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情怀
——楚雄彝州行走见闻

2020-11-18 14:48彝族
金沙江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彝族民族村民

黄 玲(彝族)

地处滇中的楚雄市,又名鹿城。

它的命名后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不知多少年以前,一位猎人因为追赶一头马鹿越过重重高山峻岭,二者都以执着的精神一路狂奔。经过几天几夜的奔走后,一天清晨马鹿突然停住脚步,昂首环顾。猎人发现在追赶马鹿的时,无意之间来到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坝子,找到了一块适合生存的土地。原来马鹿是神鹿,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带领人类找到一片美丽幸福的乐土。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如今楚雄市的龙江公园内还塑有马鹿的塑像,让它美丽的身姿在奔走跳跃中永恒凝固。

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州之一。

这是一块洋溢着马缨花的热情,有着火把一般情怀的热土。在楚雄采访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城市中缓缓流过的龙川江江水碧绿清澈,如玉带般穿城而过,为一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和当地一位朋友交谈时他说我们云南人虽然身居高原,却对大江大海心有向往,所以一个高原湖泊敢叫“海子”,一条小河敢叫大江。流过楚雄城市的这条江也是这样,原本一条不算大的河流,却有着一个诗意的名称“龙川江”,有川必有龙,让现实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江水流向远方。尤其是龙川江两岸那些盛开的三角梅,更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们开得如火如荼,如同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楚雄彝州美好的未来。

按照彝族习俗,要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才是传统的火把节呢,但是这些盛开的三角梅,却让我提前领略了彝家火把的热烈与欢快,感知了这块热土潜藏着的勃勃生机。四月正是农忙季节,从楚雄到南华、姚安、永仁、元谋、武定,一路行走于彝州大地,到处可以看到田野里农民忙碌的身影,看到大地上的庄稼正在抽枝拔节,看到彝家山寨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进彝州彝、汉、苗、回等民族中间去感受体验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发展进步的快乐。虽然不免是走马观花,却也观到了百花盛开、百鸟欢鸣的美丽景象。

努力建设美好生活的紫溪彝村

楚雄有一座名山——紫溪山,远近闻名。

它离楚雄市区仅仅15公里,沿着山道一路盘旋而上,满目尽是绿水青山,处处可见优雅迷人的自然景色。紫溪山是一座森林公园,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生长着数不清的植物,其中有高等植物202种,隶属于65个科,药用植物49科,76种;珍稀植物有百年生的云南茶花28株,其中一株“童子面”茶花,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能先后盛开出红白二色花朵,实为紫溪山一大奇观。到楚雄必去紫溪山,已经是很多旅游者的共识。

紫溪彝村就坐落在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溪山脚下,是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这里距离楚雄市区12公里,是一个移民村。1994年西静河水库建设时从吕合镇搬迁到此定居。这里是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我所见到的彝村已经完成村容村貌治理、人畜饮水工程改造、改厕改厩等基础设施建设。

来到这里才发现,紫溪彝村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可以依傍紫溪山自然风景区,发展旅游业。二是村子本身的民族特色,可以在旅游发展中形成吸引游客的亮点。民族食品、民族刺绣、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借助旅游开发找到发展的契机。

在楚雄市民宗局鲁副局长和谢科长两位女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一大早来到村民二组组长李德秀家,想请她介绍一下村子的情况,她女儿却说妈妈下地背油菜籽去了。于是只能先从墙上的全家福上“认识”一下李德秀,这是一个身着鲜艳彝族服装的彝家妇女,从她的满面笑容中看得出这是一个开朗热情的人。她怀里抱着小外孙,老伴怀里抱着月琴。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分列他们两旁,中间是她家的大女婿,头带绣花白帽,一看就是个回族,原来她家还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李德秀显然是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很快就从地里赶了回来,穿件普通的花布衬衣,头发有些凌乱。她热情地笑着招呼我们,说着欢迎的话语。

我问她院里堆着的那些建筑材料,是要建新房吗?她说是为了改建新彝村准备的。原来一直开着农家乐,现在要等房子改建成完成后才能再开业。

李德秀说2010年5月,省纪委书记辛维光来到彝村召开“民情恳谈会”,倾听村民的心声。是她代表大家说出了心里的愿望:希望彝村建设得像彝人古镇一样漂亮。希望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全村人的诉求,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专门请了专家来设计规划,制定蓝图。规划图上的村子真的太漂亮了!

