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0-11-18 19:24林小静吴晓棠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

■林小静 吴晓棠/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区别于传统阅读中以句子或段落为核心的文学性强、叙事性强等特点的连续性文本,而以文字、图、表、单、画等信息为单位,用一种或是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直观具体地呈现信息内容的一种文本形式,如网络跟帖、课文插图、目录、课程表、宣传单、说明书、导游地图、指示牌等等,其具有直观性、生活性、非线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版块中新增添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组合繁复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从中检索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正面对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显著优势,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关注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观摩课和调查发现,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并不是很理想,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认知不足。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认为侧重于生活实际的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有在遇到与非连续文本有关的试题时,才会花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且通常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解释,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原理、认知、技能以及策略等尚未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新课程标准已经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到语文学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就不应弱化其内容,应该发挥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实用价值。积极引导学生以兴趣带动学习,把阅读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此实现“语文为生活所用”的价值意义。

(2)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要恰当丰富、科学合理。笔者在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后发现,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零散,语文教材及其他方面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对于教材目录、课文插图或综合性学习等非连续性文本都是一带而过,甚至有一些教师会完全忽视。此外,对于社会生活中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更是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呈现。教学内容选取的单一,直接影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充分优化、利用文本资源,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渗透与整合,才能不断丰富完善阅读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3)教学方法过于笼统。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学方法不够明确具体。主要体现为:一是教师并未对此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做出综合思考,通常是遇到一题讲一题,而不会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方法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也很少主动对其进行探究;二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文本时更多是以试题讲解为主,侧重于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为学生呈现出所谓的参考答案,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仅仅停留于表层,难以深入。这种“应试型”的教学方法,过分关注考试,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评价偏重形式。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环节。当前考试测评是评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要方式,它侧重于考察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思考,极易造成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对解题方法和正确答案过度迷恋,从而迷失方向。简单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评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也忽视了学生综合实践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体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核心要义和本真追求。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反映的问题,笔者主要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深入探究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社会实践、未来生活,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连续性文本教学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价值。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及时更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语文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自身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要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时刻关注教育期刊中关于此类文本的研究,及时掌握当前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其次要不断增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意识,提高文本的运用技能。教师自身要多加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有意识地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转换结合。如,教师在进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让学生依据文章内容和所查到的相关资料,绘制一幅游览岳阳楼的旅游路线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思路,同时也为课堂增添了趣味,为教师的文本阅读教学注人了生机活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非连续性文本既是接连生活的纽带,也是语言运用的平台,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利用教学资源

(1)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资源。语文教材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凭借,教师应不断从语文教材中挖掘相关资源,寻找示例,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教材目录、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以及综合性学习中都含有相当一部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整合,融会贯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以综合性学习为例,其具有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是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借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指导学生应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策划和实施活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班级全体学生分工合作,采用数据、图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课内的非连续性文本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在丰富的自然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从其他学科中整合资源。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渗透与整合,同思想政治、美术、数学和地理等学科相互融通,以此打开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形成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系统思维。例如《人民解放军白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可以和地理学科相融通,清晰地了解横渡长江的路线,了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况,注重理解其语言的客观性和简洁性;再例如数学学科中的坐标图、饼状图、树状图等各种表格图形,利于培养学会的提取信息能力、读图意识和空间概念。

(3)从日常生活中优化资源。非连续性文本指向生活实践,指向学生未来。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源,教师应以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方向,选择有一定代表性和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文本资源,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本资源。如校内外的文化长廊、课程表、公交站牌、车票、网络跟帖、报纸、导游地图、说明书等,将学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信息引人课堂,促进学生对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由认识到实践,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初中生应具有良好的获取与分析信息能力、整合与阐释信息能力以及反思与评价信息能力。通过观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会发现,大部分信息有的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表格呈现,有的是通过几幅漫画呈现,文字性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显得不知所措,寸步难行。这时,学生就要掌握“问题引导法”,明确题目要求,多问几个问题,从问题入手,逐步寻找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再通过简单推论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

(2)定位分析法。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直接目的在于如何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例如图表题,最主要的是对文本中的标题、阅读要求以及图表与文字等关键信息进行定位分析。标题是对整个文本内容的概括,突出主题;阅读要求指向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图表与文字是对文本进行阐释的关键信息,学生将二者结合作为基础,达到对文本信息的总结和评价。采用“定位分析法”,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迅速地检索提取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的培养。

(3)比较联系法。运用比较联系法,学生能够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揭开其神秘面纱。面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比较哪几个信息点,即比较的对象是什么;其次,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得出哪些方面的结论,即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鉴别保留有效信息,从而探究隐含其中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在比较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联系比较,以期对非连续性文本获得更加整体全面的认识。

(四)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需要继续探究完善的问题。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应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因材制宜,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评价考查方式要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于课堂中评价,于生活中评价。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文本,对于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式的设置,除了考试测评之外,重点还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和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客观描述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同时为了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根据实际的需要,应让学生、教师、家长、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等适当加入到评价活动中来。巧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克服传统笔试测试的弊端,促进教与学的深度开展,对改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三、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信息化背景下高度发展的产物,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未来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本形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向学生生活实践,指向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实用价值。总之,要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促使阅读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及学以致用能力。

猜你喜欢
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