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党项的崛起和中原王朝的更迭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拓跋契丹王朝

/四川大学

一、唐代党项的东迁与割据

(一)唐初党项诸部的迁徙与归附

据《旧唐书·党项传》的记载:贞观三年(628年),南会州都督郑元寿遣使招谕,党项族的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太宗降诏慰抚。贞观五年,唐朝一举消灭东突厥汗国,声威大振,北方诸族对唐王朝愈加畏服,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党项东迁,并于唐仪凤与永隆年间达到高潮。唐初党项内徙后,大多分布在唐朝的陇右与关中。此时归唐的党项诸部还较为分散,各部族间联系较少,且不相统属,缺乏统一的领导,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形式也较为单一,其总体上依旧属于落后的游牧民族。

(二)安史之乱后党项的扩张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开始了由盛转衰的历程。作为中原王朝的大唐帝国,它对周边民族的控制力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各民族纷纷利用此时纷乱的时机,对唐王朝进行趁火打劫,从而扩展自己的地盘,如党项、回纥等攻取长安,并大掠而还。为削弱吐蕃势力,防止它与党项等的联合,唐王朝遂对党项大加笼络,“召静边州大首领左羽大将军拓跋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赐财,使还绥其部”。拓跋朝光即以银、夏诸州为基础,号为平夏部。

(三)黄巢之乱时期党项势力的发展

乾符元年(874年),唐王朝由于遭遇黄巢之乱的冲击,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国号大齐,建立农民政权,而此时唐朝的皇帝僖宗仓皇出逃四川,命令各道节度使收复长安。广明二年(881年),任宥州刺史的党项人拓跋思恭及时响应唐廷号令,亲自率领夏州党项部众,并联合其他部族的武装组成联军,与其他节度使所率军队汇合,共同参与镇压黄巢义军,唐僖宗遂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拓跋思恭得到唐僖宗的重用后,积极与各路唐军配合,不断对黄巢农民军进行讨伐,死伤甚众。唐僖宗为表嘉奖,赐其军号定难军,并令他率军入朝觐见。中和二年(882年),僖宗任拓跋思恭为京城南面收复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拓跋思恭为感谢朝廷的礼遇,表其忠心,并亲率精兵部众,连续对起义军发起打击,由此深得僖宗的宠爱,并得到重用,晋升为京城四面收复都统,权知京兆尹事。

二、五代时期党项的艰难求生

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开始了由盛转衰的历程,在黄巢之乱的打击下逐渐走向崩溃。党项拓跋部的首领由于助唐戡乱有功,遂得到唐廷的赏识和重用,并以夏州为基地,善加经营,势力日益壮大,逐渐控制着夏、绥、银、宥四州,后来又占有麟州,成为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天祐四年(907年),朱温代唐,唐朝覆灭,此后中原地区相继先后出现了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6-950年)和后周(950-960年)五个割据政权。

(一)后梁时期党项的发展

由藩镇割据势力起家的唐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在黄巢之乱后成为唐末最大一支武装势力,并于天祐四年(907年)逼迫哀帝禅位,唐朝朝至此灭亡。朱全忠遂改名朱温,国号梁,史称后梁。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并且面对众多的割据势力,如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杨行密及李茂贞等,后梁不得不积极向外寻求帮助,拉拢一些势力为己所用,而此时割据西北,占有关中四州之地的党项夏州政权无疑成为其必欲拉拢的对象。此时的拓跋思谏为保存实力,表示愿意臣服于后梁,朱温因此加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党项政权遂在唐朝之后再一次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