刚好昨天我在州民委的会议室里,也见到过这份紫溪彝村的设计规划图。这份规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要把彝村建设成全省最有彝族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农村。所以,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紫溪彝村的规划是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制定出来的。规划总投资大约1.3亿。

在规划蓝图上,可以初步感受到建成后的新彝村的面貌。

整个村庄完全是按照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规划,入村处的主景观让人如同进入一个美丽的公园,村民的房屋全部为彝族风格的二层建筑,村里有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还要建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长廊”,展示彝族古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前,已经完成村庄的绿化、明化,村庄主干道的扩建,路灯安装、墙体美化等等内容。行走在安静、整洁的彝村,能感受到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热情的李德秀还打开村里文化活动中心的大门,带我们进去参观。里面有紫溪彝村的文化活动宣传栏,有各级领导来此视察的照片,还有新彝村的规划设计图样。围墙上画着节日到来时彝族青年男女欢歌起舞的生动场景。历史、现实、未来都在这里交汇,真是为了解彝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李德秀的介绍中我还了解到,紫溪彝村原来还是一个备受各级关注的村子,比如: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曾到彝村调研。

总政贾廷安中将曾到彝村帮助抗旱。

省委原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到彝村调研。

省委原常委、省纪委书记辛维光三次到彝村深入彝村走访、慰问群众。

……

2010年,广州团市委还捐款60万帮助彝村抗旱,完成了九公里的引水工程。在村里72岁的老党员杨启荣的建议和诉求下,在省纪委联系紫溪村的领导关心协调下,村子又建成起两座蓄水小坝塘,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至2012年,紫溪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0元,搬迁前的1994年全村人均纯收为540元。二者相比,增加了12倍。

李德秀质朴地说:我们彝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全靠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爱。所以要把家乡建设好,才对得起他们的关心支持!

她的话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村子的发展除了上级的关心指导,自身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村子为了更好地发展建设,已经成立了四个协会:新农村管理协会、用水户协会、彝族刺绣协会、养殖协会。形成了彝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2012年,被确定为省纪委“四群”教育联系点。目前村子里家家有沼气,厨房、厕所都已经改造完毕。从产业结构上看,这个村子的林果也是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村里很多人家都种有果树,主要产梨,有苍溪雪梨、黄金梨等品种。每到成熟的季节都会吸引很多城里的游客前来采摘,也为村民开办农家乐带来了客源。李德秀家的收入一是种植二是养殖,三是开办农乐。她说现在村里只有三家农家乐,等新彝村建设好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家投入到农家乐中来。

这是一个发展建设中的新彝村,一切都带给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感受。

因为农忙,村子里很少能见到人,倒是田野中有很多劳作的身影在闪动。我在村外的一堵围墙上看到了紫溪镇“创先争优五字经”,模仿了彝族传统诗歌中常用的五言形式,其中有些这样的句子:

“雁有领头雁,羊有领头羊;党员先锋队,创先要争优”。

“平安才是福,和谐才是美;彝汉是一家,不分你我他”。

这些话语既是彝村建设的指示明灯,也是彝村人对理想和未来的诉求。

有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民族政策的关爱,有广大彝村人的发奋努力,紫溪彝村的明天是美好的。相信等我下一次再来彝村,规划图纸上的远景一定会变成现实。有富饶美丽的紫溪山的庇佑,彝村一定是人杰地灵,会建设出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全新彝村,为楚雄全州的发展建设做出表率。

回彝团结一家亲的马石铺

马石铺村距离市区10余公里,属于楚雄市苍岭镇。

这个村子有93户380人,是省、州、市、镇四级共建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成分主要是回、彝杂居,其中回族占主体。但两个民族能团结一家亲,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表率。

马石铺村很有名,曾经在新闻媒体上频频亮相。

2009年7月26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视察,使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子一时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当地历史上,这是国家第一领导人第一次光临,是个值得记住的重要日子。胡锦涛总书记亲临马石铺视察。对这里的民族团结稳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这对马石铺人来说,是巨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鼓舞,增强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所以2010年7月26日,村里还专门组织了“胡总书记到马石铺视察一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并在村史馆里陈列展出相关的新闻、照片。在我到过的很多村子中,这是第一个设立自己“村史馆”的村庄。

