营者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便捷了二者的沟通,促进提高了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

2.2 微信公众平台对阅读习惯和渠道的改变

随着手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如QQ、微信等聊天软件更是深得大众恩宠。公众号背靠微信,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潜在的用户基础,其内容一经推出,便迅速在互联网阅读市场中占据了大量份额。依靠公众号的种种优势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如碎片化阅读、公众号上的文章,不管是短篇评论还是长篇连载,都收获了大批忠实读者。

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展阅读,选择这一方式进行西方人文知识的传播,可以说是借了互联网的“东风”。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西方人文知识与外语院校资源相结合的现状

3.1 可能性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过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必要性,再加上外国语院校不仅拥有丰富的外语文献资源,还有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该类院校是跨文化交际生长的乐园。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创作者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无论是去图书馆查阅外语文献,还是在校园内进行调研,亦或向老师寻求帮助,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诉求。

3.2 动力来源

校内资源是基础,而外语学习者个人的意愿是动力。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学习外来文化,不管从个人文化素养提升还是从对外交流层面上来说都有其紧迫性。想要走出国门的外语学习者更是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这种主动学习会给公众号的推广带来极大便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西方人文知识为内容的微信公众号正是大多数学习者需要的。

由此可见,在外国语学校进行西方人文知识的传播,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西方人文知识与外语院校资源相结合的实践

4.1“空壳拯救计划”公众号的建设与实践

“空壳拯救计划”是在上述众多有利条件下创立的公众号。该公众号通过调研确立了推文风格,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西方人文知识。该平台首先在院系内推广,随着用户基础的不断壮大,项目成员又将其推向全校。

在推广阶段,该公众号充分利用了校内资源,即从校友的需求出发,指定推广策略,不断扩大用户范围。在内容创作方面,公众号也基本遵从校友的需求这一原则。选取的内容尽可能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联系,降低阅读门槛、拉进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比如,公众号曾推出一篇文章《揭开你的面纱来——西方文坛大拿趣味简介》就利用了“中式英语翻译”这一点,趣味性十足,文章推出后,浏览量达到新高。

“空壳拯救计划”下设两个专栏,一为西方文学经典作品推荐,一为西方人文知识的深度阅读。两个专栏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得益于校内文献资料详实,公众号内容创作合理有据,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当然,“空壳拯救计划”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还是项目成员的努力。该项目成员皆为西方文化爱好者。他们具备的知识储备为公众号内容输出打下基础,成员们高度的热情使公众号得以长足发展,而每个成员独特的写稿风格则使公众号生机勃勃。这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的又一个有力体现。

4.2“空壳拯救计划”公众号建设与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在建设与实践中,公众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从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媒介看,个人公众号成长周期长、推广难。个人公众号可以借助的力量少,推广范围基本集中在校内,难以形成规模。受众又都是无收入或收入低的大学生,如想盈利,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其次从内容输出来看,以西方人文知识为重点,公众号受众群体固定,即使风格做了轻松化处理但仍显得有些单调。微信公众平台本是一个偏向娱乐风格的媒介,用来做知识传播固然可以,但这对内容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文章需要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以迎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最后从校内资源对公众号的支持来看,尽管校内的外文资料丰富,但阅读起来较为耗时,如何将文献资料快速转化为所输出内容,成为公众号的一大挑战。此外,校内各院系、各组织均有较为代表性的微信公众平台,如能借助这些媒体的力量,定会为“空壳拯救计划”公众号的发展带来极大帮助。但这些公众平台较为零散,缺少统一组织,很难从中借力。

5 结语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西方文化传播,顺应了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利于传播,在与外语院校校内资源进行结合时,也获得了诸多便利。但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如个人公众号成长缓慢、对创作者和创作内容要求高、没有取得与其他校内平台的联系等。这些都是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是我们需要深入且长期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空壳外语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196个村集体不再“空壳”
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 合作社如何破“空壳”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