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八个统一”积极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
——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时事报告》为例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形势理论课统一

/景德镇学院

一、前言

自1986年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明确要求高校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以来,“形势与政策”课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方向指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形势的解读、国家政策的宣讲、时事热点的分析等,旨在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之一。[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又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人生方向的指引上,需要我们“拉一把”“扶一下”。[2]不仅如此,当下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就国内社会而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因此,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通过教学创新来强化其育人功能,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困境

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学校教学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计划之中,充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开课率,并严格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本科每学期2学分,专科每学期1学分,且本专科每学期都不低于8学时。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设相关类选修课,完善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作用。①“形势与政策”课虽然是高校公共必修课,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但据王智博和张丹的硕士论文研究结果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和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认识不清晰

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课上只是听一些粗浅的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并且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重叠。[3]笔者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当下的时事热点离他们很遥远,也都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二)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主要由马克思学院承担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辅导员未经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承担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丰富,需要教师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教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仍然多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上课仍然以课本和PPT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社会实践学习更是寥寥无几,学习渠道较单一。

(四)教学管理不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多以小论文和开卷考试的形式开展,无法真正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专门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也不多,更不要说进修深造、访学、交流学习等,而且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也很单一,仅仅只从教师的备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4]

综上所述,把握“八个统一”,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很必要,也很迫切。

三、“八个统一”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去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引导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勇于抨击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碉堡;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课上用科学理论培养学生,课外用社会实践锻造学生;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将守正与创新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善用启发式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管齐下,实现三全育人。②

四、利用“八个统一”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具体做法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只阐述专题本身,重视其政治性,忽视了学理性。如在讲授经济社会发展篇专题“乡村振兴”时,除了要让学生明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目的和方法之外,还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用联系的观点阐述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用矛盾分析法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振兴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明辨当前“形势”、知晓国家“政策”,还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授国际形势政策篇专题“一带一路:从总体布局到走深走实”时,要让学生明白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富强的表现,是平等的社会发展观的体现,是“与人为善”价值观的写照。

(三)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堡垒,要批判逆主流发展的不正当思潮。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摸索期,明辨能力也处于培养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将这件事做好。例如,在国际形势政策篇专题“经济全球化的进与退”中,教师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战”,帮助学生认清美国当局的行为是逆全球化的表现,结果只能是损人害己,启发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批判美国的利己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大同,美美与共”思想。

(四)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绝不仅仅只是空洞的思政理论课,形式多样的“形势与政策”类社会实践才能加强育人效果,但如何打通“形势与政策”小课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具体做法还有待研究和完善。但人人是可育之才、天天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多走“形势与政策”的心,很多方法还是可以摸索出来。例如,将“乡村振兴”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将经济社会发展篇主题“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与大学生“抵制非法校园贷”团日活动联系起来、将全面从严治党篇主题“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与党日活动联系起来等,都是践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生动写照。

(五)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多样性”体现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也应懂得灵活变通。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法”、浙江大学的“情景式教学法”、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等都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性”体现的淋漓尽致。[5]例如,在经济社会发展篇主题“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笔者让学生明白属“中部崛起”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虽有待提高,但通过“红色文化”来宣讲江西在中国革命时期做出的贡献,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红色文化”助力江西崛起。

(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要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例如,课后布置的小作业可以是“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网页或者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和学习,考核的方式是下节课课前的“时事”或者是“政策”的分享,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七)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台上,两位老师围绕“进城还是返乡”展开激烈辩论;台下,同学们一边倾听,一边通过“微助教”“微弹幕”实时互动。通过“辩论赛”的授课模式,找到学生的“矛盾点”,启发学生思考直至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比“填鸭式”的灌输性教学要有效得多。

(八)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除了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的显性资源外,还要进行其他课程思政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对其他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例如,网络工程专业课可以与当下时事热点中美贸易战结合起来;再比如,课堂上的“形势与政策”课结束后,还可以继续延伸至高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乃至寝室,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全程育人。

五、结语

古人常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讲话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他提出的“八个统一”,不仅顺应了高校思政教师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强烈愿望,还顺应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更顺应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立德树人的历史潮流。各高校应牢牢抓住“八个统一”,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做好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指引他们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③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社教科,2018.

②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新华网,2019-3-18.

③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EB/OL].新华网,2019-4-30.

猜你喜欢
形势理论课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浅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