4月的一天,我来到这个曾经在电视上很热火的村子。从公路拐进马石铺村,一路绿荫夹道,三角梅尽情绽放。也许因为正是农忙时节,村里很少见到人,只有一二孩童在路边嬉戏,鸡鸭在树荫下乘凉,让人感受了乡村的宁静祥和。村里的民族和谐广场位于清真寺旁,正中生长着一棵枝叶繁茂的大青树,流溢出勃勃生机。近旁是一个清澈的水池,碧波中倒映着流云和村庄的倒影。一户村民家新建成的贴米色瓷砖的三层小楼,也构成了水边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村子的“和谐广场”上,矗立着“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石碑,碑座的正面是示范村的项目简介,背面镌刻着“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马石铺记”的碑文,出自从这里走出去的云南大学姚继德博士的手笔。其中写道:“为纪念吾村六百年来之莫大盛事,阖村父老,属余为文,在清真寺旁之民族和谐广场,勒石永志。”

碑文中还详细记录了胡锦涛到马石铺视察的经过:

“全村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夹道恭候村口。专车抵达,群情激动,白帽云集,盖头飘飘,欢声雷动,喜迎总书记视察。总书记步出专车,与村民逐一握手,亲切问候大家,话语温馨、举止和蔼,慈祥万端,继而漫步村中,手牵村长阿訇,步入彝族村民李凤祥家庭院落座,与大家促膝座谈,嘘寒问暖,嘱咐在场干部群众,务必珍惜民族团结,国家方能兴旺,各民族始能实现小康……”

这篇情文并茂、生动简洁的碑文,重现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马石铺的盛况。

2010年,州人民政府在马石铺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要把马石铺打造成“全州民族团结工作典范”,建设成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村。

这个回彝杂居的村庄,从基础设施上看和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反倒是多了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水池边安放着一些在城市小区中常见的体育运动器材,是某部队的退伍老兵捐赠的纪念。村民的院墙上绘着各式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草图案,屋顶上大多安放着太阳能热水器。同行的楚雄市民宗局鲁副局长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这个村子已经达到了“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优化”的目标。身临其境,才知道这一切并非虚言,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作为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马石铺有几个特点值得总结的亮点:

一是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处。

在马石铺,回、彝两个有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民族习俗的民族同居一村,却能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真正是“回彝和睦一家亲,共建文明新农村。”在村子临公路的入口处,塑有一尊像,一个头戴白帽的回族青年亲密地揽着一位彝族女孩子的肩,脉脉含情并肩而立。在旁边一户回族群众家的墙上,看到的则是一位彝族青年和一位回族女孩子同饮一碗水的亲热画面。当地村民说回族和彝族之间是可以通婚的,就像这尊塑像和画上表现的一样。既然可以通婚,就意味着两个民族之间还拥有着比邻居更近一层的亲戚关系。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这里的彝族和回族之间都能互相帮助、亲密相处。“三个离不开”,就是对这种关系的高度概括。

我在当地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看到,“一年来,全村从未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也没有村民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语言虽然简洁,但却是很多人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珍惜才形成的大好局面。

当地一位正在晒场上劳作的村民介绍说,两个民族相处最重要的互相尊重对方的习俗。比如村里的彝族群众就能自觉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在村子里杀猪或食用猪肉,对回族的宗教信仰也都能理解和接受。村里的一些彝族群众在回族群众的帮助下,学会了奶牛、肉牛养殖技术,回族群众则从彝族那里学到了工艺制作、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而在村里的清真寺的“朝真殿”,我看到其建筑风格有和其他地方不同之处,门窗上的花草图案明显有受彝族文化影响的痕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马石铺村现实的写照。

