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小与大

2020-11-18 08:45
核桃源 2020年6期
关键词:篇幅

1

小小说是小的。

这是讨论小小说的前提。

小小说又是大的。

这是小小说值得讨论的前提。

2

小小说是小的。

这是相较于短、中、长篇小说而言的。是指它的长相,即外在形式,也就是篇幅。

有多小?多年来形成的大致共识是1500 字左右。

是否可扩大到2000 字,甚至3000 字?

从多年的创作实践看,2000 字是没有问题的。

3000 字,就比较接近短篇小说了。

3

小小说是大的。

这是相较于短故事、段子、笑话来说的,当然也是相较于短、中、长篇小说而言的。

那么。这里的“大”,是指什么呢?

历史的厚度、人性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是评价中长篇小说的。

短篇小说都很难做到。

所以,小小说的“大”不包含历史的厚度,它主要是指人性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

篇幅会限制小说的容量,但限制不了小说的思想,限制不了作者对人性深度的探讨。同样,也限制不了其艺术魅力的展示。

而相较于短故事、段子、笑话,小小说肯定比它们深刻,艺术水准也远远超过它们。

4

据湖南工业大学张春副教授考证,“小小说”这一文体诞生于1920年。

一百年来,出现了“大”的作品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我认为,汪曾祺的《陈小手》、贾大山的《莲池老人》、冯骥才的《苏七块》、许行的《立正》、毕淑敏的《紫色人形》、迟子建的《与周瑜相遇》、王奎山的《二重奏》、孙方友的《雅盗》、刘建超的《将军》、黄建国的《谁先看见村庄》、刘国芳的《风铃》、陈毓的《伊人寂寞》、蔡楠的《行走在岸上的鱼》、侯德云的《冬天的葬礼》、相裕亭的《威风》、非鱼的《荒》、申平的《头羊》、安勇的《一次失败的劫持》以及夏阳的《马不停蹄的忧伤》等,均是“大”的作品。

当然,说它们是“大”的作品,是基于1500 字左右这样的篇幅。

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5

如何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里,写出“大”的作品呢?

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在人性深度上下功夫。

这点与短、中、长篇小说创作没有区别。

前面说过,篇幅会限制小说的容量,但限制不了小说的思想。再短的小说,都能表达深刻的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让作品深刻呢?

这主要与作家对世界和人生认识的深浅有关,与能否穿透惯常的现象抵达本质有关。换句话说,是与作家认识世界和人生的境界有关。

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境界高,其作品自然就会深刻。

贾大山的《游戏》围绕看电视,写了两个老袁的故事。北院的老袁离休前是个局长,南院的老袁退休前是个工人。北院的老袁家里的电视是彩色的,南院的老袁家里的电视是黑白的。

于是,故事开始了。

两个老袁玩起了游戏,北院的老袁请南院的老袁去他家看彩电,但南院的老袁要提前写申请。应该说,游戏开始的一段时间,两个老袁还是玩得不亦乐乎的。可后来,北院的老袁总是有意无意地刁难南院的老袁,南院的老袁一气之下不玩了。“他看他的彩色,他看他的黑白”。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能算得上一篇小小说,主题是对官僚主义的批判。但这样的认识是不是浅了些?

贾大山没让故事到此结束。南院的老袁买了一台彩电,“到街上买了一张电视报,标出拟看节目”,又与北院的老袁玩起了游戏。申请还是南院的老袁写,只不过这次不是他到北院的老袁家看彩电,而是北院的老袁到他家来看。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应该算得上一篇好小小说了。既批判了官僚主义,又表现了人的宽容。一句话,落在了人的内心上。

绝妙的是,作品并未在此结束,而是落脚在了“北院老袁……不再做那游戏了。”这就从“南院老袁的放下”过渡到了“北院老袁的放下”,从而把故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把作品的境界也提升了一层。

因为“北院老袁的放下”要难的多,触及人的心灵层面更深了。

6

要想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里,写出“大”的作品,还须有好的故事来支撑。

这点与短、中、长篇小说也没有区别。

只是一个短篇、中篇或长篇小说,可能会讲好几个好故事。

小小说只讲一个好故事而已。

那么,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好故事与一波三折有关,但又不止于一波三折。

尤其是,这个“折”,不能仅落脚于外部的层面。

它一定要与人的内心,与人性有关。

我们都读过贾大山的《莲池老人》,它的每一“折”,就都与人的内心有关。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杨莲池)死了”。这个“折”,是写“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的”人,他心中也有“挂碍”;“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这一“折”,是写人的放下、从容与达观。

