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范式转型的基本逻辑及推进策略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范式逻辑建构

/云南师范大学

一、对教育评价范式的认识

范式一词最先是出现在美国托马斯·库恩的《科技革命的结构》著作里,自提出后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随后一些教育家也使用“范式”在教育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1]。范式是一套相互关联的概念,它提供了人们观察和理解特定问题和活动的框架,决定了人们的目的、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解决出现问题的方式。当传统的范式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时,那么范式就要相应的发生变革[2]。

教育评价范式受时代背景和哲学取向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范式,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将其整理总结,发现教育评价范式历史演变大致经过量化、描述、判断和建构的范式,这些范式相互联系又有区别[3]。从理论上看,教育评价研究范式取向是从实证范式向人文范式的转变,并且在实践中颇有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进步,我国教育评价范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教育评价范式还面临着全面转化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评价范式转型的实践逻辑转向

(一)对实践逻辑的认识

法国社会哲学家布迪厄刚开始提出“实践逻辑”时说过它没有一个特定的教科书式定义,也就是说,实践逻辑是为了解决理论的确定性和实践的不确定性之间的距离问题,不可否定的是理论研究是为了把事说的清楚,实践研究是为了把事做的完美,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提出怎样的实践逻辑才能把事情做的完美。

(二)教育评价范式转型的实践逻辑:建构—使用—重建

目前,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教育评价范式却面临着转型的困惑,实际上教育评价范式在转型时遵循着一个基本逻辑,即“意义建构—结果使用—反馈重建”的实践逻辑。在教育评价提出之时就明确了教育评价的目的,即是为了改进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在对教育评价范式转型进行意义建构时应摒弃“教育评价注重知识本位,评价的目的是甄选和分级,是给学生贴上等级的标签”等等这些传统的观念,然后去实践使用,结果反馈后进行重建。

传统的教育评价范式遵循的理论逻辑在教育评价过程方面认为教育评价是无关联教育情景的,但从实践逻辑出发来看教育评价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真实生活情境,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而在课堂之外的实际表现也要评价。如果教育评价只是从理论层次去测验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但这些测验的分数并不能预见在真实生活中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范式转型时要遵循实践逻辑,要把这个意义建构使用实践起来,然后再反馈重建。

当前学校教育评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4]。教育评价范式转型遵循的实践逻辑要求对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意义建构和结果使用,不要忽视那些可能拥有很好创新能力的学生,教育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统一化和单一化。

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中,一切的评价结果都是用量化的方式来呈现,老师的教学业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能力、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等进行量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可以用量化来表示,教育评价结果的量化会导致部分意义有所流失,我们的教育活动就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学生的所有方面都用数字来衡量,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5]。教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有多因素的活动,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教育评价范式转型遵循的实践逻辑要求教育评价方法多元化、量化评价结合质性评价,根据这个去使用实践,最后结果反馈要保障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三、教育评价范式发生实践转向的推进策略

(一)教育评价目的:从“评知识”到“评学习”

教育评价是以促进和改善教育过程为最终目的,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统一标准为学生获得知识评级和贴标签。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是分析收集和监控而来的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数据学习结果反馈,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要真正做到教育评价的初衷——“以评促改”,还得在评价时要注重个性化需求。而且学生在进行评价时自身的元评价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元评价时会对评价技术和理论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过程的发展。所以,我们教育评价范式发生实践转向就要把重视知识测评的教育评价目的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等待被评的知识考试者。

(二)教育评价过程:从“截点式”到“日常性”

评价本身就应该来源于生活,通过评价去追踪教育细节,通过评价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所感所得,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和自身发展历程。有许多学者提出要想真实地评价就要能动地实施评价,使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日常化过程,深入日常教育生活去动态分析学生的所知所得过程,同时教育评价不仅考察学生的目前已有成就,也应考察下一步的成就,也就是动态的潜能;这就得要求教师在评价之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行动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真正教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密切关注。所以,教育评价过程就是要从截点式转变为日常性,不要仅仅从学生某一时间节点的学习结果来提取信息进行教育评价,而是要进入到日常中去动态追踪学习过程。

(三)教育评价标准:从“内容”导向到“方法”导向

从教育评价领域来说,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技术层面即学习方法上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对学习内容上的一个评价。教育评价的应然目标是发展改进,但实然目标是知识内容的获得,在评价学生时从评价结果来说关于内容部分已经达标了,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背后的学习方法和思考形式逻辑,学习过程的学习思考方法应该被纳入教育评价标准设计框架。所以,教育评价范式发生实践转向应该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不能停留在当前只重视学生学习内容评价的状态,而是评价学生学习方法和技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多维发展。

(四)教育评价方法:从“结果”本位到“证据”本位

虽然当前的教育评价在不断改进,但我们的教育评价还是明显存在非科学化和功利性的特征,这里的科学并不仅仅简单地定义为“数字化、标准化”,而是说教育评价是基于充分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证据的一个过程。随着培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出和实施,特别是道德、实践、创新和艺术等综合素养在进行评价时往往受主观意愿和无证据的虚假信息所影响;而且现今高频率使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去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对于通过使用过程性评价和其他一些新型评价方法去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记录下意识的避而不见。所以,教育评价范式发生实践转向就要从统一的数字量化评价到多样个性的质性评价,要从结果转向取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教育评价虽然在不断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发现了问题当然就要去解决问题,当前的教育评价范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要改革教育评价范式,建构并阐释了教育评价范式遵循的实践逻辑转向,当教育评价发生实践逻辑转向时应该从教育评价目的、教育评价过程、教育评价标准和教育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去进行策略推进,当然不仅仅是这四个方面,还可以从教育评价主体、教育评价内容和教育评价环境等方面入手,在此没有进行过多阐述。

猜你喜欢
范式逻辑建构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逻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