二是经济发展上的共同发展进步。

回族群众一般都擅长经商,或者懂饲养技术,马石铺村也是这样。因为回族人口占了将近90%,他们利用经济活动中的优势带动彝族一起发展经济,共走富裕之路。全村的基本思路是“稳粮、兴牧、搞经营、活流通。”经过培训,掌握多门致富技术,为马石铺村的村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的从事个体运输,有的从事牛肉屠宰、销售,有的从事餐饮业,有的在养殖业方面做出成绩。村里还发展了一百亩大棚蔬菜,增加村民和集体的收入。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村子有多个产业、多条发展路子的局面。目前全村农民的人均收达到七千多元,基本步入小康。

第三乡风文明。经济发展了,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加强。

乡风文明也体现在马石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上。民族和谐广场建成后,村民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成了全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优美的环境可以让人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村史馆的建立,更是为文化的保持、传承提供了条件。一位村民介绍说村里有两支民族文艺演唱会出队,每逢节日都会上演自编自演的节目,有戏曲、小品、花灯,都是群众喜欢的。还多次到镇上、市里演出。

乡风文明一方面是满足各民族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则是对村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目前全村已经建成成三层以上的小洋楼15幢,它们应该是全村的目标和榜样。在颇有穆斯林风格的村活动中心对面,我看到一户人家绿荫环抱的三层小楼,比城里的别墅还要风光气派。路边一幢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单是从外观上已经看得出其壮观的气象。

在马石铺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以体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

作为一个省级示范区,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确实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很多可资学习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起抓,为这里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和效果。它已经和正在实现着“民族团结五个好”:

民族关系好、社会治安好、科普教育好、村容村貌好、经济发展好。

中国彝族第一村见闻

来到方山诸葛营村之前,我对“中国彝族第一村”的提法多少有些怀疑。在云、贵、川、桂四省区,不知散布着多少彝族的村子,而且都各有特色,方山诸葛营何以能以“第一”居之?这到底是个有什么特色的村子?

方山位于永仁县城北面,离城大约16公里。当地人说方山之所以称为方山,是因为它的形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方方正正的。所以永仁县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内仁外方”。可惜我行走在方山上是无法看到方山之“方”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感觉到一片苍翠茂密的森林,包孕着无边的风光与清凉。当地朋友说这感觉就对了,方山除了形状是“方”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清凉”,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2度,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旧时曾是滇川交通要道,僧侣往来于鸡足山与峨眉山之间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的胜地。

如今的方山上还有一处诸葛营遗址。据清道光《大姚县志》载:“在方山麓马鞍山。有土城旧基,为武侯营垒,称诸葛营。”现在的遗址是楚雄州重点文物护单位,立有碑石,用铁栅栏围着一道隆起的土坡。如果没有这些标识,没有人能想象到这里竟然还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是史书记载的诸葛亮“五月渡泸”之地。据说他带来的士兵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滞留于此,和当地土著民族彝族通婚,繁衍后代,形成了最早的村庄。

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这一段历史无疑成了当地旅游开发中吸引人的一个亮点。民族风情加上三国历史,营造了方山一段独特的景观。

同行的楚雄州民委副主任杨洪雨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据他介绍说,诸葛村紧傍方山,人称“千年古村”。但却又是一个在地震废墟上建设起来的全新的彝寨。2008年8月30日,一场6级地震把这个村庄79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夷为平地。很多人家都有着家园被毁,住帐篷渡过困难时光的经历。

在恢复重建中,永仁县委、政府对诸葛营村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重新打造一个全新面貌的彝村,要把它建设成为“省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村”。县委政府的部门也积极投入到恢复重建中,给予诸葛村大力支持。79户人家分别被县级各部门所承包,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了村庄的重建。

村民们感到骄傲的是,这个村子还是时为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的“点”。2008年9月23日地震后一个月,李纪恒副书记来到诸葛菅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对恢复重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2011年6月6日又再次来视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发展情况。

我所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全面完成建设,充满安宁平静气氛的村庄。作为“中国第一彝村”,它的建筑外观延续了云南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的形式,但又有所加工改造,多为二层小楼,有宽敞的阳台和明亮的窗户,而且全部统一刷成褚红色墙面。这是一种和土地很接近的颜色,但又多了些明亮和妩媚之感,使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特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格外醒目。

还有屋檐和墙面的细节也彰显了彝族文化的特色。由红黄黑三色构成的云头图案,虎头图案,火、葫芦,都是彝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们所引发的想象是丰富而悠远的。会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历史、图腾崇拜、文化习俗。