7

囿于1500 字左右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创作在选材上有自己独特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选择小题材。

原因很清楚,大题材在1500 字的篇幅内,是很难玩转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与短、中、长篇小说作家多依赖想象力写作不太相同,小小说作家可更多地依赖经验写作。相对短、中、长篇小说而言,把经验转化为一篇1500 字左右的小小说,是较为容易且快速的。由于日常生活小事是以业余创作为主的小小说作家最为重要的经验,因此,这些小题材往往就成为小小说作家的天然选择。

当然,作者选择小题材,只是觉得它更适于小小说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对大主题的挖掘。如司玉笙的《“书法家”》借书法比赛会上的一个场景,直指中国官僚体制中主体性缺失的权力关系;许行的《立正》以国民党被俘军官不可纠正的一个“立正”动作为叙事线索,揭示出封建专制给一个人人性深处留下的残酷烙印。

小小说作家青睐小题材,并不意味着大题材不能成为书写的对象。但与短、中、长篇小说作家可能较为全面地使用大题材不同,小小说作家往往只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一个小片段。如冯曙光的《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是有关二次大战的大题材,但作者只截取了多年战争中的最后一天,无数个战场中的一个,通过聚焦日本军人田中正二的死,表现对国家利益和人之尊严尊重的大主题;又如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德军剩下的东西》也是有关战争的大题材,但作者只截取了战争结束后的一个瞬间,一条大街,通过一对男女恋人的偶遇,表达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以及精神家园重建的大主题。

8

从小处落笔,从细微、不那么显眼的地方切入故事,是小小说受篇幅限制的绝地反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控制情节和语言的节奏相对容易,不致于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二是能较好地把一些细部的东西细腻地呈现出来。

上面提到的《游戏》《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德军剩下的东西》等作品的切入口都很小,但艺术的完成度很高,主题也比较深刻。

9

除了切入口小,小小说还特别重视切入故事的角度。

否则,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里,很容易陷入经验同质化的泥潭。

贾平凹的《武松杀嫂》从武松的狭隘性出发,迟子建的《与周瑜相遇》从布衣英雄切入,于是一个新鲜的文本出现了。曾平的《老人 孩子和羊》通过“人养羊”到“羊养人”的角度转换,把人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放下来,体现出人与物互为滋养的协和状态。

角度决定了文本是否具有新意,有时也决定着文本的高度。

10

囿于1500 字左右篇幅的限制,小小说无法像短、中、长篇小说那样塑造丰满的典型人物,但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内,小小说完全可以做到刻画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

什么是富有个性的人物?就是非常态的人物,也就是异常的人、反常的人,容易走极端的人,甚至是变态的人。如《立正》中的国民党被俘连长,《苏七块》中的苏医生,《威风》中的东家,滕刚小小说中的绝大多数人物。

如何刻画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攻其一点,把这点写透写足就可以了。《立正》中,作者紧紧地围绕着国民党被俘连长的“屡教不改”来展开,并把它推向极致,于是一个被专制奴役的人物出来了。

另外,给人物取一个映衬作品意旨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名字,也是刻画富有个性的人物的一种有效方法。程习武的《庭梅野鹤》中,作者给人物取名“苏庭梅”而不是“苏廷梅”,就寄寓苏庭梅要做一株家庭而不是朝廷的梅花,个性特点非常明显。

11

毫无疑问,所有的小说都渴望找到精彩的细节。

与短、中、长篇小说比较起来,小小说对细节的渴望尤为强烈。因为有了一个精当的细节,一篇小小说就活了,反之,就可能死掉。相裕亭的《威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发丝,猛弹进靴子里”这个细节,不动声色但又淋漓尽致地写活了一个耍威风的东家形象,从而揭示了一个人内心不平衡并急于找回这种平衡的狭隘心理。《立正》中,国民党被俘连长“上身,仍然向上一挺”;江离的《奴才》中,“老奴踉跄向前,替换下人,毕恭毕敬跪了”等都是精彩的细节。

在精彩的细节的寻找上,小小说作家应该自信。

因为细节是否精彩,与篇幅无关。

篇幅只能决定细节的多少,但决定不了细节是否精彩。

精彩的细节从哪里来?

