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陇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中不仅涵盖了对解决民族问题的阐述内容,而且还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是指导中国多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启示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为这个国家贡献的程度。实践证明,当代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法满足中国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新兴阶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际是中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新鲜血液,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理论支撑[1]。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

几十年来我国民族问题实践成果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地区治理的基本观点和工作方法,是对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入剖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因此,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分析和辩证看待民族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民族问题解决的新规律和新认识,保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先进性。

(二)始终维护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我国必须将民族地区治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突出位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群众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我国必须始终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将其作为民族问题解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群众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我国必须深入了解群众所需,把握群众所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

(三)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

我国民族理论的每一次革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成果,但是每一次革新都是在历史发展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民族矛盾较为明显,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民族地区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此,我国相关部门需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矛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推动民族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在当今世界,民族发展的完善程度关乎我国整体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一现实境况要求我国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格局,不断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思想看待民族问题,探索解决民族矛盾的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探索历程

发展是民族未来的重要途径。在促进民族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发展的理念、方式、战略以及道路,不断丰富民族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有效对策[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初步尝试阶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重要成果,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早在1921年成立之初便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解决中国现存问题上面,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到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又强调了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根据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引领民族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及周边地区已经建立了蒙回自治区,之后到1949年,全国人民政协会议又通过了《共同纲领》,进一步细化了各民族团结平等等一系列内容,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民族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探索阶段

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始,中国共产党按照党制定的《共同纲领》中的内容,在每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组建了民主联合、民族自治的政府,并在1954年的《宪法》中再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升到突出位置,强调各民族之间平等、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确定了民族发展的重要地位。之后,国家社会经济百废待兴,党中央各级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民族自治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支撑[4]。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深入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的历史性转折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理论方针,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一系列决策内容,将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工作重新安排到正轨层面。党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时指出,今后要大力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大发展和大繁荣。其在会见美国前总统时也明确表示,中国不存在民族歧视,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总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之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又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发展和充实了中国化的民族理论,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特色与优势。

(四)十八大至今的成熟阶段

从党的十八大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决策,到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中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与运用,这一进程中逐渐细化了民族理论与具体化了民族任务。“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结合民族矛盾的变化所提出的重要举措,将巩固与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民族矛盾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阶段的变化标志着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逐渐成熟。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原理基础上进行的细化和升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重要理论成果。我国需坚持民族统一政策和相关理论,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进行整体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为,切实做好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各族繁荣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想解决民族地区治理问题,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需要我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体系。首先,需要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具体需要解决各族群众水电问题,规划好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民族地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其次,要紧抓民族产业发展,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比如矿产、农产品、天然气等稀有产业,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状况,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条,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作。

(二)解决民族地区发展和实践矛盾

要想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当前任务是需明确民族地区发展和实践矛盾,运用正确民族政策,解决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因此,需重点加强民族地区政治管理制度,完善各族政治管理体系。首先,我国需抓住主要矛盾,找到问题根源,具体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制定相关民族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三支一扶”、教育补助等优惠举措,实现资源公平配置。其次,我国还需定期为民族地区群众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宣传我国民族地区自治政策,重点普及种族平等思想以及公民平等享有权利等内容,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公民的民族理论与发展意识,为切实解决民族地区发展和实践矛盾奠定理论基础[5]。

(三)在民族地区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地区各项建设与发展应当体现出民族群众的需求,表达群众的心声,如此才能获得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同。民族地区相关部门需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任何的理论政策都应当落实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中,化解实际矛盾,解决生活问题。具体在民族教育事业建设方面,可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设立民族教育专项基金;还需引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鼓励民族群众参与西部大开发以及民族建设的重要项目。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大力弘扬各族传统优秀文化,相关部门可定期开展传统节庆活动、创建民族文化展览馆以及打造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群众基础。

四、结语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便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漫长探索之路,在这一过程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令人自豪。然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来”到“走出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更好地解决民族发展与实践矛盾,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