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

2020-11-18 19:24吴素娟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党校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吴素娟/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党校

一、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的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性思想,也成为了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运用革命、建设的实践,找到了革命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更看到了文化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贯穿的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文化也成为了助推中国革命成功的精神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无产阶级文化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逐渐确立,并且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事业,助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今,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用其独特的科学魅力和时代魅力,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但由于他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

二、在文化建设中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改造世界,让我们充分认识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它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深刻的揭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在马克思主义所指示的道路上顺利前进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并且得到了无产阶级大众的认同。因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种价值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私性,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3]”马克思主义就鲜明的体现了这种科学的真理性。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断吸收先进的东西,促使自身理论体系不断地完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于不断地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就在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智慧和理论源泉。

新时代条件下,具有科学魅力和时代魅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坚持的科学理论。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达到文以化人的目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能动作用,并科学阐述了文化生产发展的规律,这种精神生产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建设,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也具备多样的功能,所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石。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明灯,它解决了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指导,从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必然的,也是科学的。

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共同的认同和价值,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展示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的特点和禀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力量,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伟大的中国梦就不能实现。新时代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是民族品格中最根本的力量,这种底蕴和滋养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来源。

在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方面的阐释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和相融性,它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首先非常重视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而中国历来强调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中的关于人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存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另外,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具有一致性,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等都能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相通的文化和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真正的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随着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而调整,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保持谨慎又谨慎,但同时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用马克思主义促使中国特色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多层次文化体系的构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化进程。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出更多的思想力量。

新时代我们担负着更为艰巨的文化使命,应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其中关于文化反作用,文化功能的理论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明确的概念,同时,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关键步骤。文化建设,国家之魂,这是提高全体中华儿女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人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法宝。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融合,守其根本,转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灿烂辉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