(二)后唐时期党项的发展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自立为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后梁覆亡后,夏州党项政权依靠的势力不复存在,为寻找新的依靠,李仁福派人到洛阳表示归顺之意。后唐虽不满于李氏曾依附于后梁且一度为敌,但又想要笼络割据夏州的党项拓跋部为己所用,遂封“李仁福为朔方王”。长兴四年(933年),李仁福亡故,其子彝超嗣位,后唐承认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后唐害怕它自身势力的壮大,为消除隐患,一直处心积虑的想要将其铲除,遂于李仁福卒后,要求李氏迁出夏州,调任延州留后,实欲将夏州势力连根拔除。李氏为保全夏州,表面上上书请求留守,暗中调集党项诸部及西北游牧民族,固守夏州。夏州城墙原系匈奴人“赫连勃勃蒸土筑之”,坚硬无比,党项部族利用骑兵优势,截断后唐的粮道,使其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沉,无力作战。在武力对抗的同时,为保存自身的实力,避免两败俱伤的后果,夏州统治者李彝超兄弟登城谓后唐统帅曰:“夏州贫瘠,非有珍宝蓄积可充朝廷贡赋也,但以祖父世守此土,不欲失之。蕞尔孤城,胜之不武,何足烦国家劳费如此!幸为表闻,若许其自新,或使之征伐,愿为众先。”“上闻之,命兵还”。

(三)后晋时期党项的发展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勾结契丹,攻入洛阳,逐灭后唐,自立为帝,史称后晋。石敬塘在政权初立之际,为了寻求对新兴政权的支持,并稳定西境,授予夏州统治者李彝兴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以示笼络。石敬塘在称帝后,为获得契丹的支持,不仅割让幽云十六州,而且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而其继任者出帝石重贵则表示对契丹称孙而不称臣,引起了契丹的强烈不满,导致双方发生激烈的冲突,李彝兴遂受命率领蕃汉部众,自麟州渡过黄河东进,进攻契丹西境,契丹由于受到夏州的牵制,暂缓了对后晋的进攻,后晋遂取得喘息之机。

(四)后汉时期党项的发展

开运三年(946年),后晋被契丹所灭,而原后唐节度使刘知远则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与前朝统治者一样,后汉统治者对夏州李氏大加笼络,授李彝兴以侍中之号,但此时的夏州统治者在目睹中原政权的频繁更迭,转瞬即逝后,逐渐对中原政权的权威产生怀疑,从而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恰当的时机,在时机未到之前则选择默默地保存实力,据守夏州。乾祐二年(949年),后汉隐帝再次对夏州李氏进行笼络,将关中的静州划归李彝兴,并册封其为中书令。

(五)后周时期党项的发展

广顺元年(951年),后汉邺都留守郭威举兵灭汉自立,史称后周。与此同时,加封李彝兴为陇西郡王,以此笼络夏州势力。显德元年(954年),又加封其为西平王,但此时的夏州统治者已不再对中原政权唯唯诺诺,转而派使者奉表归附北汉,但此时北汉实力不敌后周,李彝兴转而依附于后周。

从唐末拓跋思恭因平叛有功被唐朝册封为夏州节度使开始,党项以夏州为根基,历经梁、唐、晋、汉、周,共历六代王朝,共计七十四年。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夏州李氏一方面在不断频繁更迭的中原政权中寻找新的靠山,并在其庇护下保存实力,免遭战争的蹂躏,多次通过帮助中央“戡乱”的方式得到中原王朝的信赖和承认;同时则利用此时中原的混乱局面,推波助澜,从中渔利,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军事力量的提高。

三、结语

唐初党项东迁,中唐后获得一定发展,随着唐末的混乱割据,历经五代与各中原政权的巧妙周旋,直到北宋初年李继捧“纳土归顺”所导致的基业尽失,后窜据山野。党项依靠自身的努力,兼并西北诸州,抵御中原王朝的多次“讨伐”,由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跃升为一个拥有数州,地域广阔的强大地方政权,最后在李元昊时期建立西夏王朝,实现了党项民族的崛起。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党项人民通过一次次的战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努力克服作为游牧民族的种种弊端,积极主动地向中原王朝学习,在提升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也注意学习中原的优秀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与中原王朝一起构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壮丽篇章,对我们今天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拓跋契丹王朝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化蝶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领导是咱老家人
契丹喝死外交官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公务员醉死酒桌,一千年前的官场就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