这里的每个家庭都实现了庭院绿化,很多人家开办了有民族特色和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我们随便走进一家“向老倌农家乐”,发现里面非常干净、整洁,几株梨树茂密的枝叶间挂着拇指大小的果子,等到秋天又将会是一番硕果累累的景象。月季在枝头开出红硕的花朵,台阶下还摆放着一排种满绿色植物的花盆。女主人说村里的牲畜都集中在村外的养殖小区饲养,那里每家都有几间畜厩。以前都是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现在庭院就干净美观了很多,开办农家乐就是要有好的环境客人才会来。

县民宗局办公室干部小陈告诉我,这家是县老干局的帮扶点。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县里一个部门对应帮扶,从他家修建房屋开始,直到开办农家乐搞旅游开发,一系列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就像亲戚帮亲戚一样,一直要帮到他家走上致富之路。

村后有一条绘满彝族风情图画的民族文化长廊,在宣传栏里我看到了重建前的村庄旧貌。房屋简陋,巷道中尽是泥泞,人畜混居使村子的卫生环境大受影响。一位当地干部介绍说以前不仅仅是环境差,那时候的基层组织薄弱,村民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想致富也找不到路子。和现在的情况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一年多时间的重建为这个村庄带了全新的变化,重建的不仅仅是家园,还有村民对生活的理想和希望。全村84户农户全部住进保持了彝族“土掌房”风格的新居,村道全部铺设成水泥路,路边立起造型优美的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植物,文体、卫生等配套设施更是让村民感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气息。目前全村有18农家乐、38家农家客栈在营业,可以同时满足500 人住宿,2000人就餐。

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往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如今花果满园的旅游之乡。希望犹如火把,点燃了村民的生活热情和信心。我向人打听当地外出打工的情况,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外出打工的很少,因为很多人家都在经营旅游,自己家里的活都还干不完呢,谁还愿意出去奔波!

依托于方山而开展的民族旅游业,还带动了诸葛营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因旅游业而重放光彩。比如水果,樱桃、苹果、李子……如果是春天来到诸葛营村,单是看着满园水果在枝叶间成长的状态也会让人心动不已。如果是瓜果飘香的时节来到这里,更是可以亲手到园子里采摘果实,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这里还出产有名的方山萝卜,方山洋芋,生态猪、黑山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可以种出反季的高山生态洋芋,无公害的蔬菜瓜果,连萝卜也格外香脆爽口。这些都是久居城市的人心所向往的。

所以,不但永仁城里的人喜欢来诸葛营村旅游,就是江对面四川攀枝花的人也喜欢来这里度周末、休闲旅游。一位村民还学着四川人的口音,惟妙惟肖地讲了一段话。说他们一到夏天就喜欢来这里避暑,看主人家忙不过来时,还会上前帮忙做事。因为来得多互相都很熟悉了。

“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在上上下下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中国彝族第一村”奇迹般地诞生于美丽的方山。只有亲自脚踏实地站在诸葛营村,感受了这里安宁温馨的乡村生活,看到了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才会相信这是在新的时代共产党民族政策创造的一个奇迹!

方山也是云南的北大门,和四川的群山隔江而望。立于方山之上这个全新的、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彝族村庄,是云南民族工作的成果,如同一面旗帜飘扬在川滇的群山之上,为蜿蜒的金沙江增光添彩,它是当得起“中国彝族第一村”之美称的。祝愿它繁荣昌盛,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狮山镇西河村的今昔

西和村委会位于武定县城西北,离城只有大约两三里地距离,村委会所在地大西村。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着汉、回、彝、苗、傣、傈僳六个民族。大西村有一道别致的牌楼,建有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拱门和绿色圆顶,门楣上方书有“武定回乡”四个大字,迎面便能感受到回族村庄的独特风韵。

在这里村庄和田野是连在一起的,离村委会的大门一路之隔,便是大片正在收割中的麦田,连路面上也堆放着刚刚收割的麦子。我忍不住拾起一株麦穗,揉出新鲜的麦粒放到嘴里,粮食的甜美气息一下子弥补身心。我不知道这是汉族还是彝族、回族种的麦子,但无论哪个民族,通过勤劳换得的劳动果实都是美好而令人感动的。