从生活中来。

这一点,恰恰是小小说作家的强项。

12

受篇幅短小的限制,小小说创作可通过省略、留白、跳脱的方式,造成结构上的不完整,甚至断裂,以便给读者留下较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补充、重新建构,从而丰富文本。

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中,作者重点写德拉为丈夫买礼物。其实,同时,丈夫也在为德拉买礼物。但这个情节,小说中没写。为何不写?因为这两个情节是同质的。写了,会重复,臃肿,成为累赘,提前泄露情节的秘密。不写,则精练,留下悬念,给读者大的惊喜,而且会使作品变得丰富。因为它既包含了写出来的,又包含了未写出来但读者一定会体验到的。所以,这种结构上的省略、留白、跳脱,是为了获得更多。

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的结构几乎是断裂的,故事情节之间的缝隙特别大。可正是这种大的缝隙,让这篇小小说经由读者的补充,得以有无限的可能性,生长为多个内容不一、甚至方向相反的文本。

13

作为语言的艺术,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对语言有着极高的要求。

不过,较之于短、中、长篇小说,小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更为苛刻。因为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里,一两个使用不当的词汇,两三句不甚顺畅的话都会非常的显眼。更重要的是,语言上做不到简洁、精炼,以一当十,就无法在1500 字左右的篇幅里完成较多的艺术传达,而这一点对于小小说来说恰恰是致命的。

因此,很多小小说作家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陈毓在《欢乐颂》的开头这些写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一个“串”字,生动地诠释了“何以成为亲戚”;一个“赐”字,把“我”欢喜的内心和对婆婆以及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全部表现了出来。这样的语言,就做到了“以少集多”,用较少的字、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14

有一种认识,在较长的篇幅内,才好施展叙事的本领。

带着镣铐如何跳舞?

但也有一种认识,螺狮壳里同样可以做道场。

我认同第二种认识。

短、中、长篇小说有短、中、长篇小说的玩法,小小说有小小说的玩法。

宗利华的《浪迹江湖三题》,由三篇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作品构成。其中,《大哥》运用第三人称,《大嫂》运用第一人称,《儿子》运用第二人称。三种人称叙事各自打开一道心门,一个血脉相连的三口之家演绎出江湖世界的本质。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人称恰好契合了不同的主人公各自独特的情感感受;陈毓的《伊人寂寞》混合使用多种人称和视角,既便于铺开故事,又利于透视人物的内心和对情感价值进行判断;安勇的《一次失败的劫持》选取一个隐藏了自己身份的人物作为叙述者来讲述故事,悬念丛生,结尾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令人拍案叫绝。

15

标题与内容是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标题应是内容的最核心部分。

能做到这点,已经不错了。

但对于小小说来说,这还不够。

为了发挥文字力量的最大化,以简短的篇幅表现丰富的内容,小小说的标题与内容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叠加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合力。

前面提到的《德军剩下的东西》,标题完全可以拟为《邂逅》《巧遇》等,但这样的标题只是显示了内容,没能增加内容。用《德军剩下的东西》作为标题,在这个标题的追问下,我们再联系内容,就发现作者是在说重建的问题。物质上的重建容易,但精神上的重建何其难啊。标题与内容就相互叠加,形成了合力。

16

小小说是小的。

小小说也是大的。

小小说的小与大,都是基于1500 字左右这样的篇幅来谈的。

这一点,请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这样,小小说作家就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傲。

