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学视野下《文心雕龙· 章句》浅析

2020-11-18 23:01张晓红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情韵虚词文章

张晓红/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文章学及章句简介

(一)文章学的产生

文章学虽然近些年才受众多研究者青睐,但它的出现并不晚。夏丏尊、叶圣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合著的《文章讲话》,虽没有以文章学命名,但是显然属于针对“文章”而论。张寿康在1985年出版的《文章学导论》中,也对文章的读、写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文章学。

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出现,王水照先生认为文章学成立的确切年代在南宋。祝尚书也持相同的观点。吴承学认为“魏晋南北朝可以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理论系统初步构建,并产生一系列对后代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成果。”①由此观之,各家有对文章学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文章学。

(二)文章学的研究范畴

关于文章学的内涵,不同学者赋予了不同意义,这就导致了其不同的研究范畴。曾枣庄认为“文章学是研究诗文篇章结构、音韵、声律、语言辞采、行文技法的学问”;②祝尚书认为文章学“侧重于写作理论研究”;王凯符认为文章学应该至少包括“文道论”“写作论”“文体论”“风格论;”③周振甫说:“有了文章,才有对文章的研究探讨,发为评论,就产生了文章学……这样,对文章学的内容,有属于文章的评介的,有讨论文章的流别的,有讨论文章的风格的,有讨论一家的文章的,有讨论一时代文章的。总的要求,在探讨文章得失与演变的规律,以供作者的参考。”④本文则从章法论、技巧论、文风论等角度研究《章句》。

(三)《章句》内涵

《章句》,上承《声律》下启《丽辞》,是讲写作中的分章造句。关于“章句”的内涵,较独特的解释是黄侃先生,他在《文心雕龙札记》第三十四章句中提到“结连二字以上而成句,结连二句以上而成章,凡为文辞,未有不辨章句而能工者也;凡览篇籍,未有不通章句而能识其义者也;故一切文辞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开头便给出了释义:“夫设情有宅;宅情曰章,故章者,明也;……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翻译此句即为:创作应该把情意安排在合适的处所,把情意安顿好就是分章节。人们写作,用词造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⑤

二、《章句》所揭示的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最精彩的是创作论部分,而《章句》作为创作论的一篇主要从内容和情韵来安排章句。就内容而言,要脉络清晰,有条理,要讲顺序,使各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情韵而言,句子有长短,应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韵变换。

(一)情韵观

情韵是创作过程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神思》所涉及的想象、意象、声律,还是《体性》所涉及的文章风格和个性都需要情韵的参与。结合内容看,分章造句,要“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这样才能反映丰富的生活。结合情韵看,要根据情韵来分章造句,句子有长有短,所用句子长短的选择,跟所要表达的情韵有关。《神思》篇讲“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强调从思想主题到文章思路,再到言辞表达的顺序。

《章句》中就情韵而言,句子的长短变化要根据情韵而转变。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⑥此段中先总述文句变化虽不固定,但字数的长短直接决定音节的舒缓和急促,这些都需要适应情势的变化,还从《诗经》中举例详细说明。最后还谈及情势越来越复杂,表达的要求越来越周祥,长句的应运逐渐代替了短句。

诗赋的改换韵需要根据情韵的变化而变化。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⑦本段中开宗明义的指出:诗赋的改换韵脚要适应情调,这是为了调节文辞,配合辞气。文中解释到贾谊枚乘的赋两个韵脚就转韵;而刘歆、桓谭的赋,写一百句都不转韵。各有各的用意,各有各的美学价值。但又评论到,两个韵脚就转韵显得声韵上稍有些急躁;一百句都不转韵,念起来又略显疲惫,凡是折中起来比较好。文章最后还说到,富有才华的诗人感情激发,用韵能很好的接触情思,加以折中,才略不显毛病。

(二)顺序观

这里所说的顺序观指的是,文章内容要合乎情理,脉络贯通。按照作者的情理安排内容,要讲究顺序。分章的规矩,就是开头、承接、结尾都紧密呼应,要做到“外文绮交,内义外注”。“首尾周密,表里一体”。(《附会》) “首尾圆合 ,条贯统序。” (《熔裁》)。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⑧这段话写明全篇中,章节和句子要紧密相连。开头就要含有中篇意思的萌芽;结尾要呼应前文;文字交接,意义贯通。最后,还强调句子要相互配合,顺序不能颠倒,分章要合于顺序。

(三)虚词观

在古代文学创作中虚词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范文澜认为: “作骈文而全用排偶,文气易致塞。即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或用于字,或用则字,或用而字,其句乃栩栩欲活。”⑨范文澜肯定了虚词在写作中的必要性,虚词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句子有跌宕起伏之势,而且还增加了句子的活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字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⑩以“兮”在《诗经》、《楚辞》中的使用来揭示虚词的位置和作用。该段明确指出虚词的位置在“发端之首唱”、“札句之旧体”、“送末之常科”,虚词的位置决定了其分类。刘勰第一次系统的把虚词进行概括和分类,提高了人们对虚词的认识。同时,刘勰指出虚词“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看似虚词在句中好像是多余,就其作用而言确是相当的巧妙。

注释:

①吴承学.中国文章学成立与中国古文之学的兴起[A].王水照,侯体健.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12~34.

②曾枣庄.文章学须以文体学为基础[A].王水照,朱刚.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12.

③王凯符.古代文章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④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⑤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⑥⑦⑧⑩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⑨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情韵虚词文章
东方情韵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情韵
咏竹
谈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戏歌唱法”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