田野边上的围墙上可以遥遥地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是关于“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村委会的大门和寻常人家的门一样,只是门头上盛开的一大蓬三角梅让人印象深刻。

同行的武定县民宗局原局长杨正学介绍,2000年前这里的民族团结并不理想,回、汉之间时常因为山林、土地、水源、生活习惯等问题引发争端,民族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那时县上经常派工作组驻村,坚持不懈地做工作。

几年之后这里的经济情况、民族关系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做法是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培养使用民族干部,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回汉之间屏弃前嫌携手走发展之路,在经济上实现了共同富裕,村风民风都有可喜的变化。

2007年西河村委会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示范村”,2008年7月西河村党总支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上报为全国“百家”林改先进单位。

只要有回族的村庄,都会有清真寺。而参观清真寺也是我采访中的一个内容。不同村庄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的具体形式上,或多或少会些差异,但其中都充溢着安详宁静的气氛。村委会附近这个村的名字就叫“清真寺村”,非常简洁而明了。清真寺门前的一堵墙上镌刻着很多名字,是为纪念村民捐款修路的“功德碑记”。大西村的聂开书记却指着其中几个名字说他们是汉族,让我有些不解。聂开解释说是因为他们和回族关系好,回族修上坟山的路时他们也来捐款表示心意。如果村里有困难的汉族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清真寺也会给这家捐款给予资助,这里的人在互相帮助上是不分民族的。

单是这两件事已经让我感受到这里的回、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亲和关系。

身材瘦削的聂开大约四十多岁,一副儒雅的神情。他是西和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也是狮山镇的副镇长。他的家就在清真寺侧面几十米的地方。他遥遥地指给我们看了一眼,是一栋四层的楼房,外墙贴了米色瓷砖,窗楣罩有绿色的圆拱。据说他的妻子在城里做餐饮,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家的房子在村里拔地而起的众多楼房中并不算太显眼。在村里随便走走,随处可以看到新落成的小楼、漂亮的院落,让人感受到这个村庄正在变得强盛的经济实力。

县民宗局杨局长介绍,西和村的民族团结工作能有今天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聂开是有功劳的,他曾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初大西村的民族关系曾经因为经济等原因一度紧张,县委县政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做好民族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尽快培养起各民族的干部,让他们参与到民族工作中来。聂开就是上级组织从基层培养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回族干部,他从最基层的村民组长做起,当过村委文书、副主任、支书、总支书记。现任武定县狮山镇副镇长、西和村党总支书记、主任。

聂开从二十多岁当村干部起,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基层工作。他上任后带领西和村“两委”班子,狠抓民族和谐促发展,亲自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所有变化。民族关系由紧张到和谐,经济实力由落后到繁荣,各民族之间真正体现了互相离不开的亲密关系。大家共同建设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回村,一个安宁祥和的回村。

2004年,西和村党总支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聂开连续5年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评为优秀村官,2009年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党组织书记”,201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聂开参加了中央“七一”座谈会,受到了胡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他的这些荣誉我是后来才知道的。生活中的聂开给人的印象非常朴实,一身蓝裤子白衬衫,时常面带微笑,文质彬彬。我感觉他更像一个中学教师。

在驱车前往另一个村庄的途中,聂开的车行驶在前面。走到一段山地路段时,他突然停住车下到路边,焦急地往山上张望着。我们一行也下车,随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半山坡上有农民正在放火烧荒,滚滚烟火弥漫了山野。聂开说天干风大,不小心会引发山火的。确实,我昨天路过姚安县,听说那里也发生了山火,很多政府干部都上山救火火去了。

我想看看一个副镇长是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命令还是斥责?

只见聂开用手拢成个圆圈对着山上大声喊道:

“大哥——把火打灭了,小心引起火灾啊!”

他叫的是“大哥”,那么自然亲切地就叫出来了。

山上的农民招招手说:“知道了——”

他不放心地又看了半天,见那个农民开始用树枝扑灭火苗,才回到车里继续前行。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得以了解这位“优秀村官”的一个侧面。也许在他从事基层工作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他对民生的细致与关切,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个回族基层干部能成长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绝不是偶然的。正是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练就了一个人身上的习惯与品质。

猜你喜欢
彝族民族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