爱上一个崇尚独身的女孩

十多年之后,我仍坚持认为1995年的秋天是一个诗般的秋天。

当然,那个秋天最初是没有一点诗意的。

在社会上颠沛流离两年之后,我被父亲赶回了校园。

父亲说,好歹就这一年,考不上大学,老子再也不逼你。

为了彻底浇灭父亲不切实际的梦想,我只好答应了他老人家的请求。

所以,当那个秋天我又以学生的身份混迹于青春飞扬的少男少女之间,我的情绪丝毫未被他们点燃,反而倍加觉得生活的灰暗与枯黄。

百无聊赖中,我眼睛的余光,蝴蝶一样,开始在班里女孩的脸上飞来飞去。

当蝴蝶停落在一个叫赵雅的脸上时,我突然感到,一个诗般的秋天降临了。

是的,一个诗般的秋天来到了。

她那安静地坐着看书的样貌一下子拉紧了我的神经,而她那平静得似修女的神态也深深地俘获了我不安分的心。

生活的灰暗和枯黄顿时没了踪影,父亲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明亮起来。

此后,我像脱胎换骨般,发了疯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然,除了学习,我还有一件事没忘去做,那就是把我文学上的才华转化成两封情书塞到赵雅的抽屉里。

事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已无法求证她当时是否被我优美的文字所动心。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找遍我抽屉的每个角落也未见赵雅的只言片语。

这或许是少女的矜持吧。再说,回不回信已不重要。只要每天能看到她,我拼搏向上的劲头就不会减弱。那个诗般的秋天转眼间就过去了。

当另一个更加诗般的秋天到来时,我完成了父亲的梦想,走进了安徽师大,赵雅则被录取到了郑州大学。

有至理名言说,上大学不谈恋爱等于白上。

为了不让我的大学白上,进校不久,我就又把文学上的才华转化成一封情书“塞”到了赵雅的抽屉里。

我要幸福地告诉你,这次,没多久赵雅就回信了。

赵雅在信中说,我们了解的还很少,先让我们从普通朋友做起吧。

我觉得赵雅的话很有道理,相处的一年时间里,我们说话不超过十句,仅有过一次单独会面,还是我蓄谋已久的,结果未说上两句就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在接下来的信件交流中,我们详细地相互介绍了自己的学校、专业、家人、性格、爱好还有志向。

尽管我们在不少方面不太一致,但我还是感到我们的交往充满了快乐,虽然赵雅内向的性格使她不那么容易靠近,不过我仍感到我们的距离日渐缩短。这绝不是我的错觉,而是有她的信末署名为证。信末的署名从前两封的“友:赵雅”已发展为固定的“赵雅”,这不是从普通朋友到恋人之间惊险的一跃吗?

然而,这一惊险的一跃最终并未跨过爱情的门槛。

在1997年10月14日的信中,赵雅说:“不要再提任何关于感情的事了,好吗?不知是不是性格原因,我比较崇尚独身主义,我们之间不会有结果。”署名也由“赵雅”急转为“老同学:赵雅”。

事隔十年之后,我已记不清楚当时我打开这封信的具体情景。惟一记忆犹新的是,在长久的发呆之后,我真切地意识到:我爱上了一个崇尚独身的女孩。

接下来的情况不说你们也知道了,我和老同学赵雅的关系在这一天宣告结束。

事情再次出现波折是在一年后的一天。

我又意外地收到了赵雅的信。赵雅说:“不知现在你是否已有了自己的知心女友,也许你不相信,我到目前为止还是独来独往。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在校园里散步,她很关切地问我为什么不找位男朋友。我很坦然地告诉她,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为谁动过心。只是在回答她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你。”署名是“Your friend:赵雅”。

我是在一个月光满地的夜晚读完赵雅的信的,望着悠远的星空,我对赵雅说,你一定会碰到令你动心的人。同时,我对我的男同胞们说,即使爱上一个崇尚独身的女孩,你们也不要怕,说不定她会为你而改变呢。对于我自己,就不好说什么了,因为我已不是独来独往的人。

初 恋

我家南边十公里,有个马铃薯农场。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我四姑一家就住在那里。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马铃薯农场不只种马铃薯一种,洋葱、白菜、萝卜、茄子、黄瓜、花菜都种;还有各类瓜果:蜜桃、西瓜、樱桃、苹果、葡萄……实话告诉你,我正是冲着它们去四姑家的。

当然,这样说也不全对。因为从1986年后,我再去四姑家时,这些瓜果在我心中的地位已下降得不成样子了。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见一个人。不,不,不是我的四姑。尽管四姑很疼我,但那时她根本没有办法与我想见的那个人相提并论。

1986年,我12 岁。暑假过后,我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妈妈说,反正你在家也没啥事,去你四姑家住几天吧,天天可以吃西瓜。

