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20-11-18 19:24陈艳红杨小霞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陈艳红 杨小霞/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时代的大趋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马克思世界理论的预见性愈加凸显,在理论上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思想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实践中要求我们从整体观的角度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坚持战略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完善。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主要观点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是贯穿其一生的,是在批判吸收其他西方学者的基础上,结合对时代现象的观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究而逐步形成的。从《克罗茨纳赫笔记》中对世界的初步探索,到《巴黎笔记》对历史推动力的确定,再到《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最后在晚年时期还留下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作品《历史学笔记》。马克思最终破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建立起科学的世界历史观。

(一)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内涵的多维度解读

第一,历史学维度的解读。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时间维度的人类历史,强调古今对比与历史事件。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①也就是人类自从诞生下来的历史。将世界历史理解为具体历史是受到大部分学者们认同的,并不是马克思特有的用法。除了世界历史外,马克思还通常使用“历史”“一切历史”等概念对人类总体的发展进程进行描述。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不主要研究具体历史的。

第二,哲学维度的解读。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空间维度的人类历史,强调各民族各国家相互沟通,渗透融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历史越能成为世界历史正是因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光落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火街越是彻底。”②可见,这一历史是在交往等具体历史事实基础之上,通过逻辑推理,对社会整体走向进行分析和预判,是对具体历史的抽象和规律性认识,也凝聚马克思对社会的独特思考,更能表现其唯物史观。

通过对世界历史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认为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中,一般理解是将其视为在具体历史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展开的、以哲学方面为主线的世界历史。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涵盖世界历史的推动力量、必然趋势、属性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理论的建立是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绝对精神”唯心史观的批判,是以全新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和走向。

1、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和内在推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这一提法应从资本主义开始算起,先前的发展只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立的历史,而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就是要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恩认为这一转变同世界历史的不断加深一样,是依靠物质的作用。“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③他们指出黑格尔这种“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④因此,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史观中的泛大虚空,提出了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是物质的过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对前一代人物质财富的继承既使得这一代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又使得他们对社会环境更好地改造。每一代人对环境的改造,就是对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带动着各自部落或者民族逐渐破除封闭,并在不断地扩展中逐渐达到融合,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2、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将贯穿于资本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进程之中

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从而达到国与国的交往,最后达到融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来,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各国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人类社会一开始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视为人类历史的前言,以资本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世界状态展开构想。可见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结,而是起点,共产主义才是最后的目标。

那么如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呢?在马克思看来只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正如上所说是依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达成的。但除此以外,马克思还通过大量考证,针对生产力较不发达的国家提出了“卡夫丁峡谷”理论。可见,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总体仍在物质的基础之上,但对于每一具体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言,他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实现路径。

3、世界历史的双重属性:利弊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⑤在各民族交往的不断加深中,马克思从宏观角度客观理性地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对于主动国而言,世界历史的加深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市场,但愈发庞大的生产力也压垮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矛盾丛生。对于被动国而言,世界历史的交往并不是和谐的过程,是一种高生产力社会对低生产力社会的侵略,所带来的是低生产关系与高生产力的不相适应,它们由于主动国的残酷野蛮以及自己的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民族精神的低下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侵略和血洗逼迫它们逐渐走向开放,融入世界舞台,国际性不断增强。世界历史的利弊交织也促使主动国之间、被动国之间甚至主被动国之间的竞争随国际角色的分工日益强烈,国际间资源的流通也就更为频繁,世界历史愈发加深。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承并丰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智慧结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形成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初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话为标志的。从宏观上来说,这一理念的形成正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提出,更加展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括来说就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为基础,通过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打破之间的物质和精神壁垒,最终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贯穿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转变,虽然对于现在而言还是比较长远的考虑,但世界人民的命运必将紧紧相连。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致力于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以协商、共享等和平方式促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世界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后世界成为命运相依的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是时空不同,阶段不同但本质都是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观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抓住两种社会形态的交接点,逐渐进行过渡,倘若缺少这种精神上的认同,那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一蹴而就并且需要发挥合力作用

当然对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的追求是漫长且艰巨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⑦在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其生产力尚未全部发挥,工人的力量仍然是弱小的,但这并不意味整个阶级的力量是弱小,“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⑧马克思明确表示工人推翻资产阶级的前提就是工人阶级的团结,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利用集体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从而走向共产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联合的发展。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并不是基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基础上,但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人的联合,这也是求同存异。在目前的世界态势下,机遇和危机并存,人的联合实际上就是在各方面的求同存异。所谓同也就是共同繁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

(三)要勇于面对并正确处理推进全球化过程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利弊交织具有二重性的。世界历史发展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阶层而言所带来的作用不同,对于主动国、主动阶级阶层而言或许是利大于弊,反之对于弱者来讲世界历史的过程或许多为心酸。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世界历史是通过强迫和侵略而形成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正视了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所有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弊端和问题,通过交流和协商正视处理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各国的融合,共同渡过难关。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着重考虑向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够充分的发展中国家倾斜,改变旧有世界历史发展模式,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从而达到共赢。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⑨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讲话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普遍安全观的印证。这种安全观要求各国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协调,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平衡,鼓励以多边对话方式稳定局部地区安全与世界整体安全,更加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更能保证各国交流的融合与世界历史的加深。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世界社会的更好发展必须依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这是时代的选择,也终将是世界人民的选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⑨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北京:人民日报,2017-01-18.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