妈妈的话很合我的心意,天天在家待着,不是被哥哥打,就是打那不懂事的弟弟,我都快烦死了。

从村里的泥巴路,拐上凸凹不平的烂马路,再穿过县城的沙河大桥,“马铃薯农场”的指示牌就可以望见了。我是骑“飞鸽”牌自行车去的,十公里的路程,我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速度应该与飞鸽差不多。

四姑对我的到来很高兴。每天除了带我去8 亩多地的瓜园——真的像妈妈所说,西瓜、哈密瓜、苹果瓜可以天天吃,四姑还变着法子给我做了不少好吃的。但说实话,三天过后,我就想回家了。

四姑说,西瓜吃够了?

我说,没。

四姑说,我做的菜不好吃?

我摇摇头。

四姑说,那是为啥啊?

我说,我要回家写暑假作业了。

我的亲戚都知道,我是一个读书特别用功的好孩子。所以,听我说了理由后,四姑说:那好吧。后天我们一起走,我要去看你奶奶。

很快,后天降临了。

四姑装了一蛇皮袋西瓜绑在她的自行车后座上,又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搭了半袋苹果瓜和哈密瓜。

这时,我吞吞吐吐地说:四姑,暑假作业过几天再做也不晚。

四姑看了看我。

我说,我想在这里再玩几天。

四姑愣了一会说,你这孩子,咋像这天一样,说变就变哩。

多年以后,四姑才弄明白我那两天说变就变的原由。其实,原由很简单。不说,你们也会知道的,我喜欢上了四姑邻居家的一个女孩。她叫赵侠黎。

按说,到四姑家的当天,我就该喜欢上赵侠黎的,而不是在三天之后。问题是,赵侠黎去了外婆家,在我想回家的那天,她才出现。你让我怎么办?

由于起了回家的念头,那天我有点闷闷不乐。黄昏时分,四姑去厨房做饭了,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发呆。朦胧中,我感觉一个女孩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细高个,短发,穿着背带裤。像天上的月亮照彻了大地,我的内心顿时舒展开来。我知道接下来我要做什么了。

四姑看着自行车后座上的一袋西瓜,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她精挑细选,准备送给我爷爷奶奶吃的。今天不送过去,过几天就坏了。

正当四姑犹豫不决时,一旁的赵侠黎说话了。她漫不经心地对四姑说,他不想回去就让他再玩几天吧。

四姑说,可这西瓜怎么办?

赵侠黎说,你可以和叔叔去啊。我给我妈说,让他在我家吃饭。另外,我可以把我以前的暑假作业给他做。

那天,四姑和姑父去了我家,我则留了下来。

记得那天中午,吃的是西红柿鸡蛋面。是赵侠黎,而不是她妈妈做的。那年,赵侠黎14岁,大我2 岁。我在心里连连感叹,真的是一个好媳妇啊。

时光飞逝,转眼间,暑假结束了。由于实在找不到继续留下来的理由,我被迫跟着一脸严肃的父亲回了家。

后来,大约是三年后,我又来了一次四姑家。十分不巧的是,四姑一家人都不在。

望着我吃惊的表情,赵侠黎说,你四姑一家去你家了,你不知道?

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是从学校里来的。

赵侠黎说,你现在读高一了吧。成绩怎么样?

我说,还凑合。你呢?

赵侠黎说,不怎么好,估计明年就不读了。

在院子里聊了一会,我推起飞鸽牌自行车,准备回去。

赵侠黎说,吃过饭再走吧。我爸妈都不在家,我做给你吃。

那天吃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有一幕情景,我永生不忘。在赵侠黎家的厨房里,我不停地往锅灶里塞着柴禾,她则在锅台边时不时掀开锅盖,翻动着锅铲。熊熊的火光,烤得我浑身冒汗,也映红了赵侠黎的脸。

那天,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娶赵侠黎做媳妇。

但自那次之后,我很多年没再踏四姑家的门。

原因不是我家与四姑家起了冲突,而是四姑家与赵侠黎家由“芳邻”变成了仇敌。我不止一次听四姑说赵侠黎一家的坏话,还说赵侠黎这样的女孩子说什么都不能要。尽管我经常想念着我喜欢的赵侠黎,可在当时那样的生态环境中,我怎么好意思再去见她呢?

应四姑一家的邀请,2012年的暑假,我带着老婆和孩子在时隔20年之后终于再次走进了马铃薯农场,走进了四姑家。

四姑家已从原来的老宅搬出来了,我想问问赵侠黎一家的情况,但话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

不料,四姑却主动谈了起来。她说,你还记得赵侠黎吗?

我说,记得。她现在做什么?

四姑说,把我们马铃薯农场的西瓜贩到外边卖。

我说,那挺好。

四姑说,是还好。

过了一会,四姑又说,真是不幸,她就一个儿子,前年给淹死了。

我突然不想说活了,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

回家的路上,妻子问我,赵侠黎是你的初恋?

我说,不知道算不算。于是,我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妻子说了一遍。

当然,我没告诉她,高一那年,我去见赵侠黎是我的一次精心安排。我渴望与她单独地相处,哪怕只有几分钟,甚至两三秒。

等我长大了

那天下午,阳光灿烂。我走进奶奶家用木栅栏围成的院子,见村支书和一陌生人正向奶奶要提留款。

村支书说,这是国家政策,不交不行。

奶奶说,咋能不交,这些年我不是从来没少过吗?等两天有了钱,就交。

陌生人脸朝向村支书说,别跟她罗嗦了,把她家的羊牵走算了。

我晓得他是吓唬奶奶的,不一定真牵,但还是忍不住讲了声,你敢!

陌生人看了看我。

村支书说,小混蛋,你逞啥能。

我冷笑了一声,说,小学没毕业,你逞啥能。

村支书做梦也不会料到我会讲出这句话,脸顿时像下了一层霜,两只牛眼死死地瞪着我。

陌生人说,不老实,把他抓到派出所去。

奶奶使眼色给我,示意我快点走。我就是站着不动,挑衅他们说,有本事抓啊?

村支书朝我逼过来。

我顺手抓了一把铁锹。

奶奶抱着我,哭了起来。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我拉走了。

晚上父亲做工回来,晓得了这事,赶紧从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了些东西送到村支书家里。

父亲说,你一闹,我几天的工钱没了。

我说,谁让你送东西他们?

父亲说,不送行吗?

我说,他还能吃了你。

父亲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想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治治这些只会吓唬老百姓,不会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但我没说出来。

上面讲的,是我读初三时发生的事。眨眼间,我长大了。大学毕了业,我又考上了研究生。我生活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可我偶尔想起这件事,想起说过的这些话,我就脸红,甚至有点后怕,哪敢再提治治那些人的事。

彩 电

1997年的时候,哥就说买台彩电,嫂子没让。

嫂子说,有点钱你就想乱花。

哥说,不花留它干啥。

嫂子说,要干的事多了。你看,谁家的灶屋不比咱家的好。

哥说,那就等盖了灶屋再买。

哥那时在界首城里干瓦工活。一天十多块钱。这样过了两年,就攒了一笔钱。嫂子又给她娘家借了一点,很快两间灶屋就站立在哥嫂眼前了。

哥说,再挣了钱一定要买台彩电。

我九岁的侄子也在一旁帮腔,就是,黑白的看着有啥意思。

嫂子笑笑,没表态。

哥那时已另找了一条挣钱的门路,一天起码也能挣个三十、二十的,所以2000年我回家过年的时候,我想,哥一定买上彩电了,但到哥家一看,没有。

我问哥,咋还没买彩电?

哥说,没钱找啥买。

我说,你挣的钱呢?

哥说,花了。

我看哥不想说实话,就问妈,妈说你嫂子想再要一个小孩,钱给乡里抓计划生育的了。

我说,给多少?

妈说,四五千吧。

我说,我哥也是的,一家三口多好哩,又要个小孩干啥。

第二年我回去的时候,哥家的彩电自然还没有买,但小孩已生下来了。嫂子说,你这个研究生哩,给俺起个名。

我随口说,叫彩电吧。

哥苦笑了笑。

此后,哥家就有了一台“彩电”。

猜你喜欢
篇幅
小说的篇幅与可能性
主题语境十一:素养维度发展评价
主题语境五:兴趣与爱好①
小说
小说的篇幅如何分类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古为今用 用其优点
秘书专业毕业论文的三适宜
寄小读者的信
建议增设《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